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因記錄而永恒。
對于都勻市融媒體中心記者文雋永而言,他的使命就是與時間賽跑,追索、記錄、傳播那些即將湮沒在歲月塵埃中的英雄往事。十五年如一日,他循著歷史脈絡,重走烽火抗戰(zhàn)路,實地探訪斑駁遺址,聆聽耄耋老兵的講述,將數(shù)百個鮮為人知的故事,創(chuàng)作成書籍畫冊,讓先輩的榮光與精神,穿透時光,照亮后人。
值此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之際,本報記者采訪了這位從黔東北烏江之邊到黔南劍江河畔的記者文雋永,跟隨他的“腳步”一起“走近”先輩、聆聽故事。
最后的“秘密”與含笑而逝
2011年7月,一條線索牽動了文雋永的心:獨山縣百泉鎮(zhèn)涼亭村洋灘組的尹樹森老人,愿意公開埋藏了67年的遠征緬甸經(jīng)歷。
為何守口如瓶半個多世紀?又為何選擇此刻袒露心跡?
收到線索,文雋永立即奔赴獨山,重重謎底被揭開:
1944年,時年23歲的尹樹森從報刊上看到招募青年遠征軍的消息,毅然投身抗日洪流,編入中國駐印軍新編第6軍22師66團衛(wèi)生隊。印度雷多的集訓,緬甸戰(zhàn)場的硝煙,在槍林彈雨中包扎傷員,提防日寇冷槍,甚至直面廝殺……震耳欲聾的炮火是他青春最殘酷的底色。
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尹樹森悄然返鄉(xiāng)謀生,那段浴血歲月,成了他心底最深沉的“秘密”,從未向他人提起過。
尹樹森之子尹吉泰說,以前從不知父親曾有“抗戰(zhàn)秘密”。2006年整理家譜時,隱約從姑媽口中得知父親“跑過外國打過仗”。面對多次追問,老人始終沉默,自認為是“不光彩”的事。
直至《中國遠征軍》《我的團長我的團》《滇西1944》等抗戰(zhàn)題材影視劇熱播,以及熱心志愿者輾轉(zhuǎn)云貴等地尋找抗日老兵的感人故事,最終觸動了老人的心,決定將壓在心底多年的“秘密”“曬出來”,希望青年一代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2023年3月3日,當文雋永將全國志愿者精心制作的繡有“抗日英雄中華脊梁、功昭日月國人共仰;向為了民族自由解放而浴血奮戰(zhàn)的前輩致敬!”字樣的錦旗等“大禮包”,送到彌留之際的尹樹森手中時,老人含笑離世。一場始于2011年的追尋,畫上了一個溫暖的句點。
忘年之交與最后的黃埔身影
采訪,讓文雋永與老兵們結(jié)下了深厚情誼。
2012年8月4日,文雋永采訪了獨山基長鎮(zhèn)88歲的黃埔軍校四分校老兵熊雨山。
1941年,因?qū)懙靡皇趾米?,少年熊雨山被駐扎在家門口的黃埔軍校四分校特招為文職人員,次年考入步兵科。在軍校兩年學習期間,積極參加軍校組織開展的各種文藝活動、撰寫文章、印刷資料,自編自演以抗日救亡為主題的小品話劇,熟唱多首抗戰(zhàn)歌曲,激發(fā)廣大學生和當?shù)厝罕姟芭c日本帝國主義抗戰(zhàn)到底,不成功,便成仁”的愛國熱情。
1944年11月底,侵華日軍鐵蹄踐踏獨山,身為黃埔軍人的熊雨山組織鄉(xiāng)親避入大山洞,組織青年參加抗日游擊戰(zhàn),誓死保衛(wèi)家鄉(xiāng),直到日軍撤退黔南。
采訪當天,文雋永在熊雨山的帶領(lǐng)下參觀了基長老街上最后幾棟木房,當年盟軍飛機空中掃射留下的彈孔清晰可見,成為那場血與火戰(zhàn)爭的無聲見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熊雨山在基長區(qū)(鎮(zhèn))供銷社工作至退休,因書法水平有建樹,堅持每年為當?shù)厝罕娏x務寫春聯(lián)及紅白事對聯(lián),并牽頭成立獨山縣基長鎮(zhèn)老年書畫研究會。
