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劉小順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在我國南海之濱的珠江口東岸,深圳像一只展翅的大鵬,用四十多年的時間完成了從漁村到國際都市的蛻變。這座簡稱“深”、別稱“鵬城”的大城市,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粵港澳大灣區(qū)的核心引擎,創(chuàng)造了三天建一層樓的“深圳速度”,也贏得了“中國硅谷”的美譽,如今的深圳,早已是高樓如林、車水馬龍的現(xiàn)代化范本,始終涌動著蓬勃的活力。
但提起深圳,總有人帶著些許偏見:“歷史太短,沒什么底蘊,不過是座‘賺錢城市’。”的確,比起省會廣州的千年商都,深圳的發(fā)展史不過四十余年,本土文化的印記似乎淡了些。直到前段時間我與朋友漫步深圳,偶然聽說這座年輕的城市里竟藏著一條“老街”,好奇心頓時被勾起。
這條老街便是位于深圳傳統(tǒng)市中心羅湖區(qū)的“東門老街”,全稱為“深圳東門商業(yè)步行街”。坐地鐵到“老街”站,在地鐵站出口外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群,很快就能看見一塊寫著“東門老街”的牌坊。當?shù)厝苏f,這里可以算是深圳的“原點”——明清時期,這里便是連接廣州與香港的重要墟市,名叫“深圳墟”,廣府人、客家人、潮汕人在此匯聚,中西文化在此碰撞,騎樓商鋪里既賣廣式燒臘,也擺著西洋鐘表,碼頭邊的船運不僅載著貨物,更載著南來北往的故事。
還有人說,深圳的“根”主要有兩個:古代在南頭古城,近代則在東門老街。1979年深圳設市時,“深圳墟”便是最早的城區(qū)核心,如今的深南大道從這里延伸,第一家百貨商場在這里開張,第一批來深打拼的人在這里租下第一個攤位,等等??梢哉f,東門老街是深圳從“墟市”到“都市”的見證者,那些斑駁的騎樓墻面上,至今還能找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招牌印記。
然而,當我們真正走進東門老街,卻難免有些“出乎意料”。想象中的古色古香已經被熱鬧的商業(yè)氣息取代:街道兩旁是密密麻麻的商鋪,賣著平價服裝、特色小吃、電子產品,喇叭里的叫賣聲此起彼伏;曾經的廣府騎樓被改造成了現(xiàn)代商鋪,只有少數(shù)幾棟保留著雕花的窗欞和女兒墻;人流中大多是年輕的游客和購物的市民。難怪有游客坦言:“本以為在這里能找到些歷史的痕跡,沒想到和普通商業(yè)街差不多,甚至有些雜亂?!?/p>
但對許多“老深圳人”而言,東門老街藏著獨有的情結。一位1990年來深打拼的阿姨說:“當年我揣著500塊錢來深圳,就在東門租了個小攤位賣襪子,每天踩著三輪車進貨,累了就在路邊吃一碗5塊錢的米粉?,F(xiàn)在攤位早就沒了,但每次來東門,還是能想起那時候的沖勁?!?/p>
或許,深圳東門老街的“老”,從來不在于建筑的新舊,而在于它所承載的集體記憶。它記錄著深圳最樸素的起點——沒有高科技的光環(huán),沒有摩天樓的氣派,只有一群普通人用雙手創(chuàng)造生活的熱忱。如今的它或許不夠“精致”,甚至有些“接地氣”,但正是這份不刻意雕琢的真實,讓它在日益光鮮亮麗的深圳顯得格外珍貴。
如果你想了解深圳,不妨來東門老街走一走吧!你會發(fā)現(xiàn),這座被認為“沒有底蘊”的城市,其實把底蘊藏在了最熱鬧的煙火里——那是無數(shù)人用青春和汗水,在這片土地上寫就的、獨一無二的故事哦!對此,你還有什么看法呢?歡迎留言評論哦!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態(tài)度的旅行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