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小圖片大歷史
假如不提到華國鋒,鮮少有人知道韓芝俊這位曾經(jīng)的“第一夫人”,因為她實在是太低調(diào)了。
與“第一夫人”王光美不同,韓芝俊從來沒有以“第一夫人”的身份參與過公開活動。
不僅如此,她的生活與普通家庭婦女的生活沒有什么區(qū)別,清晨去菜市場買菜,一分一厘地跟小販講價,再然后騎著自行車接孩子上下學(xué),白天去上班,晚上回家做飯,照顧幾個孩子,還有丈夫華國鋒。
當(dāng)初與華國鋒回他家,華國鋒堅定的說:“我們志同道合,同甘共苦,肯定能白頭偕老?!?/p>
這話不錯,他們相濡以沫度過了近60個春秋,真正的一生一世一雙人。
01 “抗日救國”的模范家庭
1931年,日本正對中國虎視眈眈。
“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zhàn)場”的歌聲響徹東山村上空,像陣陣春雷滾滾而來。
這一年韓芝俊剛剛出生,父親母親都是普普通通的農(nóng)民,種了半輩子的田。
然而日本的鐵蹄踏進中國大地,欺壓著中國百姓,各地群眾紛紛揭竿而起,東山村第1個共產(chǎn)黨員就是韓芝俊的父親——韓七海。
他毅然加入了抗日游擊隊,拿起槍桿子對付日本鬼子。
與此同時他還動員家里的兄弟姐妹,包括三弟四弟五弟全部加入了八路軍。
在那個動蕩的戰(zhàn)爭年代,韓家一共有7個人參加了共產(chǎn)黨,是地地道道的抗日之家。
地方黨組織和抗日政府稱贊韓家為“抗日救國的模范家庭”。
而小日本鬼子卻恨得咬牙切齒,他們甚至揚言:“東山村的韓家就是八路軍的老巢,一定要活捉他們家的所有人,連一只雞都不要放過!”
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這樣一個紅色家庭,得到了當(dāng)?shù)乩习傩盏拇罅g迎和組織的大力贊賞。
童年是一個人人生最初的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們懵懂的感知世界的美好,感受母愛的關(guān)懷,然而韓芝俊似乎沒有,她的童年是動蕩不安,是槍林彈雨,是血雨腥風(fēng)。
不知道多少次,日本鬼子拿著槍,臉上一副要吃人的表情,一次一次的沖進東山村,殺人、放火、燒糧食,無惡不作。
幼小的韓芝俊只能和村里的其他孩子們一起跟著父母,深夜爬溝壑,鉆山洞。
對日本鬼子恨的咬牙切齒的韓芝俊從小就干起了革命工作。
站崗、放哨、送信,小小的她心中卻有著大大的能量,十一二歲就擔(dān)任了當(dāng)?shù)貎和瘓F的指導(dǎo)員。
距離韓芝俊家大概三百六十里地之外,就是華國鋒的家。
說起來兩人還是山西老鄉(xiāng)呢。
只不過一個在山西東北,一個在山西西南,橫跨了整個山西。
02 向毛主席像三鞠躬,就是整個結(jié)婚儀式
1945年日本投降,韓芝俊到晉中一中學(xué)習(xí),由于小的時候常年戰(zhàn)亂沒有時間好好學(xué)習(xí),如今終于有了條件,她很珍惜這次學(xué)習(xí)知識的機會,勤奮苦讀。
由于表現(xiàn)突出,還不滿15歲的她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從此開啟了她的革命生涯。
韓芝俊喜歡文藝,將膾炙人口的故事或者值得大力贊揚的故事,經(jīng)過藝術(shù)加工,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xiàn)給大眾,這是她上學(xué)時候一直想做的事情。
而且由于從小在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長大,她雖是個女孩子卻一點都不矯情,反而還頗有些男孩子氣,所以在文工團表演時,她常常扮演男角。
當(dāng)時的娛樂活動較少,所以文工團表演的這種形式頗受老百姓的歡迎,韓芝俊他們每表演一場下來,都收獲滿堂喝彩。
1948年,華國鋒跟隨晉中一地委機關(guān)遷至盂縣,這個時候韓芝俊已是一個成熟的演員了。
華國鋒觀看了韓芝俊演出的《王貴和李香香》、《兄妹開荒》等文藝節(jié)目。
舞臺上的韓芝俊,雖是女子卻英氣十足,表演靈動而活潑,華國鋒頗為贊賞。
當(dāng)時盂縣的縣委書記田澤仁是韓芝俊的三舅,他對同樣是山西老鄉(xiāng)的華國鋒印象很好。
所以他就當(dāng)起了紅娘,給韓芝俊介紹了華國鋒,同是山西老鄉(xiāng),韓芝俊本身就對華國鋒有一種親切感。
這個實打?qū)嵉纳轿鳚h子,雙目炯炯有神,講話慷慨激昂,為人親和也會照顧人,再想想才20多歲的他已經(jīng)有了十幾年的革命生涯,在韓芝俊的心中,華國鋒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英雄。
當(dāng)時正是農(nóng)閑時節(jié),所以百姓們都有時間,華國鋒看到文工團的活動進行的熱火朝天,于是他想趁熱打鐵,向鄉(xiāng)親們宣傳革命思想和黨的政策,這就要與文工團經(jīng)常打交道。
所以韓芝俊和華國鋒有了更多的接觸,華國鋒性格沉穩(wěn)內(nèi)斂,他倒是挺喜歡韓芝俊這個開朗利落的性子。
而且可能由于是老鄉(xiāng),兩人在工作中總是有很多的話聊,工作配合的也很默契,工作完成時兩人都會默契地相視一笑。
所以兩個人走到一起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1949年,28歲的華國鋒與18歲的韓芝俊結(jié)為了夫妻。
他們的婚禮儀式和那個年代很多革命英雄的一樣,很簡單,找了一戶農(nóng)家小院,門框上掛了一幅毛主席的像,兩旁插了兩面紅旗,門前有一張大桌子,上面放著一些水果。
沒有拜天拜地拜父母,他們的整個婚禮儀式就是向毛主席像三鞠躬。
婚后,華國鋒第一次帶著韓芝俊回家時,華國鋒的母親說:“怎么找個部隊上的姑娘,部隊上的人回家難,她還是五臺縣人,你為什么不娶個我們交城本地的姑娘?”
