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是指發(fā)生于中國農歷辛亥年(清宣統(tǒng)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那么,辛亥革命是成功了呢,還是失敗了呢?
這個問題其實沒有標準答案,因為辛亥革命有成功的方面,也有失敗的方面,我們可以分開來看:
辛亥革命成功的方面
第一,辛亥革命是壓垮腐朽清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標志著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的結束。
第二,辛亥革命沖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籠,傳播了民主思想,民主共和的思想播下了一顆顆種子,為日后中國的革命保留了希望。
第三,辛亥革命促進了社會習俗的除舊布新。辛亥革命的實際政治影響遠遠超出了人們的預料。政治體制的革故鼎新帶來了民國初年的中國社會面貌為之一新。
第四,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民國建立以后,國內實業(yè)集團紛紛成立,開工廠、設銀行成為風氣。
辛亥革命失敗的方面
廷黻在《中國近代史》中說:“清政府的滅亡,不是革命軍以軍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這似乎和我們中學課本所學習的有些不一樣。在我們的印象中,是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的統(tǒng)治,結束了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等等。
然而,其實走近那段歷史,會發(fā)現(xiàn)蔣廷黻說得很有道理。辛亥武昌起義的領袖是新軍的下級軍官熊秉坤。他率隊直入武昌,進攻總督衙門??偠饺饾敿床坏挚钩鎏?,新軍統(tǒng)制張彪也跟他逃,于是武昌文武官吏均棄城逃走,武昌便為革命軍所據(jù)。革命分子臨時強迫官階較高,聲望較好的黎元洪做革命的都督。
武昌起義以后,一個月之內,湖南、陜西、江西、山西、云南、安徽、江蘇、貴州、浙江、廣西、福建、廣東、山東十三省相繼宣布獨立,并且沒有一個地方發(fā)生激烈的戰(zhàn)爭。許多省的都督,其實就是先前的清朝封疆大吏,他們只不過是“名義上的革命”。
因此,辛亥革命本來就是偶然發(fā)生的,也沒有統(tǒng)一的指揮,明確的目的等等。所以蔣廷黻才說清政府滅亡是自己瓦解的,另外辛亥革命也沒有真正建立民主共和的政體和國家。
我們都知道,雖然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但先是袁世凱的獨裁統(tǒng)治,甚至妄圖復辟帝制。袁世凱死后,中國進入軍閥混戰(zhàn)時期,當時中國一片混亂。1928年,東北易幟標志著北伐的結束、南京國民政府完成“形式統(tǒng)一”以及北洋政府的正式結束。
總結起來說,辛亥革命失敗的方面如下:
第一,沒有建立穩(wěn)定的共和政體。辛亥革命后,中國政治局勢一直處于動蕩不安的狀態(tài)。軍閥混戰(zhàn)、內憂外患等問題不斷,導致社會不穩(wěn)定。
盡管辛亥革命結束了封建帝制,但中國未能建立一個穩(wěn)定、民主的政治體制。這種政治不穩(wěn)定局面持續(xù)了幾十年,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破壞和苦難。數(shù)據(jù)表明,在辛亥革命后的幾十年中,中國的戰(zhàn)爭和政治動蕩次數(shù)明顯高于之前的歷史時期。
第二,社會問題未得到根本解決。盡管辛亥革命結束了封建帝制,但社會問題如貧富差距、階級矛盾等并未得到根本解決。這些社會問題仍然困擾著中國社會。數(shù)據(jù)顯示,在辛亥革命后的幾十年中,中國的貧困人口比例和階級矛盾仍然比較嚴重。
第三,對外關系不平等。辛亥革命后,中國對外關系仍然處于不平等狀態(tài)。盡管列強在華特權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削弱,但中國仍面臨著外部壓力和挑戰(zhàn)。在辛亥革命后的幾十年中,中國多次遭受外國侵略和割地賠款等不平等條約的簽訂。這些對外關系的不平等局面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才得到根本解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