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椰子
來源:小椰子專欄(ID:xiaoyezizhuanlan)
01
在廣東深圳的肯德基,有人偷拍下了一段這樣的視頻。
一個戴著口罩的女子在打視頻電話,卻全程一言不發(fā),飛快地用手語交流。
拍攝者還以為女子在和視頻中的男子秀恩愛,還配上了 “唯有愛不被隔絕”的字樣。
然而,評論區(qū)里,有位看得懂手語的網(wǎng)友出來翻譯了:
“女孩說,把錢還了。怎么,你不想還?
借錢的時候說得好好的, 2 個月就還,現(xiàn)在又說還要 2 個月,我鄙視你!”
原來,這并不是所謂的情侶間秀恩愛,而是這位聽障女子因為生活捉襟見肘,催促男子快點還錢的心酸故事。
看了這一幕,有人覺得很心里很不是滋味:
“忽然覺得他們連吵架都不能大聲喊,憋在心里得多難受。”
有人說出了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類似事情:
“以前開出租車的時候,晚上拉過兩個乘客,上車也不說話,到路口我連續(xù)問了好幾遍往哪走都沒有回音。
當(dāng)我憤怒地回頭想再問一遍的時候,看到兩個人同時在用手指著一個方向,才知道倆人都是聾啞人,當(dāng)時給我羞愧得連聲抱歉。 ”
在知乎上看過這樣一個發(fā)人深省的提問:
“我國有 8500 萬殘疾人,相當(dāng)于每 15 人中就有一個,但為什么我在大街上從來沒有見過?”
有個回答很真實: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馴獸師,生活給有的人分了一頭獅子,給有的人分了一只羊。
沒見過人間疾苦,不是你的錯,只是你比較幸運而已。
但是,以你有限的見識去否定人間的疾苦,然后用質(zhì)疑的聲音試圖淹沒援助或者求救的聲音,你就是在造孽。”
比起同情或施舍,有這樣一類人群,他們更需要被看見和理解、尊重。
02
小某書上最近有個熱帖,一個小姐姐稱自己收到了聾啞人外賣員的短信,短信的語氣讓她有點生氣。
點開一看,起初我也覺得語氣有點生硬、不禮貌:
“請回答?!?、“給我錢 27 。”“單號多少,快點?!薄霸趺礇]收到 27 ?”
好在評論區(qū)里,有位曾在聾啞學(xué)校教過學(xué)的老師出來溫柔地科普了:
“他們的語序和表達(dá)和正常人不一樣,能拼成完整的主謂賓就已經(jīng)不錯了。
如果用很多形容詞或者情感類的詞他們是拼不起來的,多擔(dān)待吧姐妹。 ”
有位自己身邊的親戚就是聾啞人的網(wǎng)友也出來發(fā)聲:
“我表姐就是聾啞人,他們的語序跟我們是不一樣的!
他們只能盡量把意思表達(dá)出來,而且我們說的話,他們理解的可能也有偏差!
希望大家知道了以后遇到這種能更理解一下。 ”
有人設(shè)身處地地代入了那位聾啞人外賣員的處境,覺得有點難過:
“前面兩句都用了謝謝,第三句用了請,他在極力地想讓對方滿意,后面說快點啥的估計也是怕自己遲到。
看他說:好知道,就很心酸,也許問平臺對他來說也不像我們這么容易打個電話就能解決。 ”
是啊,對于聽障人士來說,如果家庭條件較好,從小戴助聽器,那語言表達(dá)方面可能和其他人沒有太大的區(qū)別,但畢竟是少數(shù)。
大多數(shù)聽障人士的語言是非常直白的,手語的邏輯和我們的說話邏輯是有些不一樣的。
他們?yōu)榱俗屖澜缏牰麄兊恼Z言,已經(jīng)付出了比其他人更多的努力。
我們認(rèn)為的理所當(dāng)然,別人卻是傾盡了所有。
03
遺憾的是,有太多人對殘障人士存在著偏見、誤解,還有冷漠的無視。
比如,之前就有人給一位聽障外賣員寫了長長的差評,稱對方掏出一張殘疾證讓她捐錢。
雖然她稱自己并沒有歧視聾啞人,但言語之間充斥著滿滿的偏見和不理解。
