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長就發(fā)現(xiàn)孩子動不動就上火:喉嚨痛、嘴巴干、大便干、睡不好……明明水沒少喝,水果也吃了,怎么還是反復內熱?
兒科專家董秀蘭主任表示,孩子這種“熱”并不是真的火氣大,而是脾虛引起的虛火,光靠喝水解決不了問題。
孩子脾虛,才是反復上熱的根
很多家長不理解:孩子不是“虛寒”體質嗎,怎么還總上火?
其實這不矛盾。孩子的火,大多不是實火,而是脾虛運化不好產(chǎn)生的虛火。脾胃是人體的“中轉站”,負責消化吸收和輸送營養(yǎng)。
一旦脾胃功能弱了,食物容易積滯在體內,就像垃圾堆久了會發(fā)熱一樣,產(chǎn)生內熱。
脾虛的孩子,通常有兩種情況容易引發(fā)內熱:一種是中焦堵塞。脾胃不能正常升降,積食、痰濕堵在里面,時間一久就化熱;另一種是氣血津液不足。脾虛無法有效生成津液,身體缺水,“干燒”起來就產(chǎn)生虛火。
清熱不是猛灌涼藥,關鍵在“補津液”+“消積”
董秀蘭主任認為,對付孩子的內熱,不能一味用寒涼的東西去壓,那樣反而會傷脾胃。
?正確的思路是:一邊補充身體所需的津液,一邊清理積滯,讓脾胃恢復運轉。
很多家長以為“多喝水”就能補水,其實喝下去的水并不都能被身體吸收。真正能變成津液的是通過脾胃運化后的水分。
?所以我們可以借助一些滋陰生津的食材,比如用玉竹、麥冬、沙參等煲湯煮水,幫身體真正補充到水分。
?同時配合消積導滯的食材,比如山楂、麥芽、萊菔子,幫助消化、疏通中焦。它們能幫助化解積食,讓脾胃不再“堵”,熱自然就退了。
調理脾虛內熱,分兩步走
?1、如果孩子已經(jīng)有積食、舌苔厚、口氣重,可以先喝點山楂麥芽水,配合飲食清淡,把積滯排出去。
?2、如果積食久了已經(jīng)生熱,或者孩子長期脾虛、舌紅少苔,就要側重滋陰清熱了。可以用沙參、麥冬、百合這類食材煮成湯水,生津潤燥,清理虛火,同時避免生冷油膩食物。
脾胃好、津液足,孩子自然長高長壯
身體內部“清”了、“潤”了,脾胃吸收能力就會提升,營養(yǎng)也能順利輸送到全身。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睡覺踏實了、大便通暢了、胃口開了,長高長肉也就順理成章。
調理孩子內熱,別只看“熱”,要看背后是不是“脾虛”和“津液不足”。用對方法,幫孩子護好脾胃,才能真正告別上火,踏實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