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醬說:
孩子的世界,本無那么多“孤立”的劇本,往往是父母遞上了“放大鏡”,讓他看清了本可忽略的“傷痕”。
全文3945字丨閱讀共需3分鐘
編輯丨人民醬
作 者 | C媽 來 源 : CC爸媽(公眾號ID:cc-bama)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個最近的感悟,先說主題,就是帶孩子出門跟別人玩,千萬不要太敏感!
前幾天我?guī)D下樓玩,圍觀了一場社交沖突:
小 A帶了一套過家家的玩具,孩子們瞬間圍了上去。
小B向來更主動開朗一些,率先就加入了。
小C在旁邊也想加入,但剛拿起玩具,就被小B厲聲阻止:你不能玩,我們不跟你玩!
小B也不是針對小C,因為她對別人也是這么說的,甚至伸腿阻擋著想過來看的人
到這,很多孩子看被拒絕,就轉(zhuǎn)身找別的去玩了。
但小C明顯還是想加入她倆。
于是,在媽媽的鼓勵下小C又走過去,小聲問“我能跟你們一起玩嗎”
小A說,等我收拾好了哦。
小C乖乖等著。
但,小B卻說“不行,我們不跟你玩,我們就兩個人玩”
然后,鼓動小A“這兒人太多了,我們換個地方玩吧”
再然后……倆人就收拾玩具走了,走,了……
看到這小C還沒反應過來,就感覺小C的媽媽就有點怒了。
“她倆怎么能這樣呢,這不是孤立人嘛!”
“走,媽媽帶你玩別的去”
最后,小C也沒玩,嚷嚷著要回家,就走了。
我旁觀了整個過程,心里也是五味雜陳的。
我知道,作為父母我們總是擔心孩子會遭遇不公,遇到排擠、不被接納。
尤其是,當你的娃還敏感、內(nèi)向,社交能力偏弱的時候,就更有一種保護欲,恨不得沖上前替孩子去社交。
首先,給大家吃一個顆定心丸:
學齡前,甚至小低年級階段的孩子,都不用太擔心霸凌的問題,孩子們還不大擁有這項“進階”的能力。
大多數(shù)的社交問題,都源自于不成熟的社交能力。
這個階段的孩子,“合作游戲”能力尚未成熟,也沒那么強的共情能力,所以他們的社交行為往往情境化、短暫且無惡意。
比如今天跟你好的死去活來,明天就拒絕承認是你朋友,后天又沒事兒一樣跟你熱情打招呼。
比如前一秒還高聲附和“對,咱們就不跟他玩”!后一秒你掏出奧特曼,他就招呼“你這個咋會動,好酷啊,讓我看看吧?”
比如,剛才還跟你是一起騎自行車詫叱小區(qū)的死黨,后一秒玩車模因為你沒車,就無情的拋棄你。
哪怕是強勢的孩子,也是有很多優(yōu)點的,會更開朗、放得開,更有點子,接納性更強。
基本上敏感孩子的獨立社交的第一步,都是強勢娃領著邁出的。
相反,父母的一些“過度”干預,反而會阻礙孩子的社交發(fā)展。
Vol.1
因為,社交也是一種需要練習的能力,對于很多孩子來說,這并不是與生俱來的。
兒童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說過:"沖突是兒童認知發(fā)展的腳手架。"
咱就拿,小伙伴不跟孩子玩這件事。
很多家長在看到自己孩子被威脅、“孤立”、“排擠”,甚至是“欺負”時,確實會很心疼,以及氣憤,不想讓孩子再跟對方玩了。
尤其是,看到對方好像一而再,再而三的針對自己家娃,那就更難忍了。
要么直接點出,“你們這是在孤立同學,是不對的”
要么忍不住在背后蛐蛐,“他們怎么這樣那樣”!
說實話,我原來也走過這個坑。
因為DD不像CC是一個強社交型的孩子。
CC在一群孩子里,永遠是那個游戲發(fā)起者,花若盛開,蝴蝶自來的那種,幾乎從來不用擔心缺朋友,只要她下樓玩,自有人圍上來。
但DD就是那種追隨者、申請加入者。
所以,可想而知,他經(jīng)常被拒絕。
一開始我也頭大,覺得這屆小孩子怎么都不講武德:
加我們一個怎么了?