事實上,這件事是件徹頭徹尾的誤解。
那位聾啞的外賣小哥,向顧客出示的并不是什么討錢的殘疾證,而是公司專門為他制作的工作牌。
因為沒辦法和顧客正常交流,所以工作牌的一面是詢問取餐地點,一面是請顧客檢查菜品是否齊全、并做出評價的文字。
出示了工作牌,對方卻連看也不看,就判斷是在乞討,并氣憤地寫下差評,這種行為,實在是有失偏頗。
再比如,因為疫情讓戴口罩成了日常,這會嚴(yán)重影響聽障人士識別嘴部動作,讀取說話內(nèi)容。
日本就推出了一款透明的口罩,但是有點貴,一個要 88 元人民幣。
然而,熱評的前三,卻都是在說發(fā)明這種口罩的人是 “吃飽了撐的”,嘲諷這種口罩又貴又沒用。
他們無法與殘障人士共情,沒辦法關(guān)注到自己身邊還存在著這樣一個龐大的群體,因看不到口罩下的嘴部動作而苦惱。
作為健全人的你很幸運,但身為殘障人士的他們,同樣需要被這個世界看見,而不是被冷漠地?zé)o視。
04
豆瓣 9.3 分的韓劇《奇怪的律師禹英雨》,讓很多人重新意識到了社會上特殊人群的存在。
其中有一集讓我印象深刻:父母回家時,聽到房間里傳來小兒子的怒吼聲。
開門一看,發(fā)現(xiàn)小兒子正在用力捶打著躺在地上的哥哥,嘴里大喊: “不要這樣,你會死的?!?/p>
而哥哥早已口吐鮮血,一動不動,父母趕緊喊了救護(hù)車,但最終還是沒能搶救回來。
檢察官以傷害致死罪的罪名起訴了這位小兒子。媒體也報道了這件事,交代了背景:
20 歲的小兒子,患有自閉癥,精神年齡大概在 6 歲到 10 歲之間。
而被打死的哥哥,則是位智商很高的天才,以超高的分?jǐn)?shù)考入了首爾大學(xué)醫(yī)科專業(yè)。
這個案件,任誰看都是因為小兒子突然發(fā)病,做出異常舉動,才毆打了哥哥,導(dǎo)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事件報道的評論區(qū)里,各種圍繞那位自閉癥小兒子的惡評層出不窮:
“醫(yī)大學(xué)生死了,自閉癥活下來了,這不是國家的損失嗎?肯定又會以身心脆弱為借口判無罪?!?/p>
“就算是自閉,該知道的也都知道啊,送他去監(jiān)獄吧?!?/p>
“我們公寓也有自閉癥的人,一起坐電梯的時候,說實話很害怕。”
“死的人真可憐,所以說一定要與世隔絕他們,只有事情發(fā)生了才懂嗎?”
然而,經(jīng)過律師的調(diào)查取證,事件真相才逐漸水落石出:
優(yōu)等生哥哥,因為學(xué)習(xí)壓力大曾反復(fù)地試圖了結(jié)自己的生命,目睹了這一切的自閉癥弟弟,每次都哭喊著跑過來阻止他。
那天,又一次故技重施的哥哥,用塑料繩套住自己的脖子,踢倒了椅子。
聽到聲音趕來的弟弟,沖上去把哥哥抱住,把繩子弄斷,但哥哥卻在倒地的瞬間, 22 根肋骨折斷,出血導(dǎo)致身亡。
僅僅因為弟弟患有自閉癥,就用有色眼鏡看他,在沒弄 清事實真相前就口誅筆伐的人,實在太多了。
殘障不是邊界,偏見才是。
05
今天寫這篇文章,就是想要大家開始看到、意識到這類人群的存在,并思考自己能做些什么。
在遇上快遞、外賣、洗車、保潔、售貨員、甚至咖啡店員是障礙人士時,我們可以多一份耐心和包容。
在看到路上的盲道、商場洗手間的設(shè)計,沒有考慮到障礙人士的存在時,我們可以嘗試去反饋、溝通。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這個龐大的群體不該被忽視、遺忘。
人生不易,有些人更是一開局就碰到了“困難模式”,我希望所有認(rèn)真生活的人,都能被溫柔以待。
點個“在看”,為障礙人士發(fā)聲,為我們所向往的相互理解、尊重的社會努力。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