華國鋒則牽著妻子的手,對母親笑著說道:“我們志同道合,同甘共苦,肯定能白頭偕老的?!?/p>
韓芝俊聽到這話低下頭笑了,她覺得很甜,心里很甜。
其實從準(zhǔn)備嫁給華國鋒開始,韓芝俊心中就十分清楚,嫁給華國鋒就是嫁給了革命,華國鋒用自己的才能守護著這個國家和社會,而她就自己守護住這個家。
03 夫唱婦隨
陽春三月,楊柳泛青,桃杏花紅,滔滔春水向東流去,華國鋒同志就要離開地委南下了。
華國鋒為人親和,善于做群眾的思想工作,又熟悉黨的土地政策,所以新解放的地區(qū)特別需要像華國鋒同志這樣的基層干部。
知道丈夫要南下,韓芝俊二話沒說就決定和丈夫一起,從華北華中到華南他們橫跨了大半個祖國。
在南下的過程中,華國鋒不斷給南下的同志做思想工作,鼓勵大家要樹立起終身獻身革命的崇高理想,緊跟毛主席和黨中央,把革命進行到底!
到了湖南,華國鋒就任湖南省湘陰縣縣委書記,地委委員,從此,這個北方漢子在湖南一干就是22年。
南方的天氣潮濕,北方人初來乍到,水土不服,再加上語言不通,南下干部們的工作進展得比較緩慢。
所以華國鋒肩上的擔(dān)子就很重,一面要給南下的干部們做思想工作,一面要快速的在當(dāng)?shù)匕压ぷ髡归_。
他經(jīng)常早出晚歸,腳上穿上一雙草鞋,雨天就打一把雨傘,夜里一盞馬燈,就這樣走遍了全縣的大堤小圍,到農(nóng)民群眾的地里面,他也不顧什么形象,挽起褲腳就下地,和農(nóng)民們一起挑水種地,打成一片,這樣他順利的掌握了全縣的情況。
但其實其他干部們面臨的問題他也有,他吃不慣南方的飯食,就喜歡吃一口北方的面食,葷菜的話也集中于吃羊肉,其他的不太感興趣。
偏偏單位食堂的師傅做湘菜出神入化,但是做北方的面食還真難到了大師傅。
所以韓芝俊就變著花樣給華國鋒做面食,拉面、刀削面、揪面片兒、饸饹面等等,華國鋒每次回到家,吃上妻子給他做的一碗面條,一天的疲憊瞬間都煙消云散了。
“芝俊,有了你,我的飲食水平可是直線上升啊,你的面食做得真是越來越好了?!?/p>
華國鋒每次吃完面都感覺心滿意足,真心的的夸贊妻子對自己的照顧。
“好啦,我知道你就好這一口,這也沒什么,只要你吃得開心,工作順利我就滿足了?!?/p>
說罷兩人又是默契的相視一笑。
韓芝俊要照顧的不僅僅是華國鋒,這時候他們的長子蘇華已經(jīng)出生,她一邊要工作,一邊要照顧孩子和丈夫,每天也是忙得不可開交。
但她也樂在其中,因為華國鋒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他理解自己的付出,對自己很照顧,她已然很滿足了,再說,她知道丈夫的工作很重要,她也全力配合。
革命年代的愛情就是這樣,隱在柴米油鹽和平淡瑣事之中,但正是由于這樣才顯得彌足珍貴,因為它經(jīng)過了現(xiàn)實的考驗。
那個時候家里面沒有月嫂,長輩也不在身邊,有時候?qū)嵲诿Σ贿^來,韓芝俊就只能把孩子暫時交給鄰居幫著帶一陣,等忙完這一陣再把孩子抱回來。
其實在革命年代中,很多先輩都是這樣付出的,為了新中國的建設(shè)事業(yè),他們犧牲了太多。
1951年,華國鋒調(diào)任湘潭縣縣委書記。
湘潭是毛澤東、齊白石等一眾名人的故鄉(xiāng),但這里仍比較落后,公路很少,大部分是獨輪車才能走的羊腸小道。
華國鋒每天帶著幾個干部,穿著一雙布鞋,背著背包,步行幾十里深入到各個地方進行調(diào)查。
華國鋒一向重視農(nóng)民,他認(rèn)為把農(nóng)民組織起來,分散的力量就能聚集起來,能更好地發(fā)展農(nóng)業(yè)。
所以在湖南工作時,他很注重農(nóng)業(yè)合作的事情,他指導(dǎo)建立農(nóng)業(yè)互助組、合作社,使得當(dāng)?shù)氐霓r(nóng)業(yè)穩(wěn)步的發(fā)展,并取得了大豐收。
