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平頂山一位老人離世后留下的 “遺產”,讓無數人痛心又憤慨。史先生生前省吃儉用,甚至在住院時都舍不得花錢治療,卻把畢生積蓄近 10 萬元都投入到了 “古董收藏” 中??烧l能想到,他留給家人的,只有銀行卡里的 7.05 元和一屋子經鑒定 90% 為贗品的 “寶貝”!
史先生是一位工廠退休職工,他對電視購物上的 “古董” 著了魔。為了買這些所謂的 “收藏品”,他戒掉了抽了 30 年的煙,冬天穿的褲子都是親戚舊衣服改的。他滿心期待著這些 “寶貝” 升值,讓家人享福,可現實卻無比殘酷。他去世后,家人才發(fā)現,那 10 斤重的 “和田玉籽料” 是人工染色的,標價 8888 元的 “帝王生肖玉璽” 是樹脂壓制的,“絕版紀念幣” 也只值幾十元。
史先生的遭遇,并非個例。電視購物收藏騙局,早已是行業(yè)公開的秘密。那些購物頻道里,“專家” 們信誓旦旦地保證 “帝王玉璽全球限量發(fā)行 99 套,升值空間巨大”,還宣稱 “電視臺全程監(jiān)督,假一賠十”??僧斚M者發(fā)現被騙想要退貨時,得到的卻是 “收藏品不退不換” 的拒絕,甚至還會被威脅起訴。
2020 年,廣電總局就曾集中停播 23 檔違規(guī)收藏節(jié)目,揭露了 “虛假鑒定”“虛高估價” 等套路。但騙子們仍在不斷變換手段,偽造鑒定證書、虛構拍賣記錄,利用老年人對電視臺的信任瘋狂行騙。據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專家指出,民間收藏市場中 95% 的藏品為贗品,90% 的藏家最終血本無歸。
這樣的悲劇,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正如法律學者所說,老年人投資收藏前應咨詢專業(yè)機構,避免通過電視購物、網絡直播等渠道購買高價藏品。子女們也應該多關注父母的消費動態(tài),別讓父母的養(yǎng)老錢、血汗錢,落入騙子的口袋。
史先生的遭遇撕開了收藏騙局的血色帷幕,但更令人揪心的是,這場騙局背后暗藏著針對老年群體的精密心理操控。騙子們深諳老年人渴望為子女留下財富的心理,用"傳家寶""絕版升值"的話術編織美夢,甚至刻意營造"限時搶購"的緊迫感——那些深夜響起的推銷電話里,"最后三套"的倒計時聲總是伴隨著老人劇烈的心跳。
在浙江某鑒寶機構,工作人員曾見過更殘酷的真相:有位老太太用亡夫的撫恤金買了整箱"金絲楠烏木",鑒定時才發(fā)現是刷漆的泡桐木。當她顫抖著掰開"價值連城"的木料,碎屑里飄出的竟是裝修工地常見的油漆味。這些騙局往往打著"文化傳承"的旗號,卻連最基本的道德底線都已踐踏。某收藏頻道離職編導透露,直播間里那些"故宮專家"可能是群演,所謂的"拍賣紀錄"不過是PS的圖片,連"電視臺擔保"的公章都是網購的仿制品。
防范這類騙局需要立體化的社會聯防。北京律協(xié)老年維權專委會建議,社區(qū)可開設"收藏防騙課堂",用真實案例演示"三看三不"原則:看資質證書編號能否在官網驗證,看付款賬戶是否與經營主體一致,看退換貨條款是否合理;不輕信"穩(wěn)賺不賠"承諾,不參與非公開交易,不簽署空白合同。上海某街道推出的"銀發(fā)理財監(jiān)督員"制度值得借鑒,由退休法官、銀行職員組成的志愿者團隊,已成功攔截多起針對獨居老人的收藏詐騙。
當夕陽照進那些堆滿贗品的房間,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破碎的發(fā)財夢,更是一個群體在數字時代的生存困境。正如社會學家所言,比追回損失更重要的是重建信任體系——讓老人知道他們的閱歷依然是家庭最珍貴的"收藏品",子女的陪伴遠比冰冷的"古董"更能溫暖晚年。讓我們一起努力,守護好老人的晚年幸福,別讓他們的夢想變成泡影,別讓騙子再逍遙法外。如果你有類似的經歷或者看法,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分享。
用真實的記錄,筆者要為那些平凡和不凡發(fā)聲!我們相信,真實故事,更具說服力,更感動人心。更多資訊請關注:藝飛說!
#熱問計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