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社會生活中,恰當?shù)匕盐丈缃痪嚯x不僅有助于維持公共衛(wèi)生安全,是人類應對病毒傳播的重要手段之一,更能提升公共空間的使用效率,避免不必要的社交沖突。
然而,“社交距離”并非人類的專利,而是許多生物與生俱來的生存智慧。你可能想不到,早在 4.36 億年前的古老海洋中,一群看似無法移動的海底生物就已經(jīng)掌握了保持“社交距離”的奧秘。它們不是為了預防病毒傳播,而是為了在擁擠的海底獲得最佳的生存空間。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zhì)古生物研究所戎嘉余院士和黃冰研究員針對發(fā)現(xiàn)于貴州的約 4.36 億年前的化石群落展開研究,發(fā)現(xiàn)這些遠古海洋底棲生物通過體表特殊的剛毛結構,巧妙地維持個體間的“社交距離”,揭開了這個延續(xù)了億萬年的生存密碼。
海底的“刺猬”:腕足動物的神秘裝備
故事的主角是一種名為Nucleospira calypta的腕足動物。腕足動物門(學名:Brachiopoda)屬于底棲、有一對硬殼的海生觸手冠動物。如果你對腕足動物感到陌生,不妨把它想象成一種長著貝殼的海底“刺猬”。它們的殼看起來像扇貝,但與真正的貝類(軟體動物)并無親緣關系。與雙殼類軟體動物不同的是,腕足動物的殼是上、下開合,而不是左、右開合。這些生物在 4 億多年前的海洋中極其繁盛,是當時海底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主要成員。
海豆芽是腕足動物中最具代表性的現(xiàn)生種之一(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最引人注目的是,這些腕足動物的身上長滿了細長的“毛”——科學家稱之為“剛毛”。這些剛毛從它們的外套膜邊緣伸出,就像一圈柔軟的觸須,環(huán)繞在貝殼周圍。每根剛毛的直徑只有約 20 微米,比人類的頭發(fā)絲還要細上幾倍。
基于化石標本復原的Nucleospira?calypta單個個體與其邊緣的剛毛(A),以及居群生活狀態(tài)生態(tài)復原圖(B)(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在通常情況下,這種軟體結構幾乎不可能在化石記錄中保存。畢竟,柔軟的毛發(fā)在生物死后很快就會腐爛消失。但貴州的這批化石卻創(chuàng)造了奇跡——它們不僅完整地保存了腕足動物的硬殼,更罕見地保留了這些纖細的剛毛結構,而且還定格了它們生命最后時刻的真實狀態(tài)。
剛毛如何留存 4 億年?
黃鐵礦成“時光膠囊”
要理解這些剛毛是如何保存下來的,我們需要回到 4.36 億年前的海底。當時,這些腕足動物生活在相對平靜的淺海環(huán)境中。某一天,可能是由于突發(fā)的地質(zhì)事件,大量泥沙迅速掩埋了這個生機勃勃的海底社區(qū)。
被掩埋后,海底很快進入了缺氧狀態(tài)。在這種特殊的化學環(huán)境中,一個神奇的過程開始了:剛毛中的有機質(zhì)與海水中的硫化物和鐵離子發(fā)生反應,形成了黃鐵礦(一種鐵的硫化物礦物)。這個過程就像是給剛毛穿上了一層礦物“盔甲”,將它們的形態(tài)完美地固定下來。
更巧妙的是,在隨后的地質(zhì)歷史中,這些黃鐵礦化的剛毛又被一層鈣質(zhì)外殼包裹起來。這層保護殼就像雙重保險,即使黃鐵礦在后期被氧化成氧化鐵(鐵銹),剛毛的精細形態(tài)仍然得以完整保存。
研究團隊使用了一系列高科技手段來研究這些微小的結構。掃描電鏡讓科學家能夠看清每一根剛毛的細節(jié);X 射線熒光光譜分析揭示了剛毛的化學成分;顯微 CT 則像給化石做了一次“全身掃描”,重建出剛毛的三維結構。這些技術的綜合運用,讓我們能夠穿越時空,看到 4 億多年前這些生物的真實面貌。
Nucleospira calypta由氧化鐵保存的剛毛、腹殼內(nèi)模、局部放大示剛毛(A-D),及其掃描電鏡與能譜分析(E-H)(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海底棋盤:神奇的空間分布格局
當研究人員將視角從單個化石擴展到整個化石群落時,一個令人驚訝的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了:這些腕足動物在海底的分布并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呈現(xiàn)出一種高度有序的格局——就像棋盤上的棋子一樣,彼此之間保持著相對均勻的距離。
為了驗證這個觀察,研究團隊使用了兩種空間分析方法。第一種是最近鄰分析,通過計算每個個體與其最近鄰居的距離,來判斷分布是否隨機。結果顯示,這些腕足動物的分布明顯偏離了隨機模式。
第二種方法更加直觀——泰森多邊形分析。想象一下,如果以每個腕足動物為中心,畫出它的“勢力范圍”,就像蜂巢中的六邊形格子。分析結果顯示,這些格子的大小異常均勻,遠超隨機分布所能產(chǎn)生的規(guī)整程度。
Nucleospira calypta原位埋藏化石居群與其X射線熒光光譜分析元素分布(A-D),其空間分布的泰森多邊形分析(E),以及另一小型集群實例(F)(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更令人驚奇的是,當研究人員測量個體之間的平均距離時,發(fā)現(xiàn)了一個精確的數(shù)學關系:這個距離大約是剛毛長度的 1.5 到 2 倍。換句話說,當兩個腕足動物的剛毛尖端剛好能夠接觸時,它們就會停止靠近,維持在這個“舒適距離”上。
固著生物優(yōu)化分布格局:
毫米級的緩慢“舞蹈”
這里出現(xiàn)了一個看似矛盾的問題:腕足動物是固著生物,它們用肉莖固定在海底,理論上無法移動。那么,這種規(guī)則的分布格局是如何形成的呢?
