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紹興魯迅紀念館的一面“魯迅夾煙”網紅墻畫被游客投訴,一時引發(fā)網絡熱議。對于此事,許多網民紛紛表示“尊重歷史”。紀念館也回應:景區(qū)始終堅持尊重魯迅、尊重歷史、尊重藝術,不輕易改變魯迅故里在廣大游客中的既有形象。還有業(yè)內人士表示,“墻畫所呈現(xiàn)的是更為‘生活化的魯迅’,是受到大眾廣泛認同和喜愛的形象”。
紹興魯迅故里圖源:“魯迅紀念館”微信公眾號
“魯迅抽煙”這幅畫,是著名版畫家、浙江省版畫家協(xié)會原副主席李以泰于1974年創(chuàng)作的一幅版畫作品,原名為《馬克思主義是最明快的哲學》,生動刻畫了魯迅研讀馬克思主義著作時凝神思考、豁然開朗的形象,作品先后發(fā)表在《杭州日報》《浙江日報》等媒體上,成為人們心中魯迅的經典形象之一。
這些年,不少年輕人紛紛前往魯迅故里打卡,舉著打火機借位“點煙”、用PS給先生“加火苗”……年輕人的創(chuàng)意里,藏著對魯迅先生的敬意。
實際上,“給先生點煙”和此前魯迅“毛背心”的爆火,是同一套邏輯:生活化的形象,是魯迅真實的一面。年輕人不再將魯迅視為“遙遠的戰(zhàn)士”,而是將其視為“可親近的前輩”,通過現(xiàn)場打卡、購買文創(chuàng)等方式,讓魯迅的精神“活”在當下。
郁達夫在《回憶魯迅》中寫道:“魯迅的煙癮,一向是很大的?!蔽鼰熥鳛轸斞竸?chuàng)作生活的真實組成部分,與其文學成就共同構成完整的歷史肖像。歷史人物的生活習慣是具有其時代特征的,如果以當下一些特定標準苛責,歷史將無處安放。在很多人心中,魯迅的煙斗,其實早與其“冷峻批判”的形象融為一體,強行“去煙化”不僅弱化人物豐富性,更可能消解文化符號的精神內核。真正的文明進步,在于讓公眾通過了解真實歷史,建立并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念,而非制造“無菌化”的過去。
類似的討論,這些年并不鮮見。有的舉報《黑貓警長》抓壞蛋的手段涉嫌暴力;有的提出《背影》中的父親違反交通規(guī)則……這一次,不少人擔心個別聲音的“單向施壓”會倒逼決策妥協(xié),從而抹除“魯迅夾煙”形象里的歷史溫度。有人甚至反問:“是否接下來要刪除李白詩中的酒,隱藏岳飛背上的字?”
在那個山河破碎的年代,煙草于文人既是排遣愁緒的“精神慰藉”,也是激發(fā)靈感的“創(chuàng)作伴侶”。更關鍵的是,吸煙從未消解魯迅思想的鋒芒,他用煙管刻畫了阿Q的形象,在煙頭的火光里紀念青年的魂靈。那支“彩鳳牌”香煙,承載的是他對“吃人社會”的批判,對民族覺醒的吶喊。歷史人物的真實和深邃在于外在的細節(jié),更在于思想的長久。
魯迅雕像 圖源:“魯迅紀念館”微信公眾號
這一事件引發(fā)的思考,遠不止于“該不該展示魯迅吸煙”本身,更觸及我們應如何對待歷史、如何引導輿論、如何理解年輕化表達等深層命題。
歷史不用“美顏”,真實自有力量。
這場爭論的本質,其實是對歷史認知方式的叩問。歷史的價值首先在于真實——它不需要濾鏡,也拒絕被純化。魯迅的形象之所以立得住,正因為他是一個豐富、復雜、有血有肉的人。
許廣平在《魯迅回憶錄》中說:“那時醫(yī)生給以警告,說是不能吸煙、飲酒,否則藥力無效。母親在焦急,家人不敢勸阻,尤其難禁止的是煙。魯迅自己則竟連日不食少睡。在戰(zhàn)斗的環(huán)境下首先是保存實力,如果連這軀殼也不存在了,那心靈還有何依托可言?”魯迅先生吸煙,既是愛好,也與時代背景下生出的苦悶惆悵有關。他以筆作刀積極戰(zhàn)斗,煙雖為其帶來靈感,卻也引發(fā)了一系列健康問題。這些“好事”“壞事”并行交織于魯迅先生的生活中,勾勒出一個真實立體的人物輪廓。
