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暑期檔已過大半。
攜民族集體疼痛而來的《南京照相館》跑出,本來以為自己會大熱的《長安的荔枝》不及預(yù)期,并無爆相的《戲臺》中規(guī)中矩,號稱大片的《東極島》“沉沒”。
但真正讓人意外的,是動畫電影《浪浪山小妖怪》。
其預(yù)測總票房,從一開始的僅四億,一路飆升到超過十七億,若能扛住近日包括《捕風(fēng)捉影》和《死神來了:血脈詛咒》等新片沖擊,二十億票房或在望。
它為何竟如此生猛?
這并不是一個“正經(jīng)”的西游故事。
據(jù)說,其靈感的源頭,系來自小說《西游記》中,有妖怪曾提出假扮唐僧師徒取經(jīng)的情節(jié)。
制作團隊將其提取成電影故事的主線設(shè)定,并移植到底層小妖怪身上,他們認為,這樣更具反差感和喜劇張力,也契合“組團-成長-變化”的劇作模式。
見此節(jié),筆者第一時間想起“小雷音寺”和妖怪黃眉,以及困住孫悟空的金鐃。
如果沒記錯的話,《西游記》故事里,黃眉就曾經(jīng)萌生過,“干掉”取經(jīng)四人組,自己去往西天,找如來求取真經(jīng)的想法。
另外有此想法的妖怪,應(yīng)該還有個六耳獼猴。
在西游故事里,無論是“小雷音寺”還是“真假美猴王”,都有足夠的文章可做,可惜,尚無任何一部“正劇”西游電影,將相關(guān)故事搬上大銀幕。
片方算是另辟蹊徑。
而縱觀西游題材電影。
破十億票房者有幾部?上限又在哪里?
目前來講,包括真人電影和動畫電影在內(nèi),大略有《西游·降魔篇》、《西游記之大鬧天宮》、《西游記之大圣歸來》、《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和《西游·伏妖篇》這么幾部電影,破了十億票房,最高票房上探十六億。
從正劇角度來說,筆者頗為推崇《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此片雖有迎合春節(jié)檔的瑕疵,卻開始尤其重視“改編”《西游記》這一課題,既有創(chuàng)造性,又合乎原著邏輯。
可惜旋即,就以《西游記女兒國》一片走偏,并令已經(jīng)立項的《西游記之三借芭蕉扇》和《西游記之真假美猴王》兩片,胎死腹中。
這實在令人扼腕。
當然。
時間來到當下,姑且將《浪浪山小妖怪》算作西游題材電影之一員,它將攜強勢口碑,打破國產(chǎn)電影史上,同類題材電影的票房天花板。
而該片走勢奇強的原因,其實并不復(fù)雜。
劃重點——情感與勵志的真誠。
筆者此前,其實并不關(guān)注此片,也還是在小朋友的口中,首次得知了其前身《小妖怪的夏天》,而后偶然刷到一個預(yù)告短視頻。
也就是“小豬妖大戰(zhàn)黃眉怪”那一段。
“一輩子只能用一次的大招”、“就是這次”、“一天要喝四壺水”和“媽媽對不起,這一次我食言了”,這些語言不見得如何壯懷激烈,但當它們與小豬妖渺小又堅定的身影重疊,就有一種古老而又傳統(tǒng)的精神,撲面而來。
“犧牲”、“勇氣”,與“雖千萬人吾往矣”。
這種感覺就很能動人。
這一瞬間,就足以令不少觀眾生出一個念頭,買票去看看。
好電影,大抵如是。
話到此處,想起了大鵬的《長安的荔枝》。
不久之前,網(wǎng)上鋪天蓋地有人在說,“《長安的荔枝》票房滑鐵盧,大鵬很焦慮?”
筆者湊趣閑聊了幾句,認為“在技術(shù)與藝術(shù)之外,真誠才是必殺技”,故而“或該先忘掉票房和計算,再圖未來?!?/p>
有人就不太高興。
他認為《長安的荔枝》已經(jīng)足夠好了,只是時運不濟而已。
或許吧。
不爭。
而筆者覺得。
《浪浪山小妖怪》這匹暑期檔“黑馬”,在票房成績的可圈可點之外,應(yīng)該也給很多電影人“上了一課”。
它或會推動很多人去反思,觀眾為什么不愿意走進影院。
工業(yè)、技術(shù)與計算,永遠不是真正的核心。
思想與情感才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