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的公司之前陷入“欠薪”風波,有人疑惑這位收藏大家為何不出售部分古董以渡過難關。
事實上,以馬未都在收藏界的人脈和資源,肯定不會是“有價無市”。但觀復博物館早已不是他一個人的私人財產(chǎn),更不能隨意變賣藏品。
他寧愿自己扛下壓力,也不會輕易動用那些藏品。這讓人想起他常說的那句話:他一生最有價值的投資,并不是那些價值連城的古董,而是他的婚姻。
馬未都與妻子賈宏偉的相遇相愛,有著1980年代特有的浪漫色彩。那時文學是許多年輕人生活的光亮,馬未都因在《中國青年報》發(fā)表小說《今夜月兒圓》而小有名氣,被調(diào)入中國青年出版社擔任編輯。
賈宏偉是一位同樣熱愛文學的北京姑娘,傾慕馬未都的才華,她主動相約在北海公園討論詩歌小說。
文學成為兩人情感的橋梁,1983年,這對文學青年組建了家庭。
婚后不久,馬未都就用買彩電的1600元錢,買回了一組四扇屏古董。面對丈夫用買彩電的錢換回一件“破舊”器物,賈宏偉雖然不解,但選擇了寬容接受,沒有過多指責。她的理解讓馬未都的收藏愛好得以延續(xù)。
后來家中被盜,彩電被偷走,而四扇屏還在,馬未都幽默地說“幸虧這賊沒文化”,這句話把賈宏偉逗笑了。
1990年代,馬未都決定辭去中國青年出版社的公職,專職搞收藏。賈宏偉起初不同意,擔心失去穩(wěn)定收入后家庭生活無法保障。
但在馬未都的堅持下,她最終選擇支持丈夫的決定。辭職后,親友們紛紛數(shù)落賈宏偉不該由著丈夫的性子來,但她始終相信丈夫不是一般人,會有所作為。
在妻子的支持下,馬未都開始“以收藏養(yǎng)收藏”。賈宏偉不僅跟著他去潘家園古玩市場“撿漏”并付款,還經(jīng)常壓縮家庭開支來支持丈夫的收藏事業(yè)。她甚至舍不得買洗面奶,高跟鞋壞了修好再穿。
隨著馬未都在收藏界名聲越來越大,只要他在某個攤位前多站一會兒,東西馬上就會漲價。
于是夫妻倆改變策略,由賈宏偉出面交易。一次拍賣會上,她裝扮成老太太,僅花3萬元就成功競得一個明代永樂年間的花瓶,馬未都直呼妻子是大功臣。
除了支持丈夫的收藏事業(yè),賈宏偉在教育兒子方面也與馬未都默契配合。2001年,兒子馬天去英國留學時,馬未都要求他打工掙生活費,培養(yǎng)自立能力。賈宏偉雖然心疼,但還是支持丈夫的教育方式。
當觀復博物館面臨發(fā)展瓶頸時,賈宏偉建議采用理事會形式運作,使博物館由“私產(chǎn)”變?yōu)椤肮a(chǎn)”,規(guī)模不斷擴大 。馬未都決定百年后將所有藏品捐贈給國家,賈宏偉也毫不猶豫地支持丈夫的想法。
外界評估馬未都的身價達上百億 ,還有人調(diào)侃他為何不換個妻子。馬未都總是笑呵呵地回答:“不換,永遠不換,與賈宏偉結(jié)婚,是我今生最有價值的投資?!?/strong>
有人說,真正的成功不在于積累了多少財富,而在于是否找到了那個能與你并肩同行的人。馬未都的人生軌跡恰恰印證了這一點:再珍貴的古董,也比不上一個懂你、支持你的伴侶。
光是上海觀復博物館的金銀器,就已經(jīng)晃得人眼睛放光,馬未都的真實收藏到底有多少,我們?nèi)圆恢溃?/strong>
可馬未都卻始終把妻子視為一生最重視的“無價之寶”。成功的定義有很多種,但最根本的,或許是擁有一個能夠分享成功與失敗的人。
馬未都的藏品可以估價,但他與賈宏偉之間幾十年相濡以沫的情誼卻是無價的。在這個追求速成與變現(xiàn)的時代,人生最重要的投資,不是那些可以明碼標價的東西,而是那個愿意與你共同成長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