輪流玩下怎么了?
昨天挺好的,今天怎么就裝不認識了?
后來我發(fā)現(xiàn),DD也不愛嚷嚷下樓玩了,因為他覺得小朋友都不夠好。
然后我才意識到這個問題,就是孩子的社交,我的參與、我的評價,過多了……
其實,本來孩子被拒絕、被排擠在外(沒有惡意的情況),孩子可能被影響,覺得很受傷害,但也可能沒被影響,覺得無所謂。
就算是DD這樣的敏感者,會難過,但他面對的也僅僅是[當下某個人/某波人不跟我玩]這個問題。
那這個問題正確的答案,其實有幾個:
1、等待被通過,順利加入。
2、換一撥人,換一個游戲。
3、太傷心的,被掃興了,不玩了,回家找找安慰。
4、實在沒人玩,退而求其次,跟媽媽玩一會兒吧~
不管哪個選擇,都是孩子在面對這個社交難題下給出的答案。
孩子的世界,本無那么多“孤立”的劇本,往往是父母遞上了“放大鏡”,讓他看清了本可忽略的“傷痕”。
都在很明確地告訴孩子,這種情況,你就是被孤立、欺負了。
你越是在意,越是對“社交欺負”太敏感,越容易不經(jīng)意放大孩子對這方面的察覺和感受。
本來可能無所謂的孩子,因為我們的強調(diào),他對負面感受,就會更加細膩和敏感。
孩子以后一遇到類似的情況,他就很清晰、明確地知道“哦,別人這是在孤立我”、“欺負我”。
這樣一個很慘烈的后果,就是:
孩子會帶著一種審視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人。
可能別人一句話,他就會下意識地評判“他這樣做是不是在欺負我”、“這個玩笑是不是針對我?”。
無形中強化了孩子對“惡意”的捕捉,尤其是在雙方年齡都不大,社交都不太成熟的情況下,就更難辦了。
試想一下, 孩子下樓玩,他眼里全員惡人,這個人也不夠好,那個人也挺壞的,那他就沒法坦然地去交朋友了……
所以,后來我就改變了策略,其實很簡單,我換成了眼不見為凈!
Vol.2
有段時間,我讓DD自己下樓社交(跟姐姐一起下去)。
自從我只遠觀,放手之后,我發(fā)現(xiàn)DD的社交能力反而像打開了任督二脈。
DD依然經(jīng)常碰到被拒絕、被連續(xù)拒絕,或者被大哥哥們out出局。
如果換做以前,我在他身邊,他一定會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告訴我,“別人都不跟我玩”。
我也會想盡辦法安慰他、幫他出謀劃策。
但我越使勁,他越往后退。
但現(xiàn)在的DD,可以說是個老油條子。
申請加入戰(zhàn)隊被拒絕?
根本來不及emo,趕緊看看另一波人在玩什么?
如果說有些孩子只跟固定幾個玩伴玩耍,那么DD就是玩遍全小區(qū)。
跟他玩自行車的有一波娃、玩車模的有一波娃,上房揭瓦的有一波娃,隨機加入的就更是數(shù)不過來了。
這幾波人,平時都沒什么交集,但他能自由的穿梭在任何一個團隊里。
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今天不想跟我玩,咱們明天江湖再見!
后來不需要姐姐陪,他自己也游刃有余。
反倒是,每次我跟著下樓玩,他好像都要失去1、2個朋友。
比如有次我下樓,上個時段跟他一起騎自行車快樂到起飛的孩子,下一秒來了群新孩子,都拿小汽車。
他就火速掏出小汽車跟人家當朋友拋棄了DD。
重點是,他自己明明還有富裕不用的車,也不肯借給DD一輛,DD想玩他也不給。
擱以前,我肯定忍不住評價“這孩子咋這樣啊,翻臉不認人就算了,怎么還有點自私呢?”
