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的吉林農(nóng)村,太陽一落坡,全村就著了墨似的暗下來。
煤油燈芯突突跳,映著土墻上火柴盒糊的簡易燈罩。大人們摸黑推碾子磨面,石滾子在碾盤上吱呀轉(zhuǎn)圈,玉米面的香氣混著柴火味漫出來。婦女們湊在煤油燈下納鞋底,錐子扎穿布片的聲音里,嘮著誰家閨女相親、誰家小子偷摘隊里青苞米。
孩子們才不管黑不黑,攥著自制的木頭手槍就往草垛里鉆,月光亮堂時能玩“官兵捉強盜”到半夜。生產(chǎn)隊的大房子偶爾點上汽燈,召開社員大會,柴火燒得噼啪響,話題總繞不開春耕播種、秋糧歸倉。記工員捏著算盤在燈影里撥拉,一天十分工分,是全家口糧的指望。
隔壁王大爺總端著旱煙袋串門,煙鍋里的火星子明滅間,講著年輕時趕大車跑關(guān)東的舊事。冬夜里最盼露天電影,發(fā)電機突突響著,白色幕布往樹上一掛,全村老小扛著板凳擠成一片?!兜氐缿?zhàn)》的槍聲一響起,連趴在草垛上的狗都支棱起耳朵。
沒電影的晚上,男人們湊在炕頭甩撲克,輸了就被起哄往臉上貼紙條,笑罵聲能傳出二里地。女人們則圍著火盆縫補衣裳,碎布頭在手里翻飛,說起生產(chǎn)隊新分的棉花,眼里泛著光。
孩子們的娛樂最簡單,撿根鐵絲彎成圈滾著跑,或者摸黑去河溝里掏螃蟹,褲腳濕了也不在乎。那時候窮是真窮,可串門不用打電話,推門就能坐上熱乎的炕頭。
借半升玉米面不用打借條,下次自家烙餅準忘不了給送兩張。下雨天沒法出工,滿村子都是串門的人,東家嘮完西家坐,晌午就在別人家湊合吃碗疙瘩湯。煤油燈油耗盡時,就著月光也能走路,鄰里間的照應,比燈芯還亮堂。
現(xiàn)在回想,沒電的夜晚反而有滋有味,人與人的距離,就隔著一堵能敲開的土墻。不像如今,手機屏幕亮如白晝,卻照不暖對面人眼里的疏離。
那些在煤油燈下織就的人情網(wǎng),在月光下瘋長的伙伴情,是再也回不去的舊時光。或許窮日子里的歡笑,才是最純粹的快樂,刻在一代人的記憶深處。
1978年的吉林農(nóng)村夜晚,沒電卻有光,那光是人心聚成的火,永遠燒在歲月的角落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