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校招22人,師生比1:1是福還是憂?
近日,上海市浦東新區(qū)三橋小學僅招上來22名學生的視頻,引起網(wǎng)友們的關注和熱議。
當一所百年名校的新生名單只有22人,老師比學生還多的時候,家長群里炸開了鍋:“這配置簡直是VIP中的VIP??!”但掰開師生比1:1的糖衣,內(nèi)核可能是教育資源過剩與人口斷崖的“苦藥”——孩子確實能享受一對一輔導,可教室里連小組討論都湊不齊人,社交缺失的隱患誰來買單?
“人均教育資源”暴增,但孤獨感也翻倍了
師生比低到1:1,意味著每個孩子都能被老師“捧在手心”。北京新學道等學校的小班化教學實踐顯示,這種模式下學生課堂參與度飆升,知識吸收效率堪比“精準投喂”。學大教育等機構更是把1對1模式包裝成“教育奢侈品”,讓家長心甘情愿掏腰包??涩F(xiàn)實是,當班級規(guī)??s到極致,孩子可能連個吵架的同伴都找不到。某家長吐槽:“我家娃的‘校園社交圈’,就是老師和鏡子里的自己?!?/p>
人口斷崖撞上教育升級,資源過剩成了甜蜜負擔
這場低師生比的狂歡,背后是學齡兒童數(shù)量銳減的冰冷現(xiàn)實。就像美國大學因疫情兩年流失140萬學生,被迫面對空蕩蕩的教室,國內(nèi)部分城市也正經(jīng)歷“招生寒冬”。河南大學為保雙一流評級甚至主動砍掉招生名額,而更多學校是被動陷入“招不滿—縮班—師資閑置”的死循環(huán)。財政砸錢堆出的先進設備,最后可能淪為“22人獨占200人實驗室”的魔幻場面。
家長該偷著樂?先看看隱藏賬單
表面上,低師生比=個性化教育自由,但家長沒算清的賬還有兩筆:一是社交能力“赤字”。老師再耐心也替代不了同齡人的摩擦碰撞,畢竟社會不會給孩子配個“終身私教”。二是教育公平的撕裂。當少數(shù)人享受1:1時,更多普通班級仍在掙扎于40人擠一臺顯微鏡——資源過剩與緊缺并存的怪象,反而加劇了教育焦慮。
說到底,師生比1:1就像教育界的“鉆石會員卡”,亮眼卻難復制。與其盲目追捧,不如想想:當教室冷清到能聽見回聲時,我們是不是用“精致化”掩蓋了更根本的系統(tǒng)危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