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鐘財芬)藝人李雪琴在一檔綜藝節(jié)目中透露,她胃里已切除8個息肉,還有很多小的息肉沒切。這段視頻內容不但引發(fā)了網友對“胃息肉”的討論,也讓“別讓胃息肉熬成大問題”話題登上8月26日的微博熱搜。
李雪琴透露自己胃里切了8個息肉。來源:綜藝節(jié)目截圖。
8月27日,南方醫(yī)科大學南方醫(yī)院消化內科主任劉思德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采訪時介紹,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長出的突起狀組織,看起來像“小疙瘩”,較小時常無明顯癥狀,一般都是在胃鏡檢查、胃腸鋇餐造影或其他原因手術時發(fā)現(xiàn)。
從數(shù)量上看,胃息肉既可能單獨出現(xiàn)單發(fā),也可能像新聞中的李雪琴一樣,多枚同時存在,甚至達到十幾至幾十枚,這類情況在臨床上常被稱為散發(fā)性胃息肉。劉思德表示,偏愛食用玉米、紅薯、芋頭這類粗糧的人群更容易出現(xiàn)多發(fā)性息肉。除此之外,以下幾種因素也與胃息肉的產生有關:首先是幽門螺桿菌感染,它會引起胃黏膜炎癥,刺激息肉形成;其次,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如長期大量吸煙、酗酒,經常食用熱燙、鹽漬、腌制等刺激性食物,以及三餐不規(guī)律,可能損傷胃黏膜,增加胃息肉發(fā)病風險;再次,慢性胃炎、膽汁反流等疾病會破壞胃黏膜保護屏障,導致息肉產生;最后,如果家族中有胃息肉患者,出現(xiàn)遺傳性胃息肉的幾率也相對較高。
就醫(yī)學分類而言,胃息肉主要包括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等。劉思德說,70%~90%的胃息肉為增生性息肉或胃底腺息肉。其中增生性息肉常發(fā)生在胃黏膜慢性炎癥、萎縮的基礎上,癌變風險較低,多數(shù)國家指南推薦息肉直徑大于0.5厘米時切除。胃底腺息肉可能和長期應用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等有關,癌變率不到1%,直徑大于等于1厘米的情況下建議切除。腺瘤性息肉占比雖小,卻被公認為高危癌前病變,是需要重點關注的類型。瘤體大于2厘米、伴異型增生或表現(xiàn)為絨毛狀腺瘤時惡變率尤其高,建議進行內鏡下切除,并在術后定期做胃鏡復查。
大多數(shù)胃息肉患者沒有明顯癥狀,部分可能出現(xiàn)上腹部隱痛、腹脹、惡心、嘔吐等消化不良反應。若息肉表面糜爛或潰瘍,還可能引起消化道出血,表現(xiàn)為黑便或嘔血。劉思德建議,出現(xiàn)上述癥狀時,應就醫(yī)排查胃息肉的可能性。此外,45歲以上人群如果從未做過胃腸鏡檢查,即便無身體不適,也建議適時篩查,以便早期發(fā)現(xiàn)并切除高危息肉,降低癌變風險。
“與其查出息肉后擔心,不如提前做好預防?!眲⑺嫉陆o出4點實用建議:1.注意飲食衛(wèi)生,避免感染幽門螺桿菌。若體檢中幽門螺桿菌檢測呈陽性,需在醫(yī)生指導下規(guī)范治療,降低息肉生成風險。2.養(yǎng)成健康飲食習慣,戒煙限酒,減少腌制、熏烤、高鹽食物攝入,多吃新鮮蔬果和全谷物,避免暴飲暴食,規(guī)律三餐,減輕胃部刺激。3.避免過度勞累和精神緊張,以防焦慮、壓力大影響胃腸功能,誘發(fā)炎癥,增加息肉風險。4.定期做胃鏡檢查,尤其是有胃息肉病史、家族病史、慢性胃病等高危人群,每年做1次胃鏡隨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