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湖北一位33歲的年輕女教師,在迎接第二個新生命的時刻,因為難產(chǎn),永遠地離開了她深愛的講臺、牽掛的學生和痛不欲生的家人。她的丈夫在無盡的悲痛中說出那句錐心之語:如果當初選擇了剖腹產(chǎn),或許就不會出現(xiàn)意外了!
更讓人心酸的是背后的細節(jié)。臨近預產(chǎn)期,這位女老師本可以安心休養(yǎng),等待新生命的降臨。但她選擇了留下,推遲了幾天產(chǎn)假,只為能親手送她班上的學生走進中考的考場。那份對學生沉甸甸的責任感,支撐著她挺著孕晚期沉重的身體堅守崗位。丈夫替她留給學生們的最后寄語是:“同學們,你們要加油,老師會在天堂守護你們!”
這位女老師的奉獻精神無疑是高尚的,是教師職業(yè)道德的閃光體現(xiàn)。她將學生的關鍵時刻放在心上,唯獨忘記了個人和二寶的安危,這份選擇承載著巨大的重量。然而,這份沉重的選擇,也反映出我們教育生態(tài)中一些亟待正視的陰影——學校如何真正關心和保護老師的身心健康?
人們痛惜之余,不禁會想:如果當時學校有人更堅決地勸她休息呢?如果學校有更明確的機制和更堅決的態(tài)度,去“強制”保護處于高危孕晚期的教師,要求她們必須放下工作安心待產(chǎn)呢?結果或就不會是意外了。
校長們不能僅僅依賴教師的自覺,尤其是面對特殊身體狀況時。教師的健康和安全,應當成為學校管理優(yōu)先級中不可動搖的一部分。當一位教師的身體狀況已不適合繼續(xù)高強度工作,特別是孕晚期這種特殊時期,學校有責任、有義務主動介入,提供保護,而非被動等待教師個人的“堅持”。
我們需要警惕那種將老師“無私奉獻”無限拔高甚至神圣化的傾向。我們常常贊美老師像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這種比喻固然體現(xiàn)了對教師的崇高敬意,但若在現(xiàn)實中演變成一種無形的壓力,讓教師覺得“硬扛”才是盡責、“倒下”才算光榮,那就背離了教育的本意。 教師的生命力、健康的身心狀態(tài),才是持續(xù)照亮學生、陪伴他們長遠成長的根本動力。一個透支了健康的教師群體,無法支撐起健康的教育未來。犧牲不該被鼓勵,可持續(xù)的奉獻才應是常態(tài)。
學校和家長需要共同營造更體諒的氛圍。不能理所當然地認為“老師就該無私奉獻”。對教師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尤其是對他們作為普通人需要休息、需要照顧家庭、需要保障自身健康的權利的理解,應當體現(xiàn)在日常的管理制度和人文關懷中,體現(xiàn)在家長不半夜給老師打電話的行動上。讓教師在需要時能夠坦然、無負擔地休息,不必背負道德壓力,這本身也是教育文明進步的體現(xiàn)。唯有如此,才能避免類似“小瀛子”老師這樣令人心碎的遺憾——她本可以看著自己的二寶長大,繼續(xù)在講臺上溫暖更多學生。
寫作最后
“小瀛子”老師的離世,讓我們在緬懷其高尚師德的同時,必須嚴肅思考:如何構建一個真正將教師生命健康視為教育基石的系統(tǒng)?如何讓制度保障與文化氛圍共同作用,確保每一位教師的付出都不必以犧牲健康乃至生命為代價?
唯有推動這種深刻的轉(zhuǎn)變,讓教師“健康優(yōu)先”成為社會共識,我們才能告慰逝者,守護更多在平凡崗位上默默耕耘的“小瀛子”們,讓她們既能安心育人,也能平安健康地享受屬于自己的人生。
信源:海報新聞等媒體
你怎么看待這件事?歡迎留言討論。
(圖源網(wǎng)絡,圖文不相關,侵聯(lián)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