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文盲,你會想到什么?不識字還是沒見識?
如果把文盲這個標簽貼在“老廣”先祖身上,好像也沒啥毛???畢竟他們真不認識漢字。但如果認為不識字就等于沒有文化,那可就錯了。兩千年前,“老廣”先祖是非常擅長用“暗號”交流的文化人。一起來“人間鏡像”展覽深扒一下。
在陶器沒有被發(fā)明出來的遠古時代,人類的生活器具十分簡陋,沒有煮飯的“鍋”,沒有儲存水和糧食的容器??晒├玫奶烊伙嬍称骶呶寤ò碎T,可能是一片芭蕉葉、一只鴕鳥蛋或者貝殼。
瓶瓶罐罐上的神秘暗號
事物從無到有的過程遠比我們想象中要艱難得多,人類從發(fā)現(xiàn)粘土能夠燒成陶到最終發(fā)明陶器,中間隔了幾十萬年。世界諸文明幾乎都獨立發(fā)明了陶器,而“發(fā)明耐高溫陶器的是生活在珠江流域的中國人”,桂林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早期耐高溫陶罐碎片,距今一萬二千年,這種加入了方解石的耐高溫陶器在當時算得上是高科技產(chǎn)品。陶器出現(xiàn)以后,食物不再局限于燒著吃、烤著吃,還可以煮著吃。當以種植業(yè)為生的人類開始定居,不需要“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尋找食物和水源時,長期的陶器創(chuàng)燒和水稻培育實踐,為嶺南先祖?zhèn)儏⑴c并影響中華文明進程打下了基礎,也佐證了中華文化是多元化發(fā)生的。
發(fā)明高溫陶的嶺南先祖?zhèn)儧]能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文字,卻獨創(chuàng)了一套兼具審美和結(jié)繩記事功能的“符號系統(tǒng)”:在陶胚將干未干的時候,將各種具有幾何特性的圖案拍印在陶器表面,稱為“幾何印紋陶”。這類幾何印紋陶產(chǎn)生了強大的文化輻射力,傳播到了湖南、閩南和西南地區(qū),以及越南、馬來半島和南太平洋島嶼。
幾何印紋陶
陶釜(左)陶高頸圈足罐(右)
除此以外,先祖?zhèn)冞€會用硬物在陶器上劃刻、戳刺,標記成符號,這種劃刻紋比龜甲和牛肩胛骨上的甲骨文出現(xiàn)時間還早。它們像暗號一樣傳遞某種歷史真相,可能象征了水流、漁網(wǎng)、藤蔓、星辰,甚至記錄著某種儀式或觀念,是先祖?zhèn)冇涗浭澜?、表達自我的方式。
進入戰(zhàn)國秦漢時期,當輪制技術在陶器生產(chǎn)中被普遍應用,工匠們也許是體驗到了飛速旋轉(zhuǎn)的陶輪下隨性刺戳花紋的快樂,幾何印紋陶逐漸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弦紋、水波紋等新的規(guī)整劃刻類紋飾。
葫蘆里的“替身文學”
當葫蘆玩起了替身文學,你能想象日常生活是什么樣子嗎?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葫蘆起源于遙遠的非洲大陸,卻在中國人的三餐四季里如影隨形。俗語有言“葫蘆里賣什么藥”,《本草綱目》記載了其利水消腫、通淋等藥用價值。神話故事中,葫蘆作為眾神仙的法器隨處可見,太上老君用葫蘆裝仙丹,鐵拐李隨身掛著葫蘆。葫蘆作為食材,可以做包子、餃子餡?葫蘆子打牙祭,就像磕西瓜子一樣。老了的葫蘆被制作成葫蘆瓢,成為一種比陶器更早出現(xiàn)的盛水工具。到了現(xiàn)代動畫片中,葫蘆甚至成為了七個葫蘆娃誕生的母體。
羅泊灣一號漢墓出土的葫蘆瓢
李時珍把葫蘆分成五類:
生活中你看到的葫蘆可能長這樣:
“人間鏡像”展出廣州漢墓出土的陶匏壺長這樣:
陶匏壺是仿照葫蘆外形設計的容器,它完美繼承了葫蘆的實用價值和神性。作為日用器具,嶺南地區(qū)的陶匏壺用于盛水和斟酒。它也被用作祈天地、敬鬼神的禮器。陶匏壺隨葬則寄托了先祖?zhèn)儗ι毖?、靈魂庇護的深切祈愿。除廣西貴縣漢墓中有個別發(fā)現(xiàn)外,陶匏壺是廣州漢墓所特有的一種器物。陶匏壺是漢代嶺南文化的代表,西漢中晚期也開始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發(fā)現(xiàn),意味著先祖?zhèn)冊谖{外來文化的同時,也將獨特的百越民族文化傳播到了不同地區(qū)。
“蒜頭口”與蒜無關
銅扁壺 西漢南越國時期
這件銅扁壺的壺口像一顆倒立的大蒜頭,稱為“蒜頭口”。名不副實,壺口的造型設計其實跟大蒜沒有半毛錢關系。因為大蒜這一作物是張騫出使西域后才傳入中國的,而蒜頭口銅扁壺早在戰(zhàn)國秦地就已經(jīng)流行。也就是說在中國人還沒有見過大蒜之前,這類器物就已經(jīng)誕生了。難道是時空錯位了嗎?