文雋永的出現(xiàn),讓這位暮年老兵倍感溫暖。每當逢年過節(jié)或生日,文雋永都會帶外界媒體及志愿者去看望他。有時,熊雨山甚至會“借口”家中有事或身體不適,致電文雋永前往看望,只為能見到這位忘年之交。
2023年9月7日,98歲高齡的黔南最后一名黃埔抗戰(zhàn)老兵熊雨山安詳離世,他傳奇而坎坷的人生落幕。
據(jù)《黃埔崢嶸》(2004年12月,貴州省黃埔軍校同學會編)記載:黔南州有黃埔軍校生168人。文雋永用鏡頭和筆,搶救性地記錄下了朱麗泉、梁佳文、韋永揚、熊雨山、羅森甲、呂品、張紹蘭(女)等10多名黔南最后黃埔抗戰(zhàn)老兵的影像與故事。
與時間賽跑:搶救消逝的記憶
“一個人只要做對國家、對民族有益的事,人民不會忘記,歷史就會銘記。”這是文雋永的信念,也是他緊迫感的來源。
時光無情,許多老兵的抗戰(zhàn)故事還未來得及訴說就悄然離去。
2012年9月9日,文雋永在獨山與平塘交界的羊鳳鄉(xiāng)翁進村沙田寨采訪到93歲的抗戰(zhàn)傷殘老兵吳明照。9月12日,就接到噩耗:吳老兵于上午突然病故。僅見面三天,采訪內(nèi)容還沒來得及整理……更深的遺憾隨之而至——同一天,羊鳳鄉(xiāng)拉聯(lián)村87歲的抗戰(zhàn)老兵黎仕行也悄然離世,他甚至沒來得及采訪。
這樣的情況還很多。談及此,文雋永的言語間滿是遺憾與惋惜。老兵們的接連離開,讓他深深感受到時不我待。每一次采訪,都成為一場與死神的賽跑。因此,他為每一位受訪老兵建立“檔案”,留下他們的手印、簽名、口述回憶和影像。他更是身體力行,經(jīng)常組織全國志愿者為老兵們舉辦生日會、抗戰(zhàn)文化交流會,爭取社會慈善機構(gòu)發(fā)放“致敬金”,送去溫暖與陪伴。
受訪老兵“檔案集”
翻開文雋永采訪老兵收集的20本“老兵手印檔案冊”,全長數(shù)十米,上面的一個個紅掌印和簽名,就是一位位鐵骨錚錚的英雄獨一無二的身份印記,訴說著他們?nèi)竹R倥傯的一生。手印旁短短幾行字的生平簡介,見證著他們鐵血丹心鑄就的輝煌。
15年只做一件事
記者在采訪文雋永時,無意中翻到他的采訪日記中寫有這樣一段話:
本人回首扎根于黔南民族地區(qū)從事新聞宣傳工作近30年,其中15年“只做一件事”:策劃“一個人長征”“一個人的抗戰(zhàn)”公益采訪調(diào)查活動,自費輾轉(zhuǎn)全國10多個省(市、區(qū))及緬甸等“長征之地”“抗戰(zhàn)之路”,行程6.5萬公里,搶救性地采訪到550多名最后幸存老兵。
文雋永采訪抗戰(zhàn)老兵胡國祥
其中,有爬過雪山趟過草地萬里長征的紅軍戰(zhàn)士、有遠征印緬原始叢林戰(zhàn)場的抗日老兵、有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戰(zhàn)場“最可愛的人”,更有幸存老兵持續(xù)親歷土地革命戰(zhàn)爭(長征)、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抗美援朝戰(zhàn)爭全過程,他們從充滿血與火的槍林彈雨中走來,沒有因軍功而索取,卻在充滿和平幸福的平凡生活中悄然離去。
讓歷史照亮未來。文雋永將采訪積累的珍貴素材,編撰成書籍和畫冊,讓那些塵封的故事與英雄的面孔,得以更廣泛地傳播。他還經(jīng)常以媒體記者、政協(xié)委員、紀實作家、志愿者等身份,應相關(guān)單位邀請,走進校園、走進社區(qū)、走進機關(guān)、走進軍營,將其采訪到的老兵們的故事,講給大家聽,讓硝煙彌漫的歲月、舍生忘死的壯舉、深沉的家國情懷,化作一顆顆種子,播撒在年輕一代的心田,激發(fā)生生不息的愛國主義精神。
這位英雄歷史的“追光者”,打撈的不僅是一段段個體記憶,更是一個民族永不褪色的精神圖譜。
來源:黔南州融媒體中心(記者 朱麗)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