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魯迅
魯迅在《而已集》中的這句調侃,恰似紹興魯迅紀念館“夾煙墻畫”爭議的生動注腳。
當控煙志愿者要求將魯迅夾煙的經典形象改為“右手握拳”,當紹興市文旅局收到全國超90%民眾要求保留原畫的呼聲,這場看似荒誕的爭論,實則是歷史真實與現(xiàn)代價值觀的碰撞。
一、歷史真實容不得“道德濾鏡”
魯迅吸煙是刻在歷史年輪上的事實。許廣平在回憶錄中寫道:“凡是和魯迅先生見面比較多的人,大約第一個印象就是他手里總有一支煙拿著。”
從1933年李以泰創(chuàng)作的經典版畫,到紹興魯迅紀念館那面承載幾代人記憶的網紅墻,夾煙沉思的魯迅早已超越個體行為,成為民族精神的符號。
正如浙江省魯迅研究會秘書長卓光平所言:“該畫展現(xiàn)的是生活化的魯迅,反而拉近了與公眾的距離?!?/p>
投訴者聲稱“會誤導青少年”,卻忽略了一個基本常識:歷史人物的復雜性不應被現(xiàn)代人的道德標準簡單切割。
若按此邏輯,李白的飲酒詩是否該刪?大衛(wèi)雕塑是否該穿褲子?朱自清《背影》中父親跨越鐵路的情節(jié)是否違反安全法規(guī)? 這種以今度古的“文化虛無主義”,本質上是對歷史的閹割。
二、公共決策需警惕“道德濾鏡”
一個人的投訴為何能觸發(fā)全國性討論?紹興市文旅局的回應給出了答案:“不會因一人投訴盲目更換,將在聽取民意后統(tǒng)籌決策。”
當超90%民眾選擇守護歷史真實,當魯迅長孫周令飛直言“應銘記歷史”,這場爭議暴露出公共決策的核心困境:如何平衡少數(shù)意見與多數(shù)共識?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過度妥協(xié)于個體訴求往往導致公共資源的浪費。無錫地鐵曾因乘客誤讀海報中的“危險動作”,被迫更換整版廣告;某博物館因游客投訴“展品不夠喜慶”,竟將青銅器紋飾改為卡通形象。
若任由這類“投訴式改革”泛濫,最終受損的將是全體公民的文化權益。正如《羊城晚報》所批:“用今人標準苛責歷史人物,是對民族精神符號的褻瀆?!?/p>
三、解決方案:在歷史與現(xiàn)實間架起橋梁
爭議的本質,是歷史真實與現(xiàn)代文明的價值博弈。破解困局需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維定式:
其一,保留墻畫但增設警示標識。在打卡墻旁標注“吸煙有害健康,歷史形象請勿模仿”,既能尊重歷史,又能傳遞控煙理念。這種“柔性引導”在故宮、敦煌等景區(qū)已有成功先例。
其二,強化景區(qū)管理與游客教育。針對個別游客“點煙打卡”的行為,可通過巡邏勸阻、電子屏提示等方式規(guī)范秩序,而非遷怒于藝術作品本身。
其三,推動《公共場所控煙法》全國落地。與其糾纏歷史符號,不如將精力投入法律完善——不丹能通過全面禁煙法案,意大利能在140年前立法控煙 ,中國或許更應加快立法進程,用制度而非道德綁架解決現(xiàn)實問題。
四、歷史的歸歷史,現(xiàn)實的歸現(xiàn)實
魯迅長孫周令飛的一席話值得深思:“我已戒煙30年,但反對脫離歷史語境的批判?!? 歷史人物的生活習慣,本就是其時代的產物。
正如武漢大學社會學教授尚重生指出:“青少年不會因一幅畫就改變對吸煙的認知,魯迅的形象也不應與娛樂明星等同看待?!?/p>
這場風波終將平息,但留給我們的啟示彌足珍貴: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公共理性也不該被情緒化訴求綁架。
當我們凝視魯迅夾煙墻畫時,看到的不僅是一支煙,更是一個時代的精神剪影。守護這份真實,就是守護民族文化的根脈。
“墨寫的謊言,決掩不住血寫的事實?!薄斞溉粼谑?,或許會用這句話回應當下的喧囂。而我們要做的,是在歷史與現(xiàn)實的張力中,找到文明傳承的平衡點。畢竟,真正的進步,從不是以否定過去為代價。
(周愚,評論人、商評人、財經評論員、策劃人、投資人,某寶前十品類操盤手、多家媒體及機構邀約評論人,發(fā)表商業(yè)評論千萬字,已委托快版權,轉載請注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