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一些兒科醫(yī)生交流,發(fā)現(xiàn)他們都被問過這幾個問題——
聽說麻腮風疫苗是“苗王”,可不可以晚點打?
晚幾個月打,孩子發(fā)燒的概率會不會小一點?
打完幾天后沒反應,才算“安全下車”?
在某博和小某書,不少家長(甚至有些也是醫(yī)生)都在考慮讓孩子晚點打麻腮風疫苗。
有些新的數(shù)據(jù)和想法,還是聊一聊。
一、麻腮風疫苗,打幾針?
目前內地是2針或3針,各地不同[1]:
大多數(shù)地區(qū):兒童需在8月齡和18月齡各打1針;
部分地區(qū)(如北京/上海/天津):5歲或6歲還要打第3針。
多說一句:麻腮風疫苗是我國最早的免費疫苗之一,歷經(jīng)迭代,工藝成熟。
二、打了麻腮風,有反應的概率高嗎?
高,但不是最高。
根據(jù)中國疾控中心發(fā)布的《2023年中國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AEFI)監(jiān)測》[2]:
總AEFI、非嚴重AEFI和一般反應前5:
帶狀皰疹(重組)、四聯(lián)、13價肺炎、麻腮風、五聯(lián)
嚴重AEFI前4:
乙腦(滅活)、卡介苗、麻腮風、帶狀皰疹(重組)
異常反應(最常見為過敏性皮疹)前4:
麻腮風、流腦(四價結合)、帶狀皰疹(重組)、卡介苗
發(fā)熱前3:
帶狀皰疹(重組)、乙腦(滅活)、麻腮風
局部紅腫和硬結前3:
帶狀皰疹(重組)、四聯(lián)、五聯(lián)
具體見下圖:
(中國疾控中心統(tǒng)計并發(fā)布的全國數(shù)據(jù))
注意,單位是每10萬劑。
絕絕絕大多數(shù)寶寶都能“安全下車”,實在沒什么好擔心的!
三、打完疫苗有反應,好還是不好?
國外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打完麻腮風疫苗后發(fā)熱的孩子,體內的麻疹抗體濃度比不發(fā)熱的孩子高60%[3]。
雖然不能直接說“打完疫苗有反應才說明有效果”以及“反應越大,效果越好”,但至少說明一點:有反應,不一定是壞事。
四、那第一針麻腮風疫苗晚打幾個月,反應會更少嗎?
不會。
國外研究一:13月齡和15月齡打,發(fā)熱/皮疹/淋巴結腫大等反應的概率沒什么差別[4]。
國外研究二:9-11月齡、12-14月齡和15-17月齡打,發(fā)熱的概率無差別(甚至年齡越小比例越低)[5]。
國外研究三:11、12、13、14、15、16-17、18-22月齡打第1針,間隔6周再打第2針,發(fā)熱的概率隨年齡增加,到了18-22個月才下降(但依然比11月齡時高)[3]。
國內研究:8月齡/18月齡打,與12月齡/ 22月打,無論第一針還是第二針,發(fā)熱的概率沒有明顯差異[6]。
所以,晚點打,并不能降低發(fā)生反應的風險——實在是沒有必要!
五、麻腮風疫苗打晚了,風險是什么?
感染發(fā)?。?/strong>
2023年,全球麻疹病例達到1030萬[7]。
這個一度“最可能被消滅”的疾病,在部分國家居然死灰復燃,出現(xiàn)暴發(fā)疫情。
直接原因是:麻疹類疫苗的接種率降低了。
根本原因是:反疫苗人士活動的猖獗。
消滅麻疹、撲滅疫情有且只有一個方法:打疫苗。
多年前,我國沒有普遍打麻疹類(麻疹/麻風/麻腮風)疫苗時,每年發(fā)病幾百萬人,死亡幾十萬人。
現(xiàn)在呢?麻疹和風疹每年數(shù)百到上千病例,流行性腮腺炎近10萬病例(我上班第一天就負責麻疹疫情,管了好多年)。
雖然少了很多,但依然有不少1歲以內的孩子得麻疹,癥狀嚴重。
再次強調:強烈!不建議!推遲!打任何一針麻腮風疫苗!
六、什么時候能“安全下車”?
多數(shù)疫苗的不良反應,出現(xiàn)在打完后3天內(絕大多數(shù)為24小時內)。
但打完麻腮風疫苗7-14天后,還可能出現(xiàn)下述癥狀:
持續(xù)1至3天的出疹;
持續(xù)1至2天的發(fā)熱,可能超過39℃;
沒有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癥狀。
這依然是正常的、常見的反應,也依然是暫時的、一過性的,通常不需處理就會自行消退。
最后我想說:
疫苗不良反應,也是一種“幸存者偏倚”:
沒事,不說;有事,才說。
兒童所有“免費+自費”疫苗,一共近30針。我女兒只在打完第一針五聯(lián)疫苗當晚,興奮不睡。其他的每一針,不論哪種疫苗,不論免費自費,打完后都沒有什么反應。
這或許是大多數(shù)寶寶的情況:有那么兩三針,打完后有點反應。其他都沒啥。
我們會逢人就說、拍照片、錄視頻、發(fā)社交平臺嗎?不會。
1萬個寶寶里,也許只有1個有反應。
但也許只有他的家長,發(fā)了社交平臺。
平臺為了流量,算法推流,徒增焦慮。
你看到了,多刷了幾分鐘??吹搅烁唷?/p>
最終,那些打算讓娃推遲打疫苗的父母,成為親手讓娃增加暴露和感染風險的罪魁禍首。
參考資料
1.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 國家免疫規(guī)劃疫苗兒童免疫程序及說明(2021年版)[J]. 中國病毒病雜志, 2021, 11(4):5.
2.張麗娜,李克莉,李燕,等.2023年中國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監(jiān)測[J].中國疫苗和免疫,2025,31(02):121-131.DOI:10.19914/j.CJVI.2025021.
3.Carazo Perez S, Bureau A, De Serres G. Post-immunisation fever and the antibody response to measles-containing vaccines. Epidemiol Infect. 2018 Sep;146(12):1584-1592. doi: 10.1017/S0950268818001474. Epub 2018 Jun 11. PMID: 29886856.
4.Freeman TR, Stewart MA, Turner L. Illness after measles-mumps-rubella vaccination. CMAJ. 1993 Dec 1;149(11):1669-74. PMID: 8242506.
5.Klinge J, Lugauer S, Korn K, Heininger U, Stehr K. Comparison of immunogenicity and reactogenicity of a measles, mumps and rubella (MMR) vaccine in German children vaccinated at 9-11, 12-14 or 15-17 months of age. Vaccine. 2000 Jul 15;18(27):3134-40. doi: 10.1016/s0264-410x(00)00096-7. PMID: 10856793.
6.He H. Similar immunogenicity of measles-mumps-rubella (MMR) vaccine administrated at 8 months versus 12 months age in children. Vaccine. 2014 Jun 30;32(31):4001-5. doi: 10.1016/j.vaccine.2014.04.044. Epub 2014 May 14. PMID: 24837773.
7.https://www.who.int/zh/news/item/14-11-2024-measles-cases-surge-worldwide--infecting-10.3-million-people-in-2023
歡迎來到醫(yī)食參考新媒體矩陣
2023年疫苗接種攻略
陽過了,該怎么打疫苗?最全接種指導手冊來了
撰寫| 包包聊疫苗
校稿| Gddra編審| Hide / Blue sea
編輯 設計| Alice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