其實,蒜頭口是約定俗成的叫法,這種形似蒜頭的紋飾源自于西方的“裂瓣紋”,盛行于阿契美尼德王朝,這一王朝盛行時間正好對應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裂瓣紋以圓圈為中心,向四周輻射,呈現(xiàn)出花朵綻放的形象。從壺口平視像鼓起的蒜瓣,但如果從上方俯視,你會發(fā)現(xiàn)它確實像一朵盛開的花。這種異于中原的器物,是秦人憑借歐亞草原上的商道與西部各族相互往來,中西文化交流與融合產(chǎn)生的結(jié)果。
波斯波利斯石刻頂部的“裂瓣紋”
南越國時期銅扁壺壺口俯視效果,其線描圖形似“裂瓣紋”
壺口設計的大蒜頭造型,也讓現(xiàn)代學界對這款器物的分類持不同看法,有學者認為這類器物根據(jù)壺口設計應屬于蒜頭壺,有人則認為屬于扁壺。目前所見蒜頭扁壺、蒜頭壺都出自于秦人墓葬,所以不管歸為哪一類,它都是秦文化的典型代表。
這類蒜頭口銅扁壺應是秦軍南征或中原移民南下而隨之傳入的外來戶。北方的銅扁壺出現(xiàn)在嶺南越地的墓葬中,象征著中原禮制、先進生產(chǎn)技術的輸入,也見證了本地文化對外來元素的接納、吸收,以及新“南越人”身份的形成。這種“漢越同框”的景象有沒有給你帶來文化沖擊?
扁壺作為古代盛水或酒的器物,除了日常使用外,也是部隊行軍打仗的必備物資。為了方便攜帶,扁壺兩肩設計了鋪首銜環(huán),用來穿繩系鏈。從發(fā)明至今,歷經(jīng)各代使用不衰,成為解放軍行軍水壺的原型。
鋪首銜環(huán)蒜頭銅扁壺 秦代
老款解放軍軍用水壺
由此可見,嶺南不是“文化荒漠”,老祖宗也不是文盲,極具抽象美感的劃刻紋、幾何印紋,奇特的匏壺造型,來自異域的“裂瓣紋”,是他們的獨特的語言和文字。下次來廣州博物館,記得看看這些代表“老廣”先祖特定審美和族群認同的“無字天書”!
參考文獻:
中信出版集團,《全球科技通史》
廣東人民出版社,《嶺南科學技術史》
任雪莉、史雯,《從蒜頭壺看中西文化的交流》
崔敏俠,《略談扁壺》
吳小平,《漢代銅壺的類型學研究》
陳重明,《葫蘆的民族植物學》
史林花,《嶺南陶匏壺的發(fā)展及其文化傳播意義》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公眾號 | 廣州博物館
視頻號 | 廣州博物館
小紅書 | 廣州博物館
微博 | 廣州博物館
撰稿 | 常絲茗
美編 | 李明暉
校對 | 鄧穎瑜
審校 | 劉穎穎
審核 | 朱曉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