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六點半,鬧鐘響起,你猛地從夢中驚醒,伸手按下“稍后提醒”。九分鐘后,鈴聲再次響起,你又按了一次。第三次響起時,你終于艱難爬起,卻感到腦袋昏沉、四肢沉重,仿佛比直接起床還更疲憊。
這種每天都在上演的“起床拉鋸戰(zhàn)”,你是否也參與其中?我們?yōu)槭裁磿澦棵刻煸缟系哪菐状卧偎瘞追昼姡降讜惺裁从绊懀?/strong>
貪睡行為有多普遍?
根據(jù)2025年5月發(fā)表在《科學報告》上的一項大型研究,全球超過55.6%的睡眠記錄都出現(xiàn)了貪睡行為。這項研究分析了來自21000多名用戶的睡眠數(shù)據(jù),總共追蹤了約300萬個夜晚。
研究發(fā)現(xiàn)每次按貪睡鍵平均可延長11分鐘的賴床時間,而重度貪睡者在超過80%的清晨都使用該功能,則每天花約20分鐘在斷斷續(xù)續(xù)地在醒來與睡眠之間反復拉扯。每次貪睡并非只按一次,用戶平均按了2.4次,相當于每早驚醒—入睡的回合循環(huán)至少兩輪。
貪睡行為在工作日顯著增加,尤其在壓力大的日子里,人們更難果斷起身。
更有趣的是,這項研究還發(fā)現(xiàn)了一類現(xiàn)象,那些每晚睡眠不足5小時的人反而更少貪睡。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因為這類人早晨通常面臨照顧孩子、趕早班車、出門工作等,根本沒有再睡一次的空間。
相反,那些每晚睡眠時間超過9小時的人更傾向于在醒來前貪睡,這可能代表著他們處于補覺階段,或者身體正經(jīng)歷某種恢復狀態(tài),如感冒、疲勞或心理壓力后的修復反應。
第一種觀點:貪睡可能打斷大腦的“黃金修復期”
雖然再睡幾分鐘聽起來像是對自己溫柔以待,但在不少睡眠專家看來,這種習慣可能正悄悄削弱我們最寶貴的睡眠階段。
一個研究團隊指出,清晨即將醒來的階段,是整晚睡眠中最富含快速眼動睡眠(REM)的時段。REM睡眠不僅與夢境相關,更是情緒調(diào)節(jié)、學習記憶整合、神經(jīng)連接重塑的重要時機。
然而,每一次被鬧鐘強行喚醒,再迅速回到淺睡狀態(tài),都會打斷這一過程,讓大腦從高質(zhì)量的修復期退回到低效率的淺層睡眠。
研究還發(fā)現(xiàn),反復的貪睡行為會使睡眠節(jié)律碎片化,擾亂褪黑素和皮質(zhì)醇分泌的自然節(jié)律,使大腦難以分辨真正的起床信號。
起床后即使身體已經(jīng)醒來,大腦仍像裹在被子里那樣遲鈍、昏沉,需要更長時間恢復清晰意識。特別是對于那些本就睡眠不足的人來說,貪睡帶來的額外睡眠質(zhì)量極差,甚至會帶來反效果。
從神經(jīng)科學角度看,這樣的邏輯并不難理解。大腦在夜間有四至六個完整的睡眠周期,每個周期內(nèi)都包含非快速眼動睡眠(NREM)和快速眼動睡眠(REM)階段。貪睡打斷的并非整晚睡眠,而是恰恰最關鍵的最后一段,就像電影看到高潮突然被暫停,自然影響結(jié)局體驗。
第二種觀點:適度“貪睡”,可能更利于大腦清醒
當鬧鐘第一次響起時,若你正處于深睡眠向淺睡眠過渡的階段,大腦的神經(jīng)活動還比較遲緩,身體的肌肉松弛、心率放緩,這時候被強行叫醒,就像突然給機器斷電再重啟,容易出現(xiàn)頭暈、反應遲鈍的“睡眠慣性”。
而按下貪睡鍵,讓自己多睡5—10分鐘,相當于給大腦一個“緩沖期”——此時淺睡眠會自然延續(xù),神經(jīng)細胞逐漸從抑制狀態(tài)轉(zhuǎn)為興奮,身體的各項生理指標也會慢慢回升,再次被鬧鐘叫醒時,不適感會明顯減輕。
不過,“適度”是關鍵。貪睡時間若超過20分鐘,大腦可能會重新進入新的睡眠周期,尤其是深睡眠階段,這時候第二次被叫醒,反而會比第一次更疲憊,還會打亂原本的作息節(jié)奏。建議將鬧鐘的貪睡間隔設置為5—10分鐘,且最多只讓它響兩次,既避免過度貪睡,又能發(fā)揮緩沖作用。
這種方式更適合那些前一晚睡眠基本充足、只是起床瞬間難以適應的人。如果長期睡眠不足,再依賴貪睡功能,只會讓身體陷入“補覺無效”的循環(huán)——因為碎片化的貪睡無法彌補深睡眠的缺失,反而會讓生物鐘更加混亂。
比起糾結(jié)要不要再睡五分鐘,更重要的是你昨晚是否睡得夠好?最好的貪睡策略,其實是讓自己早點睡覺、睡眠充足。
來源 | 科普中國,原標題:《 經(jīng)常按掉鬧鐘繼續(xù)睡,對身體是好還是壞?》
編輯 | 姜玉函
責編 | 李雪
出品 | 民生周刊新媒體部
關注民生周刊視頻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