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阮院士”一行踏入虎山中學那刻,一場精心包裝的身份騙局隨之在校園開演。李建輝校友親自站臺引薦,學校公眾號熱切報道渲染氛圍——舞臺搭得如此完美,眾人喝彩中誰留意嘉賓席上“院士”身份根本查詢不到?直到燈光散場,一個名字竟在任何官方名錄里都找不到痕跡!
令人費解的絕非一個假身份,更是其后一連串倉惶切割的操作:公眾號連夜撤回通稿可以理解,隨后卻如清潔遺跡一般刮掉李建輝在校捐贈所建的公益展館所有痕跡?李建輝的關工委榮譽主任頭銜亦迅疾被辭去——這般急于抹去所有交集烙印,究竟是痛定思痛,還是銷毀證據(jù)的匆忙?
更諷刺的是學校的事后“反省”:“將在來賓身份核查上嚴格把關,尤其重要領導與院士專家?!边@句輕飄飄的承諾,恰是自證過去機制漏洞早已是巨大坑洞!當副校長鄭重其事接待、公眾號認真確認通稿上傳之時,難道核對一位“院士”身份真需尖端科技、繁瑣流程?還是“名人光環(huán)”足以讓人麻痹所有警惕神經?
荒唐的現(xiàn)實里,假頭銜不過是導火索,背后盤踞的才更令人心驚:名人校友的引薦瞬間瓦解了應有防備、接待方只問名氣不辯真?zhèn)蔚亩栊运季S、身份查驗淪為流程上無效符號般的漏洞管理——這一切共同鋪設了欺騙自由通行的溫床。今日掃除的是“假院士”的名字與捐贈銘牌,但真正需要刮骨祛毒的是面對權勢名氣時,基層單位那不由自主的膝蓋發(fā)軟、思維停滯。
虎山中學的鬧劇絕非孤例,它撕破的是一片廣泛沉默的幕布:當虛假名號能在教育殿堂暢行無阻,其毀損的不僅是學校顏面,更是整個社會對教育公信力核心的那份無保留交付。我們要求教育場域澄澈透明、真實坦誠并非苛求,而是守護底線。
當學校公眾號匆忙撤回通稿的深夜,當工人小心翼翼磨掉墻上“李建輝”捐贈署名的清晨,一所中學試圖抹去污點的徒勞掙扎觸目驚心。副校長蓋章接待時的心不在焉,才是整個教育系統(tǒng)身份審查機制懸于脆弱空中的無聲證明——“院士”之名太耀眼,亮得讓人輕易放棄了“核對身份”這一舉手之勞的防御姿態(tài)。
痛定思痛,機制流程再造遠不夠,我們要先讓每一處“名氣幻想”的濾鏡失靈——要求每個入場身份都真正“掃描”驗證,不因光環(huán)省略查驗。只有基層單位真正挺直腰桿,敢于在“重要來賓”面前按章核查,才能杜絕下一個“院士”堂皇走入,讓孩子與課堂淪為裝點騙局的虛妄道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