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人的日常生活》,李琳之著,研究出版社,2025年7月
吃是周王朝特別重視的一件大事,《尚書·周書·洪范》和《禮記·王制》記載的西周“八政”中,第一個就是食物。這八政分別為:食物、衣服、事為、異別、度、量、數(shù)、制。
周王朝在官僚系統(tǒng)中設(shè)置了眾多的官員來具體管理食物,以此凸顯吃的重要性?!吨芏Y·天官冢宰》記載負責西周王室各類事務(wù)的官員有4000多名,其中竟有半數(shù)以上是主管吃喝的食官;而且還將食官列入“天官”行列,其意不言而喻,就是明確“民以食為天”之意。
人要吃,天地和祖先亡靈當然也要吃,這就形成了祭祀的觀念。在西周時期,凡吃飯必先祭祀祖先。祭祀完以后的食品一般是被作為福祚而被賜給祭祀者們享受。《周禮》《儀禮》《禮記》等典籍對此都有明確的記載。在《周禮》中,祭祀是最為神圣莊嚴的活動,執(zhí)掌祭祀的官員,從太宰、宗伯到各位官員,都神情肅穆、一絲不茍,尤其是負責祭祀飲食的膳夫等食官,更須謹慎認真,不敢有絲毫馬虎。
為什么吃飯必須先祭祀祖先呢?鄭玄注《周禮·天官冢宰》云:“禮,飲食必祭,示有所先。”這正是古人“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左傳·成公十三年》)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集中體現(xiàn)。
但祭祀不是什么人都可以隨便祭祀的,而是要遵循嚴格的等級秩序,與貴族日常用餐行為緊密連聯(lián)系在一起,有著一整套繁縟有序的禮儀規(guī)范要求,這就是食禮。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列鼎而食”(《孔子家語·致思》)。列鼎是指形制、紋飾相同,大小依次遞減的鼎的組合。天子吃飯用九鼎八簋,從天子往下,依次是諸侯、大夫、士,分別用七鼎六簋、五鼎四簋、三鼎二簋:“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逼淠康暮苊鞔_,就是“明貴賤,辨等列”(呂大臨《考古圖·史部》)。
周代列鼎制度鼎簋組合示意圖(三門峽虢國博物館)
鼎是古代烹調(diào)食物的一種蒸煮器。迄今為止考古發(fā)現(xiàn)最早的鼎是來自河南裴李崗文化的陶鼎,三足,無耳,還屬于鼎的原始形態(tài)。隨著裴李崗文化的傳播和影響,鼎也傳入周邊族群之中,甚至成為某些考古學文化的標志性器物之一。之后數(shù)千年的歲月中,中國東西南北中各地文化中都可見到鼎鮮活的身影。尤其是在中原,從距今7000年開始的仰韶文化到距今4800~3900年的廟底溝二期、河南龍山等考古學文化,再到夏、商、周及之后的帝國時代,鼎成為了華夏歷代王朝的“精神載體”,具有了問鼎中原的文化認同意義。
鼎從食用性蒸煮器變?yōu)榫哂邢笳饕饬x的禮器,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大概從后崗一期文化就開始了。后崗一期文化是距今6500~6000年以豫北冀南為主體分布地區(qū)的一支仰韶早期文化,以鼎、豆、壺、罐、杯等陶器為基本組合,常作為隨葬品出現(xiàn)在貴族墓葬中。之后進入夏商周時代,陶鼎被青銅鼎所替代,一躍而成為國家重器。天子用九鼎祭祀、宴饗和隨葬,九鼎隨之成為國家政權(quán)的象征和代名詞。
鼎作為一種食用性蒸煮器之所以會變成禮器,再進而變成國家政權(quán)的象征,是與中國古代“民以食為天”這種觀念密切有關(guān)。也就是說,誰能讓百姓吃飽肚子,誰才有資格“稱王稱霸”,統(tǒng)治天下。
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孟姞墓出土的垂麟紋列鼎(三門峽虢國博物館)
天子使用九鼎象征天子統(tǒng)治九州,唐人張守節(jié)在《史記正義·秦本紀》中說:“禹貢金九牧,鑄鼎于荊山下,各象九州之物,故言九鼎?!?/p>