甚至要明里暗里告訴DD“真正的朋友可不應該是這樣的!”
但這回,沒等我發(fā)表意見,DD旁觀了3分鐘見加入不了戰(zhàn)局,火速自行車一騎,開始物色下一個節(jié)目。
第二天下樓,老遠那孩子就跟DD打招呼“你怎么才下來呀,我們等你好久啦!咱們?nèi)启~吧”!
倆人自行車一瞪,又沒了影。
幸好我管住了嘴,不然DD可能就會失去這個“玩伴”。
孩子每天抱著怎樣的心態(tài)下樓玩:
是人人都隨時會拒絕我、拋棄我,都不太喜歡我。
還是人人都是我朋友,喜歡我,總有人等著我,那是完全不一樣的心境。
但凡咱大人帶著“有色眼鏡”一摻和,一吹枕邊風,就把被拒絕、“孤立”這個可能,變成了一定。
哪怕對方并不是故意的,孩子也會感到很受傷,沒法再開心的玩耍。
大多數(shù)的結(jié)果,只能是不歡而散。
這何嘗不是對孩子的一種詛咒。
因為沒誰可以一直保證孩子遇到的人和事都會是友好的,每一次加入都是被善待的,現(xiàn)在的朋友是永遠的朋友。
所以有時候,鈍感力強一點真的不壞。
Vol.3
你可能會說,那完全不教會孩子識別惡意,不就成了人欺負了你,你還在那傻樂的傻白甜了嘛?
不是不管,而是面對孩子的社交,要分階段的管。
今天聊的都是針對學齡前,或小學低年級,這類孩子更本質(zhì)的問題,其實是自己本身也不成熟,社交也不圓滑,屬于無惡意的正常社交矛盾。
以我個人的經(jīng)驗,其實,真正的“最好的朋友”、“閨蜜死黨”的形成期,女孩多在小學二、三年級左右,男孩則會更晚。
在這之前,大部分的社交屬于“泛交”,并沒有什么“忠誠度”可言,只是“一起玩的比較多”,僅此而已,沒必要把每個玩的伙伴都當做娃的真朋友看待。
所謂的“最好的朋友”,要么是孩子一時興起的“自以為”,要么是老母親擔心娃沒朋友給“安的頭銜”。
如果到了孩子非常明事理的階段(一般三年級之后),在孩子的朋友認知里,明知是“好朋友”,還忽視你、PUA你、帶人孤立你,那才真的比較惡性。
或者當孤立具有針對性,如某個孩子長期、只針對你的孩子,經(jīng)常說“就不跟你玩”,并鼓動他人一起。
或者權(quán)力明顯不對,如大孩子持續(xù)壓迫小孩子。
那就需要家長及時下場干預,避免出現(xiàn)大的傷害。
社交是孩子自己的戰(zhàn)場,我們無法為孩子屏蔽所有風雨,更不能替他們解讀每一次人際關系的潛臺詞。
每一次放手,都是將解決問題的權(quán)杖交還孩子手中;
每一次克制干預的沖動,都是在為他們的韌性注入力量。
你不要幫TA篩選,只要你提供的池子足夠大了,他自然能夠做出最好的選擇。
當我們收起焦慮的放大鏡,也許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孩子自有破土而出的力量。
*來源:CC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yī)科大學碩士,三甲醫(yī)院醫(yī)生;C媽-報社育兒主編,《家長好脾氣 才有好教育》作者。養(yǎng)育CC&DD兩姐弟,帶領更多父母加入科學養(yǎng)育大隊伍,一起少走彎路,做“中國好父母”!原創(chuàng)公眾號“CC爸媽”(ID:cc-bama)
*注:本文圖片來自于圖蟲創(chuàng)意(部分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也許你會喜歡
【社交】
【方法】
【真實】
【羨慕】
添加教育助理個人微信號( yanzhijiasuo )為好友,備注您孩子的年齡或自己的身份,我們將把您加入到相應的群里。共享家庭教育資源福利。
歡迎關注人民家庭教育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