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劇里最不怕的就是熱鬧,怕的是沒靈魂。《主角》偏偏把鏡頭對準(zhǔn)了秦腔,這門帶著西北土腥味的藝術(shù),硬是讓人從臺上的咿呀聲里,聽見臺下半個世紀的悲歡。張藝謀監(jiān)制,改編自茅盾文學(xué)獎獲獎小說,這些光環(huán)聽著就夠唬人,可真要說打動觀眾的,還得是那些唱戲人背后的命運起落。
胡三元的鼓點,是這一出戲的開篇。他是縣劇團的司鼓,一輩子敲打著秦腔的節(jié)奏,敲出了激情,也敲出了傳承?;ú氏銊t是舞臺上的明角,艷壓群芳,她的唱腔能把觀眾的魂都勾出來。到憶秦娥這里,才真正唱出了屬于這一代人的故事。她原名易秦娥,天賦驚人,被胡三元帶出家鄉(xiāng),憑著那股韌勁一路闖進省秦腔團。再到她帶出的新人,三代人接力,就像一場永不落幕的演出。
秦腔講究的就是一個“狠”。唱要撕心裂肺,腔要擲地有聲,那種穿透力,隔著屏幕都能把人震得直打哆嗦。憶秦娥的破蒙戲,就是她第一次公開演出,那一嗓子出來,直接把全場鎮(zhèn)住。觀眾才知道,這丫頭不是在玩票,而是能把秦腔唱成一把刀。有人說京劇是國粹,那秦腔就是帶著泥土氣息的吼聲,它粗糲、直白,卻扎在骨子里。
憶秦娥的成功,不是靠運氣,而是靠死磕。她一路摔打,一路爬起,每一次唱腔背后都是被生活磨出的繭。臺上她是光鮮的角兒,臺下卻要面對人情冷暖、酸甜苦辣。人生就是這樣一臺戲,有時候唱到盡興,有時候唱到落淚。觀眾看她的故事,仿佛在看自己,誰沒在生活的舞臺上扮過角?
張藝謀為什么盯上了《主角》?因為他最懂怎么把藝術(shù)拍成史詩。他的作品向來講究畫面感,而秦腔這種充滿張力的藝術(shù),正好能讓他發(fā)揮。觀眾完全可以想象,舞臺上的鑼鼓點、唱腔和燈光,被他打磨后會是什么效果。年代劇常常流于空洞的敘事,《主角》在他的加持下,很可能把一門地方戲唱成國家記憶。
張嘉益演胡三元,本來就跟秦腔有緣,他在《裝臺》里就把那股子勁演得入木三分。這次他不僅演,還做藝術(shù)顧問,簡直就是定海神針。秦海璐演花彩香,她的舞臺感和氣場,完全可以撐住角色的復(fù)雜。劉浩存挑大梁演憶秦娥,是挑戰(zhàn)也是機會,她要在觀眾眼皮子底下完成從新人到名角的成長。竇驍、翟子路、王曉晨等青年演員,再加上一批老戲骨,這陣容就像一個排練得極好的戲班子,每個人都有看點。
李少飛執(zhí)導(dǎo),馬曉勇寫劇本,一個擅長刻畫人情世態(tài),一個深諳年代劇節(jié)奏。兩人合作,再加上張藝謀把關(guān),《主角》的格局就不只是講故事,而是要把一門古老藝術(shù)和一代人的命運勾連起來。劇本里有戲,導(dǎo)演手里有勁,這樣的組合才叫穩(wěn)。
很多年輕人可能沒聽過秦腔,可只要看過一次,就忘不掉。它不像流行音樂那樣討喜,而是帶著刀劈斧鑿的粗糲。憶秦娥唱的,不只是戲,更是代代人的執(zhí)念。觀眾在她的身上,會明白什么叫“戲比天大”。傳承這兩個字聽著沉重,可在一代代藝人的口傳心授里,它卻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主角》最打動人的地方,在于它敢用一個唱戲人的視角,去講半個世紀的時代變遷。它讓觀眾明白,所謂主角,從來不只是臺上的人物,而是每一個在生活里咬牙堅持的人。戲在,魂就在,這才是《主角》真正想唱出的調(diào)子。能讓觀眾看完劇后,心里久久回蕩一句“人活一口氣,戲唱一輩子”,那才算贏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