本文是圓方的第1256篇原創(chuàng)
(點擊標題下方小耳機標志可收聽音頻)
01
最近關(guān)于某個政策的討論,有些“甚囂塵上”的意味。
關(guān)于這個“新政”的解讀,圓方想著再沉淀兩天,然后寫一篇系統(tǒng)的研判文章。
今天就簡單說說“預期管理”這件事。
02
這幾天,在絕大多數(shù)場合,關(guān)于“新政”的討論都會被談起。
而對于政策所帶來的“沖擊”,大多數(shù)人感受到的是“恐慌”。
很多人或許會說“至于么?”一個已經(jīng)頒布了許多年的法律,只是重申了一下“嚴格執(zhí)行”,就會有恐慌么?
小伙伴們的感覺做個調(diào)研,你身邊的反饋是什么
一項政策,就算出發(fā)點再好,如果來得讓大家太過猝不及防,那它掀起的波瀾,恐怕很難被良好的初衷輕易蓋過。
而再好的政策,在沒有預熱,沒有解讀,沒有說明,沒有配套的情況下,突然出現(xiàn)。往往就如冷水潑入熱油鍋,哪怕在理,也難免讓眾人驚惶失措。
很多時候民眾并非不認可“遠謀”,只是這“遠謀”如果驟然剝奪了當下的確定感,便容易引來草木皆兵式的疑懼。這種溫差,正是預期管理失序的病灶所在。
是的,“確定感”。
這已經(jīng)是一個極度不確定的世界了。而對于大多數(shù)普通人和中小創(chuàng)業(yè)者,這些年感受到的“不確定性”已然太多太多了。
一項政策如果只講冰冷的邏輯,卻忽略了人們心底里對安穩(wěn)感的渴望,那再好的出發(fā)點,也可能引發(fā)一場恐慌。
03
在現(xiàn)代社會治理中,“預期管理”已經(jīng)是一門科學了。
從央行貨幣政策的信號釋放,到重大項目的風險預警,都是為了消減未來的不確定性,引導社會形成合理預期。
而今天,在飯桌上,在群聊里,大家對“新政”的各種猜想,就像一場沒有天氣預報的梅雨季,每個人只能懷著忐忑的心,看著天上的烏云。
就算決策者心里裝著陽光普照的宏大愿望,如果缺少和民間有效的溝通,缺乏對預期的節(jié)奏把握,那再溫暖的陽光,也可能被當成刺眼的強光,甚至被看作是暴風雨來臨前的虛假暖意。
因為一項政策落地,從來不是蓋個章、發(fā)個文就萬事大吉。它是需要耐心、智慧和體諒的,一場雙向奔赴的溝通。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