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有言:“學然后知不足。”
這話講得很實在:學得越深,越覺得自身渺小。
反之,肚子里越?jīng)]有墨水的人,通常越喜歡在人群里大呼小叫,頤指氣使。
由此可見,一個人的認知越低,他就越容易叫得越狂。
唯有懂得低調,再低調,努力在背后提升自己的人,才能真正收獲更多屬于自己的人生可能。
如同老農(nóng)看天,初時只道日頭毒辣、雨點煩人,可年年彎腰侍弄土地,才漸漸明白四時流轉、陰陽消長中的天地玄機。
一個人對于人生,懂得的東西多了,反而不敢輕易指點風云。
真金不響,響金未必真
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登基后思慕故人嚴光才學,遣使三番征召,欲授高官。
但嚴光卻果斷地推開詔書,每天雷打不動,照舊只身前往垂釣富春江畔。
使者悻悻而歸,有人不解,嚴光笑道:“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不過圖個清凈。”
民間有句老話說得好:“飽滿的稻穗總低頭?!?/p>
確實,那些有真見識的人,從來都是明白了世界之大,學問之深,猶如富春江的流水一般。
不過,春江看似表面平靜,其實底下自有萬千氣象,深藏大能量。
所以,真金不需要響,也絲毫不影響自己的價值。
只要自己心知肚明,那么沉默便是金,而那喧嘩的事物,肚子里未必有貨。
一個人認知的深度,就是靜水流深。
有眼界和格局的人,從不依賴喧囂證明自己,也無需借助外界來彰顯自己,憑借沉靜的力量,就足以涵養(yǎng)江河,震懾一切。
半桶水響叮當
喧囂的分貝,常常與認知的深度成反比。
古羅馬暴君尼祿身邊有個弄臣叫佩特羅尼烏斯,此人并無真才實學,卻極善鉆營,籠絡人心。
一次宴席上,他竟夸夸其談治國方略,嘲笑元老院重臣們都保守愚鈍。
一旁的尼祿聽得心花怒放,當即賜他無數(shù)珍寶。
佩特羅尼烏斯不禁得意洋洋,于是平日里逛街,總是在那顯擺,佩環(huán)叮當招搖過市,引得路人側目。
然而尼祿死后,其昔日高論便無人再提,自己的拙劣手法,也從歷史遺忘于塵埃里。
達·芬奇曾說:“淺薄是喧鬧的土壤,深水卻永遠沉默。”
當你的兩個口袋空空時,錢袋叮當最是響亮。
就好比沒裝滿的半桶水一旦開始晃蕩,自然聲高音噪。
真正的認知是深潭,表面不起波瀾,背地里卻蘊藏無盡力量。
而這種力量,就能襯托出喧囂的浮沫終究歸于沉寂,而靜默的深流始終滋養(yǎng)大地的跡象。
知障深時吼聲烈
蘇格拉底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p>
那些執(zhí)拗于自己那點“所知”的人,恰如坐井觀天的蛙,聲嘶力竭地否認井外世界。
叫得越大聲,越彰顯出自己的淺薄和無能,無知和固執(zhí)。
其實,一個人的認知的半徑越大,人就越懂得未知的浩瀚,敬畏真理。
而反過來,那些浮躁且固執(zhí)的喧囂之聲,不過是一種畫地為牢的悲鳴,自欺欺人罷了。
余生,一點點地提升自己的認知,一次次地壯大自己的實力,一回回地達成自己的理想和目標。
這樣才會給自己帶來更多的人生可能,也可以通過借助高認知的力量和智慧,讓自己擁有更加美好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