研究團隊提出了一個巧妙的解釋。首先,Nucleospira calypta這個物種比較特殊——它們沒有肉莖,而是靠光滑的盤狀外殼直接貼在海底。這種結構使它們具備了在海底緩慢滑動的可能性。
想象這樣一個場景:幼蟲在海底隨機固著后,開始生長。隨著個體逐漸長大,它們伸展的剛毛開始與鄰居接觸。這種持續(xù)的物理接觸會產(chǎn)生微弱的推力。雖然每次移動可能只有毫米級別,但經(jīng)過漫長的時間累積——可能是數(shù)月甚至數(shù)年,整個群落最終會達到一個穩(wěn)定的配置,每個個體都擁有足夠的空間,彼此的剛毛剛好不會相互干擾。
這個過程就像一場極其緩慢的“舞蹈”。每個“舞者”都在微調(diào)自己的位置,最終形成一個和諧的整體?,F(xiàn)代生物學中也有類似的例子——藤壺雖然看起來永久固定在巖石上,但實際上它們在固著后仍能進行極其緩慢的移動,以優(yōu)化自己的生存空間。
Nucleospira calypta保存于礦化層下的剛毛形態(tài)(A-F),及其顯微結構(F-H)與顯微CT三維重建(I-K)(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為什么要保持距離?
濾食性生物的進食策略
那么,為什么這些腕足動物要費盡心思保持彼此間的距離呢?答案藏在它們的生活方式中。
腕足動物是濾食性生物,它們通過過濾海水中的微小顆粒和浮游生物獲取營養(yǎng)。每個個體都會在自己周圍產(chǎn)生一個進水流和出水流,就像一個微型的水泵。如果個體之間距離太近,彼此的水流就會相互干擾——你的出水可能成為我的進水,導致食物被重復過濾,營養(yǎng)攝入效率大大降低。
保持適當?shù)木嚯x,就能確保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獨立的“餐廳”,互不干擾地進食。這種空間上的優(yōu)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整個群落的攝食效率。在資源有限的海底環(huán)境中,這種看似微小的優(yōu)勢可能就是生存和滅絕的分界線。
剛毛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它們不僅是感知鄰居存在的“觸角”,還可能具有其他功能:防御捕食者、輔助攝食、甚至可能在繁殖過程中起作用。這些纖細的結構,成為了調(diào)節(jié)群落空間格局的重要工具。
從微觀到宏觀:小結構的大影響
這項研究的意義遠不止于揭示一個有趣的古生物學現(xiàn)象。它第一次用直接的化石證據(jù)證明生物個體間的相互作用可以塑造整個群落的空間結構。過去,科學家們往往認為化石群落的分布主要受環(huán)境因素控制——水流方向、食物分布、底質(zhì)類型等。但這項研究表明,生物自身的形態(tài)特征和行為同樣可以成為決定性因素。
更重要的是,這個發(fā)現(xiàn)提醒我們:在生命演化的長河中,看似微不足道的特征可能產(chǎn)生深遠的生態(tài)影響。一根細如發(fā)絲的剛毛,竟然能夠影響整個群落的空間分布模式,進而影響群落的生產(chǎn)力和穩(wěn)定性。這種“杠桿效應”在古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可能普遍存在,只是受限于化石保存的精細度,此前一直未能被我們發(fā)現(xiàn)。
跨越時空的生存智慧
4.36 億年前的海底“社交距離”,讓我們看到了生命的精妙設計。這些遠古的腕足動物,用最簡單的方式——一圈柔軟的剛毛,解決了復雜的空間優(yōu)化問題。它們的解決方案如此有效,以至于在數(shù)億年后的今天,我們?nèi)阅軓幕凶x出無數(shù)信息。
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學會保持社交距離時,不妨想想這些 4 億年前的“遠古先驅”。它們用自己的方式告訴我們:適當?shù)木嚯x,不是疏遠,而是為了更好地共存。這個簡單的道理,無論是在遠古的海底,還是在現(xiàn)代的城市,都同樣適用。生命的智慧,就這樣跨越億萬年的時光,在化石中永恒地保存,最終被我們發(fā)現(xiàn)。
這也啟發(fā)我們思考:在漫長的演化歷程中,還有多少這樣的“小智慧”等待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每一塊化石都可能隱藏著遠古生命的秘密,每一個微小的結構都可能訴說著一個宏大的故事,它們都在靜靜地等待著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去解讀、去講述。
參考文獻
[1]Huang, Bing, and Jiayu Rong. “Ancient seabed checkerboard: How setae shaped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Silurian brachiopod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22.30 (2025): e2509354122.
策劃制作
出品丨科普中國
作者丨郭菲 煙臺大學
監(jiān)制丨中國科普博覽
責編丨張一諾
審校丨徐來、張林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