這樣華國鋒的農(nóng)業(yè)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極大的鍛煉,他的職務(wù)也越升越高,而韓芝俊在這些年里又接連生下了三個孩子,她又要工作又要顧及家里,辛苦程度,自不多言。
每天早晨她會騎著自行車去菜市場買菜,一分一厘的與菜販子還價,然后接送孩子上下學(xué),跟30來歲的家庭主婦沒什么區(qū)別。
她本人也比較低調(diào),穿衣服比較樸素,從來不和華國鋒同時出現(xiàn)在公共場合,所以很少有人知道,這樣一個低調(diào)又樸素的婦女是華國鋒的夫人。
后來華國鋒調(diào)到北京主持工作,而那時韓芝俊只是一名普通的保育員。
就算到了北京生活,她的生活作息也是一樣的,每天騎著自行車上下班、買菜、接孩子。
她的自行車已經(jīng)跟了她好多年,在上下班的路上,經(jīng)常走著走著就壞了,不是車胎漏氣就是掉鏈子,連路邊的修車師傅都認(rèn)識她了。
見她來了,修車師傅還會跟她打一聲招呼,然后熟練地給她修理自行車。
在單位大家都親切的稱她“韓姑”或者“韓姨”,她也很喜歡這個稱呼,覺得這樣很親切,也都笑著一一回應(yīng)大家。
北京西皇城根的一個院落,原來是明代禮王府的一部分,1981年華國鋒退出政壇以后,韓芝俊一家一直住在這里。
他們的生活非常簡單,家里的家具都是用了幾十年的老家具,穿的衣服也都再樸素不過,可以說跟時髦完全挨不上邊兒。
這里還有件趣事兒,每次華國鋒衣服臟了,工作人員都會搶著洗,但是華國鋒不愿意,久而久之他就想到了一個辦法,每次換下來的衣服他會把它藏起來,然后偷偷的塞給韓芝俊。
韓芝俊每次都會笑著打趣他。
老兩口就靠著退休工資生活,從來沒有向組織提過任何特殊的要求,他們和兒女和孫女兒住在一起,這小小的院子其實有一點嫌擠了,但是他們住的怡然自得。
院子里有他們開辟的一塊土地,種的有樹、花、瓜果蔬菜,華國鋒和韓芝俊經(jīng)常穿著農(nóng)民的衣服,拿著小鏟子或鐵鍬就開始侍弄這些花草,瓜果蔬菜,孫女就在院子里奔跑玩耍,別提有多溫馨了。
華國鋒之前工作的時候,積勞成疾,被查出患有糖尿病,從那之后他的一日三餐都由韓芝俊科學(xué)的把握,少鹽少油不放糖,每餐的重量精確到幾錢幾兩。
在妻子的精心照顧下,華國鋒的晚年生活并沒有被疾病打擾,還很舒心愜意。
沒事的時候華國鋒就練書法,他寫著一手過硬的顏體,他說喜歡顏體是因為覺得這種筆法穩(wěn)健雄厚,端莊宏放,說通俗點就是帶勁兒、耐看。
在二老的影響下他們的幾個子女生活也非常低調(diào),最出名的大女兒是全國政協(xié)委員。
華國鋒不喜歡家里人出現(xiàn)在公共場合,更不喜歡搞特殊化,韓芝俊特別贊同,正好這也是她所想的。
2008年華國鋒逝世,市民政局詢問韓芝俊對華老后事的意見,韓芝俊說了四個原則:不占用耕地,不破壞文物,不破壞環(huán)境,不與民爭地。
從1949年到2008年,算起來,就差幾個月,他們就相伴60年了,也就是一甲子了。
當(dāng)初華國鋒的誓言還在耳畔:
“我們志同道合,同甘共苦,肯定能白頭偕老。”
這才是共產(chǎn)黨員的愛情,是革命年代的愛情,沒有浮華和虛無,有的只是真切和純粹。
“從前車馬慢,一生只夠愛一人。”華國鋒和韓芝俊的愛情雖然不轟轟烈烈,但卻崇高和偉大,他們的愛情已遠(yuǎn)遠(yuǎn)超越時空,化成了一顆星星點綴在人們的心海。
希望韓芝俊老人家身體健康,幸福安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