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抽煙”這個話題相信大家這兩天肯定不陌生,畢竟也正是因為他手里的這根煙,直接成了一個大熱的爭議點,一度成為了社交平臺的熱搜話題。
根據(jù)各大官媒的報道顯示,有位徐女士投訴這幅畫,認為它會誤導青少年,讓他們覺得吸煙是正常的行為。
這消息一出網友直接炸鍋了,不僅官方回應很明確,人民日報也一錘定音,還有不少人扒出了她的身份和真實目的,簡直讓人意想不到.....
女子兩次投訴魯迅夾煙
截止到目前為止,關于孫女士投訴“魯迅抽煙”的事情,已經持續(xù)發(fā)酵了4天的時間,估計大家怎么也沒有想到,魯迅手中的煙竟然變成了社會關注的焦點。
但隨著事情的深扒,就會發(fā)現(xiàn)也許這不是偶然的,或許就是一場子虛烏有的“惡意”投訴,而這個孫女士也遭到了反噬。
事情還得從8月22日說起,某社交平臺有一位叫做“無味的空氣”的網友,進行了一個投訴,標題就是“紹興魯迅紀念館吸煙版畫該換”。
一石激起千層浪,當這個網友接連兩次進行了投訴之后,事情很快進入了公眾的視野,許多人開始關注這個看似簡單的投訴,背后究竟藏著什么動機。
在這里說一下,這個“無味的空氣”的網友,就是我們前文所說的孫女士,用她的話說,魯迅在外吸煙就是在誘導青少年。
你要說站在禁煙的角度,孫女士這樣提出這樣的質疑,也能說的過去,但她卻歷史名人,來達到自己的“私欲”,這種行為就令人發(fā)指。
隨著事件的發(fā)酵,紹興文旅局和相關部門終于做出了回應,而且態(tài)度很明確,不會因為一個人的行為去違背大家的意愿。
事情到了這,幾乎已經到了高潮,估計評論區(qū)里面的討論,我們看到的并不是一場單純的社會運動,而是一次涉及文化、歷史與市場利益的深刻碰撞。
估計魯迅怎么都想不到,自己夾煙的畫作,突然被推上了歷史的舞臺,而舞臺下,卻隱藏著越來越多值得深思的層面。
值得一提的是,紹興文旅局還表示,已經收到了全國各地的電話,他們支持魯迅的這幅畫作作為歷史真實的一部分。
文旅局強調,魯迅的形象是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應該尊重歷史,尊重人物的個性,而不是單純將其符號化,尤其是在市場化的當下。
從局方的回應來看,這顯然是一種對于歷史文化的保護態(tài)度,問題的根本不在于魯迅抽煙本身,而在于如何理解和接受歷史人物的多面性。
很多人習慣于將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簡化為符合現(xiàn)代價值觀的標準,而忘記了他們生活的時代背景。
魯迅抽煙,并不意味著他在鼓吹吸煙,而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生活的一個真實寫照,這與今天我們推崇的健康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并不矛盾。
更何況魯迅的煙與他提倡的“覺醒”思想并不沖突,這種矛盾并不應由我們來單方面糾正,對待歷史的態(tài)度,應該是客觀的,而不是人為地去改變它。
然而,孫女士的投訴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個人行為,隨著她的身份逐漸被揭開,我們才發(fā)現(xiàn)她的真實目的并不簡單.....
人民日報一錘定音
根據(jù)官媒報道顯示,孫女士在進行投訴的時候,自稱自己是一個“控煙志愿者”,但其實她是一個與商業(yè)利益緊密掛鉤的人物。
不少網友們通過社交媒體,直接對孫女士的背景進行了深入挖掘,最終揭露了她的真實身份,還真是藏得深。
原來這個孫女士不僅在小紅書等平臺上大肆宣傳“尼古丁袋”,還在她的個人簡介中寫道,“最大目標:煙草、電子煙out,只能用尼古丁袋”。
這個事情曝光之后,網友直接炸鍋了,也直接讓公眾的關注點迅速轉向了她的動機,而不再是她最初提出的“控煙”問題。
在這里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的科普,這位孫女士推銷的“尼古丁袋”正是一個新興的產品,號稱可以替代傳統(tǒng)香煙,幫助人們戒煙,并且比香煙更健康。
也就是說,通過投訴魯迅夾煙的畫作,她或許希望引起公眾對控煙的關注,從而間接推廣自己的產品。
這樣一來孫女士的形象,就變得復雜而不單純了,就在社會輿論愈演愈烈之時,人民日報的態(tài)度出現(xiàn)了,這一錘定音直接讓這場風波迎來了轉機。
在8月24日的時候,人民日報并沒有明確亮明態(tài)度,而是發(fā)表了一篇關于魯迅的文章,里面的態(tài)度也很明確。
其實也透露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歷史人物的形象不是可以隨便改動的符號,更不能成為現(xiàn)代人用來獲取流量和關注的工具。
文章中還明確指出,一定要對那些輕視名人形象的文創(chuàng)開發(fā)說“不”,畢竟英雄的崇高性不在于流量密碼,而在于精神傳承。
說白了,魯迅的偉大不在于他是否抽煙,也不在于他手中的煙代表了什么社會意義,而是在于他對于中國社會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
這種精神不是簡單通過“符號”可以消解的,而魯迅夾煙并非鼓吹吸煙,而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也正是這種真實,才讓他成為文化的象征。
也許我們在今天這個信息化社會中習慣了從表面去解讀一切,把任何一個歷史人物都當作可以打磨的“品牌”,但魯迅的形象,顯然不適合這種“包裝”式的解讀。
所以,人民日報的這篇文章實際上不僅僅是在回應一個單純的文化爭議,它更多地是在提醒社會:不要讓歷史成為現(xiàn)代利益的犧牲品。
每一個歷史人物和文化符號,都是時代的產物,不能隨便借由現(xiàn)代的“審美”和“價值觀”來進行重新設計。
我們不能拿當代的眼光去審視過去的歷史,更不能為了追求短期的社會效益和輿論的“話題性”而改變它。
在紹興文旅局進行回應過之后,人民日報在8月25日的時候,再次轉發(fā)了這篇文章,也是亮明了自己的態(tài)度。
如今這件事情雖然告一段落,但互聯(lián)網上的輿論還在持續(xù)發(fā)酵,畢竟孫女士所推廣的尼古丁袋是一種新型違禁品.....
對此,你們怎么看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