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關這地方,說破大天也就是一道關隘,可1644年四月底,整個天下的目光都釘在這兒。東邊是海,西邊是山,中間一條狹長的石河走廊,誰卡住誰就能決定北京城明天姓誰的旗。
李自成先到,帶著他剛從北京搶來的皇帝夢,一路收編了十萬出頭的部隊,其中真正能打硬仗的騎兵,也就是一萬左右。你別看他號稱二十萬,那里面扛鋤頭的、背糧的比拿刀的多,真打起來聽響的不少,能拼命的沒幾個。
另一邊,吳三桂守著關城,手里號稱八萬,可里面三萬是臨時拉來的鄉(xiāng)勇,真正敢沖陣的關寧鐵騎不到一萬。吳三桂原本想靠自己硬扛,可扛了一天一夜,發(fā)現(xiàn)再扛就得把自己扛進去,連夜剃了頭發(fā),把多爾袞請進來。
多爾袞也真不含糊,帶著滿蒙八旗主力一路狂奔,光披甲精騎就兩萬三千騎。加上漢軍跟朝鮮火槍手,清軍總數(shù)十四五萬是有的,可決定勝負的就是那兩萬多騎兵,戰(zhàn)馬喂得飽飽的,刀磨得亮亮的,人還沒開打就已經(jīng)紅了眼。
于是,石河兩岸就出現(xiàn)了這么一個尷尬場面:李自成一萬來號騎兵剛想喘口氣,對面山海關城門一開,兩萬三千名清軍騎兵像潮水一樣涌進來。
說好聽點是“對陣”,說直白點就是人多欺負人少。李自成當時要是會爆粗口,肯定得罵一句:“老子的騎兵再能打,也架不住你們這么不講武德?!?/p>
騎兵對沖前
李自成不是不知道騎兵重要。打北京時,他的騎兵一路追得崇禎上吊,威風八面。可進了北京城,他忙著登基、籌餉、抄家,順帶把吳三桂他爹吳襄吊起來打,逼人家寫信勸兒子投降,這一耽誤就是三天。
三天里,關外的多爾袞晝夜兼程,人歇馬不歇,一口氣從沈陽沖到山海關外;關內(nèi)的吳三桂一邊修城門,一邊把頭發(fā)剃了半邊,心里把李自成祖宗十八代都罵了個遍。
等李自成慢吞吞趕到山海關,才發(fā)現(xiàn)自己騎兵的馬已經(jīng)跑瘦了。更要命的是,他把騎兵當步兵用:頭一天先讓唐通帶人去沖關,被吳三桂一頓炮灰打回來;第二天又親自上陣,三面圍城,想把吳三桂嚇開城門。
結果城門沒開,清軍的騎兵倒先到了。這時候李自成要是立馬掉頭,興許還能保住本錢,可他覺得“老子十萬大軍,怕個啥”,硬是把騎兵排在石河灘上,準備跟吳三桂再耗一天。
耗到正午,沙塵暴一起,多爾袞看準李自成陣尾最薄,兩萬三千騎分成左右兩路,順著風就沖了進去。李自成這才發(fā)現(xiàn),對面不光是吳三桂,還有辮子兵。
他那一萬騎兵連人帶馬還沒擺好架勢,就被清軍拐子馬攔腰截斷。前頭打吳三桂的兵回頭一看,自家?guī)浧煲呀?jīng)往后跑了,誰還有心思再打?于是一萬人被兩萬三千人追著砍,石河灘上頓時成了屠宰場。
兩萬三千戰(zhàn)一萬
先說騎兵對騎兵,拼的就是三件事:馬力、刀口、膽氣。多爾袞帶來的兩萬三千騎是滿蒙八旗里挑出來的壯丁,戰(zhàn)馬清一色蒙古草原馬,肩高腿長跑得久;刀是順刀重背,砍鐵甲不卷刃;人更不說了,沈陽到山海關六百里地,他們四天就到了,下了馬還能舉刀沖陣,體力怪得離譜。
反觀李自成那一萬騎,馬是陜西甘肅湊來的,一路從西安奔北京再奔山海關,早就掉膘,人吃干糧馬吃秸稈,刀口都磕出了豁子。兩邊一對沖,馬力先輸了半截。
再說戰(zhàn)術。清軍是拐子馬經(jīng)典套路:前鋒兩千騎先撞開一個豁口,后隊馬上分兩邊包,像剝粽子一樣把人往里卷。李自成擺的是一字長蛇,本來是想把吳三桂包圓,結果自己尾巴太長,被多爾袞一刀剁在腰眼上,整條長蛇斷成了兩截。
