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我們翻開《水滸傳》,梁山泊一百單八將的結(jié)局總讓人嘆息。征方臘后十損七八,幸存者或隱退或被害,轟轟烈烈的聚義最終煙消云散。傳統(tǒng)觀點將失敗歸咎于招安決策或?qū)嵙Σ蛔?,但一個更隱秘的線索逐漸浮現(xiàn):梁山最高領(lǐng)袖宋江,很可能就是朝廷安插在起義軍內(nèi)部的終極臥底。
及時雨還是催命符?
山東鄆城的小押司宋江,在江湖上有個響當(dāng)當(dāng)?shù)拿?,“及時雨”。他仗義疏財,凡有江湖好漢遇困,必慷慨解囊相助??梢粋€縣衙小吏,俸祿微薄,動輒大把撒錢的底氣從何而來?有研究者指出,若無朝廷暗中資助,這般揮霍根本難以為繼。
他初露臥底端倪,始于“私放晁蓋”事件。當(dāng)?shù)弥松w劫取生辰綱成了朝廷重犯,宋江火速通風(fēng)報信助其逃脫。表面看是兄弟義氣,實則埋下關(guān)鍵伏筆,放走晁蓋等于在梁山安插了一枚定時炸彈。
此后宋江與梁山書信往來不斷,這份“交情”被其妾閻婆惜發(fā)現(xiàn)后,竟成了他殺人的導(dǎo)火索,他為何寧肯背負人命也不愿書信曝光?只因這些信件足以暴露他的真實立場。
逃亡路上,宋江的表演越發(fā)逼真。江州牢城營中,他本可安穩(wěn)服刑等待回鄉(xiāng),卻偏在潯陽樓題寫“反詩”:“他時若遂凌云志,敢笑黃巢不丈夫!”一個心心念念招安的人,為何主動授人以柄?
一場自導(dǎo)自演的“死里逃生”大戲就此開場,梁山好漢劫法場救宋江,徹底坐實了他與“反賊”的同伙關(guān)系,也為他打入梁山核心鋪平了道路。
忠義堂前的血路
初上梁山,宋江便顯露出高超的權(quán)謀手段。晁蓋感念救命之恩欲讓頭把交椅,他故作推辭卻穩(wěn)坐第二把交椅。每逢山寨出征,一句“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輕動”,便將晁蓋死死按在聚義廳。
而自己則親率人馬東征西討:三打祝家莊、破高唐州、克青州……戰(zhàn)功赫赫間,新入伙的好漢皆成“宋系”人馬。晁蓋逐漸被架空,成了象征性的泥塑天王。
權(quán)力交接的轉(zhuǎn)折點發(fā)生在曾頭市戰(zhàn)役。晁蓋終于按捺不住領(lǐng)兵出征,卻中毒箭身亡。蹊蹺的是,這支刻著“史文恭”名字的毒箭至今成謎,精通暗箭的小李廣花榮當(dāng)時正在軍中,晁蓋中箭時他卻神秘“缺席”。
更耐人尋味的是,晁蓋臨終前竟未傳位給二把手宋江,反而留下遺言:“若哪個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边@分明是對宋江的極度不信任。
宋江繼位后第一件事,竟是摘下“聚義廳”匾額,換上親手書寫的“忠義堂”。三字之變,梁山性質(zhì)徹底顛覆,“聚義”是為兄弟,“忠義”卻是忠于朝廷。
當(dāng)李逵怒喊“招安,招甚鳥安”,當(dāng)武松悲嘆“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冷了弟兄們的心”,宋江的“忠義”大旗已為梁山泊奏響了挽歌。
招安圣旨
忠義堂的香爐青煙裊裊,宋江跪接圣旨的身影顯得格外虔誠。當(dāng)朝廷的招安詔書終于送達梁山泊,幾乎所有人都沉浸在“洗白”的喜悅中,除了少數(shù)清醒者如林沖、魯智深、武松。他們浴血的經(jīng)歷,讓他們比誰都清楚朝廷的虛偽與狠毒。
然而,這第一道圣旨便暗藏殺機。詔書中居高臨下的措辭,將梁山好漢蔑稱為“草寇”,充滿了羞辱意味。李逵當(dāng)場暴怒撕毀詔書,阮小七更是膽大包天,將御賜的美酒偷換成劣質(zhì)村醪。
朝廷使者狼狽而去,第一次招安流產(chǎn)。表面上看是好漢們的桀驁不馴壞了事,但深究其因,宋江作為首領(lǐng),對部下的過激行為并未真正嚴加約束。
他需要朝廷看到梁山的“不可控”,以此作為談判籌碼,為下一次更“體面”的招安鋪路?還是說,他深知第一次招安條件苛刻,本意就是促成失敗,讓朝廷意識到梁山的價值?