簋是一種用來盛放食物的容器,敞口,束頸,鼓腹,雙耳,有圓體、方體和上圓下方三種。早在距今6000~5300年的西陰文化時期就有發(fā)現(xiàn),后來在商周時期演變?yōu)槎Y器,并像鼎一樣,質(zhì)料由單一的陶制變?yōu)樘罩坪豌~制并存的兩種形態(tài)。
三門峽虢國墓地虢仲墓出土的銅列簋(三門峽虢國博物館)
貴族僅“列鼎而食”還不行,還要以樂侑(yòu)食,就是說,貴族在進食時都有樂舞助興,是謂“鐘鳴鼎食”(《書義·堯典》)。但不同級別、不同身份的貴族使用舞樂時,在樂器、樂曲、舞隊規(guī)格、用樂場合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規(guī)定。如對于樂舞的使用,天子用八佾,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佾是奏樂舞蹈的行列,用以體現(xiàn)社會地位的樂舞等級、規(guī)格。一佾是說一列八人,八佾就是八列64人。
在西周的宴饗過程中,舞蹈是與音樂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一種娛樂活動,歌舞伴宴是當時的風尚。但是到了春秋時期,禮樂崩壞,人心不古。身為魯國大夫的季孫氏在其家廟之庭公然僭用只有周天子才配享的八佾之舞,念念不忘克己復禮的孔夫子聽說以后,氣得暴跳如雷:“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篇》)
從《周禮·天官冢宰》記載看,西周時期的貴族主要食物是肉食,包括祭祀食品也都是肉食,如天子平常宴席,牛、羊、豕(豬)三牲(整只)必須全部具備,這叫太牢。牢就是牛。祭祀時,要供上三份太牢;諸侯宴席,用一頭牛,叫特牛,祭祀時要供上太牢;卿宴席用羊﹑豕二牲,叫少牢,祭祀時要用一頭牛;大夫平時宴席用一頭豬,祭祀時要供上一羊、一豬的少牢;士平時宴席用魚肉,祭祀時要供上一頭豬;百姓平時吃菜蔬,祭祀時要供上烤魚:
天子舉以太牢,祀以會;諸侯舉以特牛,祀以太牢;卿舉以少牢,祀以特牛;大夫舉以特牲,祀以少牢;士食魚炙,祀以特牲;庶人食菜,祀以魚。
“卿”,又稱卿士,是周人對中央王朝和諸侯國的高級執(zhí)政官員的尊稱,具有爵位的性質(zhì)5,如西周早期的太宰、太師、太保“三公”,以及中后期的司徒、司馬、司工、司寇、太宰和公族“六卿”,還有春秋時期著名的晉國六卿,就都可以稱作“卿”,其職責是秉承王命,“尹三事四方”(《令彝》),即總理王畿內(nèi)軍事、立法、監(jiān)察三大政事和王畿外四方諸侯事宜。
《禮記·鄉(xiāng)飲酒禮》記載,天子用餐是26道菜,公是16道,諸侯是12道,上大夫是8道,下大夫是6道。
大夫的日常午飯、晚飯,如果有膾(kuài)就不能有脯( fǔ),如果有脯就不能有膾。士的日常午飯、晚飯,可以有羹有胾(zì),但只能有一份,不得重設(shè)。
膾是指將魚肉碎切生吃,類似于我們今天生魚片的吃法。脯是不加姜桂只加鹽肉干。羹是指用肉或菜調(diào)和五味做成的帶湯食物;胾是大塊肉。
除此以外,在具體舉行宴饗時,對于坐席次序、方位等,周禮也有明確的規(guī)定。首先,坐席用餐要講席次,即坐位的順序,主人或貴賓坐首席,稱“席尊”“席首”,余者按身份、等級依次而坐,不得錯亂。一般是先請客人入座,主人最后入座。如果是尊長宴請卑幼者,也是尊長者先入座,卑幼者后入座。
尊者的席位也有講究,一般是以坐西向東為尊,其次為坐北向南,再次為坐南向北,坐東向西通常是地位最低或侍者一類的坐位。客人所坐席子的層數(shù)也要根據(jù)尊卑等級的不同來給予不同的鋪設(shè):“天子之席五重,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保ā抖Y記·禮器》)
--摘自李琳之《西周人的日常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