最慘的是劉宗敏,李自成的頭號大將,本來在石河西岸督戰(zhàn),一回頭發(fā)現(xiàn)自家后軍已經(jīng)被辮子兵攆得滿山跑,他想回身去救,結果被阿濟格一箭射中肩膀,當場摔下馬,親兵拖著他往后逃,大順軍最后的脊梁骨就這么折了。
還有一個要命的地方:沙塵暴。那天中午突然刮大風,沙子打臉睜不開眼。清軍順風,李自成逆風。多爾袞一看天助我也,白旗一揮,兩萬三千騎直接蒙著臉沖,箭都不用瞄準,順著風就扎進了大順軍陣里。
李自成想讓人掉頭,可風灌進嗓子,旗手連旗都舉不穩(wěn),指揮瞬間失靈。結果就是前排還在跟吳三桂死磕,后排已經(jīng)被清軍砍成了餃子餡,前后脫節(jié),一萬騎兵生生被吃掉六千,剩下的四千護著李自成一路往西跑,連頭都不敢回。
越跑越慘
按常理說,騎兵打仗,就算敗了也能跑掉一半,畢竟馬快。可李自成這次連跑都沒跑利索。為啥?因為步兵全扔在關里了。他原來那七八萬步兵,被清軍騎兵一沖,當場就散了羊。
這些人本來就是沿途收編的明軍降卒,見大順軍敗了,調(diào)頭就投了吳三桂,還有人干脆就地剃頭當順民。李自成身邊就剩三四千殘騎,一路狂飆回北京,屁股后頭清軍追兵沒停過。
更倒霉的是,北京城也空了。原來留下的老弱兵一萬,聽說山海關敗了,連夜卷了細軟跑。李自成回到北京,宮里只有宮女太監(jiān),連個守城門的都湊不齊。
他只好匆匆忙忙登基,第二天就下令全城放火,連武英殿的金漆龍椅都沒坐熱,就帶著殘兵往陜西老家逃。這一路上,清軍騎兵像狼攆兔子,今天砍你后衛(wèi)兩千,明天又吃掉你輜重三千。跑到山西太原時,身邊只剩七千來人,其中還有一半是半路撿的散兵游勇,連口熱飯都吃不上。
最慘的是士氣。原來進北京時,人人都想著開國功臣,現(xiàn)在一路被攆,“大順皇帝”四個字成了笑話。有個小兵后來回憶說,“當時我們跑一路罵一路,罵李自成,罵劉宗敏,罵天罵地,最后連自己都罵”。
等李自成好不容易跑到西安,清點人數(shù),能打的騎兵不到兩千,剩下的都是拄著棍子的傷兵。曾經(jīng)縱橫中原的十八萬精銳,在山海關一戰(zhàn)之后,像雪崩一樣垮了個干凈。
分蛋糕
仗打完了,吳三桂開了關,多爾袞進了城,兩人心里都打著小算盤。吳三桂想得簡單:我?guī)湍愦蚶钭猿?,你得保我榮華富貴。多爾袞笑呵呵,當場封他平西王,還讓他繼續(xù)統(tǒng)領舊部。
可吳三桂一回頭,發(fā)現(xiàn)自己關寧鐵騎只剩下一萬出頭,剩下的都在石河灘上填了坑。更要命的是,他的兵權被八旗軍官牢牢盯著,名義上是王,實際上一舉一動都得聽多爾袞的。
多爾袞更精,先讓吳三桂在前面當招牌,自己坐鎮(zhèn)北京,用“為崇禎報仇”的名義收攏人心。原來明朝那些文官武將,一看清軍打著“復君父之仇”的旗號,紛紛剃頭歸順。
不到兩個月,河北山東傳檄而定,連南京的史可法都寫信來問“清軍何時南下剿賊”。多爾袞一看火候到了,立刻把吳三桂派去追李自成,自己留在北京當起了攝政王。
后來順治小皇帝進京,多爾袞一句話:“吳三桂守山海關有功,世襲平西王?!本瓦@么輕飄飄一句,吳三桂從明朝總兵變成了清朝藩王,可手里的兵卻越來越少,最后連王府護衛(wèi)都得靠朝廷撥給。
說到底,山海關這一仗,兩萬三千清軍騎兵把一萬李自成騎兵打崩了,順帶把吳三桂也裝進了籠子。李自成輸了命,吳三桂輸了自由,只有多爾袞贏得盆滿缽滿。歷史有時候就這么不講理,誰的馬快刀狠,誰就能改寫劇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