據魯迅博物館原常務副館長、中國魯迅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黃喬生考證,在魯迅留下的相片中,他手持香煙的姿態(tài)被多次定格,此類照片可達一二十張之多。要知道在那個年代,照相可是稀罕事。這足以證明,魯迅這一歷史人物形象與煙是緊密相連的。
若以今日標準刻意抹去歷史痕跡,實則是以現(xiàn)代眼光簡單裁剪過去,無異于文化上的“刻舟求劍”。那樣的歷史,是單薄的、失血的,甚至是不真實的,也極易走向歷史虛無主義。
我們應當相信,公眾是有能力在真實的歷史背景下做出自己的判斷的。唯有尊重歷史、保存真實,歷史才是活的、可感可知的,才能真正發(fā)揮教育意義。
聲音需要傾聽,但需保持定力。
投訴權不僅是法治社會賦予公民的重要權利,更是暢通社會監(jiān)督、促進治理優(yōu)化的有效機制。社交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有自由表達其思想與觀點的權利,這是社會進步與創(chuàng)新的源泉。很多看似無解的社會問題,正是在一場場基于理性的公共討論中,逐漸找到了解題思路。
公眾出于關心社會公共事務而提出的建議確須傾聽,但這并不意味著每一則觀點都該被悉數采納。相關部門既要以開放姿態(tài)廣納民意,也要始終保持文化判斷的定力和尊重歷史的清醒。
健康的輿論生態(tài),不在于哪種聲音壓倒對方,也不是對最大聲或最極端的呼聲作出附和反應,而是在多方聲音中辨識本質、在時代語境中把握主線,在嘈雜中堅持正確的方向。在此次事件中,當地相關部門并未急于息事寧人,而是表明要“廣泛聽取民意”,客觀理性分析。這種穩(wěn)健和包容,反而贏得了更多認可。
對話不拘形式,尺度仍需清晰。
如今,年輕人與歷史對話的方式愈發(fā)多樣。有人身著漢服行走于古城街巷,身體力行感受傳統(tǒng)禮儀的溫度;有人在李白墓前敬上一杯酒,與詩仙隔空神交;也有人在屈原像前放上一枝香草,致敬其“芳與澤其雜糅兮”的高潔志向;更不乏有人在社交媒體中以手繪、剪輯、原創(chuàng)音樂等方式重新詮釋莊子寓言、蘇軾詞境,將先賢智慧融入當代表達。
我們樂見年輕人以新穎的方式致敬歷史、傳承歷史,但有些尺度仍需厘清、有些邊界還需敬畏。比如,敬仰魯迅于亂世中的不屈之姿,不一定非得在人群中打火點煙、“與先生一起來一根”,文化場所的點點火光、裊裊煙霧不僅存在安全隱患,也實實在在地損害了他人健康,更狹隘化了魯迅先生的形象。
正如一位網友所說,魯迅精神的概念不應該被偷換成“吸煙精神”。我們今天學習魯迅,是要記住他“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的社會期望,感受他“橫眉冷對千夫指”的錚錚鐵骨……
真正有效的溝通,不是單向的說教,而是提供豐富的語境和充足的資料,推動人們自己思考、形成判斷。在筆者看來,文化場館不妨以柔性引導替代強行禁止,在旁增設溫馨提示、歷史背景等都是不錯的做法。比如在魯迅故里導覽中說明,吸煙嚴重損害了魯迅的健康。
眾聲喧嘩中,當我們的目光一次又一次落定魯迅的“煙”,不妨且隨它穿越歷史煙云,去重走一次他曾經走過的青石板路,去靜聽他故鄉(xiāng)紹興的運河流深,去深讀一回他筆下如刀似劍的犀利文字。待再見先生的“煙”,大概就可在歷史長河中尋找到一處安放之所。
(來源:浙江宣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