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古琴藝術文化是中國禮樂文明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代文人志士以琴寄情、以琴言志,以琴養(yǎng)心,留下了很多經典逸事。古琴在當代中國文化事業(yè)發(fā)展中,魅力不減,生機盎然。明末清初,以古琴為主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被傳入歐洲,逐漸引起西方人對古琴文化的喜愛和研究。近現代更有漢學家癡迷古琴并大力推廣古琴文化,足見中華禮樂文明的魅力。
1
西方社會初識中國古琴文化
古琴對外傳播一直彰顯著華夏禮樂文明的魅力。7世紀左右,古琴音樂就已傳入朝鮮半島上層社會。盛唐時期,古琴及琴譜等開始傳入日本。明末禪僧東皋心越東渡日本傳法以后,古琴文化在東瀛得以廣泛流傳。
明末清初,中西文化進行了深入的碰撞與交流。萬歷年間,利瑪竇在書信中提及古琴,此后還觀賞過由古琴等樂器合奏的雅集??滴跄觊g,文淵閣大學士李光地纂成《古樂經傳》手稿,后由其孫李清植整理刊刻。該書解詁《古樂經》,并取《大司樂》以下二十官為經,以《樂記》為之記,并附錄《樂經》《樂記》。乾隆年間修訂的《四庫全書》,全文收錄了《古樂經傳》一書??梢姡豆艠方泜鳌返木幾谖覈魳肥飞暇哂兄匾挠绊懥?。法國人錢德明在華居留43年之久,在乾隆宮廷教授西樂,仰慕并研習華夏文化,成為著名漢學家,著述《孔子傳》《歷代名賢傳》等。在與儒家知識分子交流的過程中,他深入學習中國古典文化。因其具有音樂天賦并擅長管弦樂器演奏,萌發(fā)研究中國音樂的想法,最終在中國文人支持下選定《古樂經傳》,并翻譯成法文,向歐洲介紹中國音樂知識。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在編撰《音樂詞典》時引用此稿并收錄中國樂曲《柳葉金》?!豆艠方泜鳌芬粫须m未專門介紹古琴等樂器,但“琴瑟”等詞語卻頻繁出現。最為重要的是,以琴為主的樂器所構建的音律和音樂美學被介紹到西方。
后來錢德明撰成《中國古今音樂篇》,系統(tǒng)闡述中國音樂體系,琴瑟等樂器逐漸系統(tǒng)進入西方人音樂欣賞的視野。其內容涉及古琴起源與形制演變,古琴相關的歷史、哲學、政治、倫理、人文等以及斫琴之法、古琴圖樣,與琴律相關的音樂專業(yè)知識理論等。值得一提的是,他對古琴所蘊含“上為天,下為地”的哲學理念進行了闡釋。錢德明目睹了士人彈奏古琴時常會使得聽者對琴及音肅然起敬。他深刻體會到琴不單單是樂器,更是中國士族的文化標配。琴音能夠穩(wěn)定人心,調適感情,然后教化百姓,使其遵紀守法,崇尚禮制,提倡仁義道德,在此基礎上又使藝術得以繁榮昌盛。錢德明體悟到了琴音的內在功能,也因此而挖掘到了中國禮樂文明精髓。正是基于這樣的理解,才促成錢德明完成這部音樂學名著。《神奇密譜》《太古遺音》等琴學名譜也都被提及。西方人正是從這本書開始認知古琴,進而推崇中國文化的精神內涵。
晚清以來,西方人對中國文化懷著極大的興趣并再次遠道而來。美國人衛(wèi)三畏在《中國總論》中涉及古琴及清同治年間刊刻的《琴學入門》。英國人李提摩太和夫人出版的《小詩譜》等涉及古琴減字譜,他們還收藏了明代斫制的古琴。此后,更多的西方人在旅行游記中多次提到古琴。近代以來,古琴也被留學生帶出國門。他們在歐美求學的同時也在傳播古琴文化。又如著名考古學專家李濟和凌純聲在歐美求學時,時常操縵,寄托情思。李濟曾在美國教授組織的茶話會上演奏古琴。凌純聲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行的國際音樂會上身著古裝撫琴獻曲。
2
漢學家高羅佩大力推介中國古琴文化
關于西人和古琴的故事,不能不提近代史上荷蘭著名漢學家、東方學家、翻譯家、外交家高羅佩。他對中國士文化相當癡迷,不僅習琴而且還研琴,并最終完成系統(tǒng)闡述中國琴文化的大作《琴道》。
這部著作是以英文撰寫而成的,也是第一部向西方世界系統(tǒng)介紹中國琴文化的學術專著。該書稿于1940年出版于東京,后來修訂再版。全書共七章,分別從中國古代音樂理論、琴學研究、曲調意義、象征與關聯等角度入手系統(tǒng)闡述中國琴學。《琴道》充分展示了一個西方人對琴學研究的視角。他認為自古以來,琴是官員、詩人、畫家及哲人在內的中國士人不可或缺的良伴,而且琴憑借其優(yōu)雅和極富品位的樂趣逐漸成為士人生活的象征。他也洞察到對于士人來說琴的象征意義超過琴本身的音樂屬性。“然眾樂琴為之首。古之君子,無間隱顯,未嘗一日廢琴,所以尊生外物養(yǎng)其內也。”高羅佩很敏銳地看到了士人以琴養(yǎng)心的修養(yǎng)情懷。這與他深刻體認中國文化密不可分?!肚俚馈穼χ袊徘侔l(fā)展史及琴學理論進行了全面考察和深入剖析,堪稱音樂研究史上的典范之作。此外,他還翻譯了嵇康關于古琴的長賦,1941年以《嵇康及其琴賦》為題發(fā)表。
1943年,高羅佩出任荷蘭駐華大使館秘書。初到重慶時,他再次被中國文化所吸引。他聘請琴家指導自己彈奏《流水》等樂曲。后來他與于右任、馮玉祥等社會名流組織“天風琴社”,專門從事中國琴藝研究。英國漢學家李約瑟的助手、生物學家畢鏗在高羅佩的引薦下參加了“天風琴社”的活動,從此也迷戀上了古琴,回到劍橋后,畢鏗頻繁演奏古琴并開辦了一系列有關東方音樂的講座。
3
傳揚古琴經典促進文明互鑒
瑞典當代漢學家林西莉沉潛琴學幾十年,深刻體悟中國文化的精髓與妙道,出版《古琴》一書。該書于當年獲得瑞典最高文學獎——奧古斯特文學獎,由此也在瑞典掀起了一陣古琴熱與中國文化熱。西方人從古琴的文字性介紹開始認知琴文化到聽琴、習琴、斫琴的過程,彰顯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古琴藝術文化現已深入西方文化世界,西方人也得以從心靈深處感悟中國文化,敬仰中國禮樂文明。
古琴文化與藝術經典幽古綿長。這些文化瑰寶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西人對中國古琴的接受與欣賞,彰顯了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增強了華夏兒女對民族傳統(tǒng)經典文化的自信力。以古琴為代表的中國禮樂文化在中國對外交往中,具有獨特的價值和意義。我們應當充分發(fā)掘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歷史見證,以此不斷推動文明交流互鑒與協同發(fā)展。
◎本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報》(作者:丁銳中),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圖片由豆包AI生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