果然,朝廷很快卷土重來。這一次,詔書措辭變得“溫和”,甚至承諾了官職封賞。宋江敏銳地抓住了機會。他一面彈壓李逵等反對派,一面隆重接待天使,將梁山泊多年積累的金銀財寶傾囊相贈。
這筆巨資,既是“投名狀”,也是買路錢。他天真地以為,用兄弟們的血汗錢和武力威懾,足以換來朝廷的信任和一席之地。
可招安后的現(xiàn)實,冰冷刺骨。好漢們并未得到許諾的安寧與重用,反而被朝廷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反賊”的標(biāo)簽如影隨形。朝廷的權(quán)臣們(如高俅、蔡京)視梁山為奇恥大辱,必欲除之而后快。
他們給梁山下達的第一個命令,就是去征討另一個心腹大患,盤踞江南的方臘起義軍。這招“驅(qū)虎吞狼”之計,陰狠毒辣。無論誰勝誰負,朝廷都是坐收漁利的贏家。
宋江接旨時,心中是苦澀還是竊喜?作為“臥底”,他完成了招安任務(wù);但作為梁山首領(lǐng),他正親手將兄弟們推入萬劫不復(fù)的死地。
征方臘的絞肉場
金沙灘上,曾經(jīng)送別兄弟劫法場、迎戰(zhàn)官軍的碼頭,如今送走的是一支走向自我毀滅的軍隊。征討方臘的戰(zhàn)役,成了梁山好漢的修羅場。
朝廷的算計極其精準(zhǔn)。
方臘集團占據(jù)地利(江南水鄉(xiāng)、山嶺縱橫),兵精糧足,戰(zhàn)斗力極強。而梁山好漢擅長的是北方平原的馬步戰(zhàn)、小規(guī)模奇襲和水泊防御。
脫離梁山根據(jù)地,深入陌生且地形復(fù)雜的江南作戰(zhàn),無異于自斷臂膀。更致命的是,朝廷在后勤補給、兵力支援上處處掣肘,坐視梁山軍與方臘軍互相消耗。
宋江的排兵布陣,也透著詭異。他仿佛急于完成“投名狀”,驅(qū)趕著兄弟們進行一場場代價高昂的強攻硬打。攻打潤州、杭州、歙州、清溪洞……每一座堅城,都浸透了梁山好漢的鮮血。
曾經(jīng)威震天下的英雄們,如同被推上祭壇的犧牲品:“霹靂火”秦明,被方臘侄子方杰一戟刺死;“雙槍將”董平,急于復(fù)仇,獨臂出戰(zhàn)被砍為兩段;“沒羽箭”張清,飛石絕技在混戰(zhàn)中失效,死于敵將槍下;“金槍手”徐寧,中毒箭,傷重不治。
“急先鋒”索超,被敵將石寶流星錘打死;“赤發(fā)鬼”劉唐,在杭州城下被千斤閘板活活壓死,慘烈至極;“立地太歲”阮小二,兵敗不愿被俘,自刎身亡;“短命二郎”阮小五被俘遇害;“大刀”關(guān)勝,這位被認為武力媲美關(guān)羽的名將,竟在凱旋回京后“醉酒墜馬”而亡,死因蹊蹺難明。
最令人痛心的是“行者”武松,在惡戰(zhàn)中痛失一臂,看透世事,拒絕回京受封,在杭州六和寺出家,了卻殘生。
而“花和尚”魯智深,這位一生快意恩仇的真豪杰,在錢塘江畔聞潮信而圓寂,留下“今日方知我是我”的禪機偈語,是對這場荒誕征途最深刻的注解。
十損七八,元氣盡喪。曾經(jīng)叱咤風(fēng)云的一百單八將,最終能活著回到東京汴梁接受封賞的,寥寥無幾。梁山泊的脊梁,在江南的腥風(fēng)血雨中,被徹底打斷。這場“借刀殺人”的陽謀,執(zhí)行得如此徹底。
臥底的最終歸宿與梁山的徹底湮滅
慘勝方臘,宋江帶著殘存的兄弟回到東京。朝廷的封賞如期而至:宋江得授武德大夫、楚州安撫使兼兵馬都總管。
一個地方軍政長官的職位,似乎是他“忠義”夢想的實現(xiàn)。然而,這頂官帽是用一百多位兄弟的性命換來的,上面浸滿了鮮血。
朝廷的權(quán)貴們,尤其是曾被梁山羞辱過的高俅、楊戩、蔡京等人,從未真正放心。宋江的存在,本身就是他們權(quán)謀失敗的證明,更是潛在的威脅。
臥底的使命已經(jīng)超額完成,梁山武裝已被徹底消耗,這顆棋子本身,也到了該被清除的時候。
一杯御賜的毒酒,送到了楚州安撫使的官邸。宋江接到這杯酒時,心中是何等滋味?是恐懼?是解脫?還是對命運深深的嘲諷?
他可能直到這一刻才完全明白,在朝廷眼中,他始終是那個上不得臺面的“反賊頭子”,無論他立下多大的功勞,獻上多少忠心。他的利用價值已經(jīng)歸零,甚至成了需要抹去的污點。
更令人心寒的是,宋江在飲下毒酒前,做了一個決定,他召來了對他最忠心耿耿、卻也最可能因他之死而再次造反的“黑旋風(fēng)”李逵。宋江騙李逵也飲下了毒酒。
他給出的理由是:“怕你造反,壞了我梁山泊替天行道忠義之名?!?這最后的舉動,徹底暴露了他內(nèi)心最深的枷鎖,他至死維護的,不是兄弟性命,而是那個虛幻的“忠義”牌坊,以及他作為朝廷“忠臣”的身份認同。
他親手毒死了最后一位愿意為他赴湯蹈火的兄弟,只為向朝廷證明自己的“忠誠”已貫徹到底。
李逵死前那句“生時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個小鬼”,充滿了愚忠的悲涼。而宋江的結(jié)局,帶著無盡的悔恨與不甘(書中寫他已知被下毒后,怕李逵造反才毒死他,隨后自己毒發(fā)身死),也未能保住他那卑微的官職和性命。
不久,“智多星”吳用和“小李廣”花榮,這對宋江最核心的智囊與心腹,聞訊趕至宋江墓前,雙雙自縊殉葬。他們的死,象征著梁山泊精神與組織的徹底終結(jié)。
曾經(jīng)那個嘯聚山林、替天行道的梁山泊,最終在朝廷的算計和內(nèi)部“臥底”的引領(lǐng)下,走向了徹底的、悲壯的湮滅。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