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細心的小伙伴注意到,昨天咱們剛剛轉(zhuǎn)載完有女路人舉報魯迅先生抽煙的墻畫。
但今天表姐一深扒,發(fā)現(xiàn)事情還真沒想象得那么簡單。
一邊,是浙江紹興魯迅紀念館一面存在22年之久的魯迅夾煙墻畫。
另一面,是突然因一位孫女士的兩次投訴引發(fā)全網(wǎng)熱議。
這本該是一場關(guān)于歷史尊重與公共健康的理性討論,但現(xiàn)在事情的后續(xù)卻意想不到......
01
這場風波的起點,就是表姐剛才說的紹興魯迅紀念館那面家喻戶曉的網(wǎng)紅打卡墻。
墻上刻畫的魯迅,手持香煙、眉頭緊鎖,眼神里滿是憂國憂民的沉思。
既是對歷史人物真實生活的還原,也成了無數(shù)游客感受魯迅精神的重要載體。
而打破這份平靜的,是一名自稱“控煙志愿者”的孫女士,她的某紅書賬號名叫“無味的空氣”。
在決定投訴前,還特意查詢了大量魯迅版畫,發(fā)現(xiàn)原畫有書房背景且煙紋更小,便以此為依據(jù),認定紀念館墻畫與史實不符。
8月22日,孫女士第一次通過官方平臺投訴這面墻畫,當時并未掀起太大波瀾;
可到了8月24號她再次投訴,還將紹興文旅局、魯迅紀念館、市文旅集團都列為投訴對象。
這一次,事件徹底發(fā)酵了!
她在投訴中聲稱,墻畫去掉書房背景后,仿佛將魯迅吸煙的場景搬到了室外公共場合,會引導人們聚集抽煙、危害他人健康。
表姐尷尬的汗珠還沒流下來,她還說會讓青少年誤以為抽煙是正常行為,進而誤導他們模仿......
她甚至給出了具體修改建議,希望把魯迅夾煙的手改成“右手握拳伏案”的樣子,說這樣才符合現(xiàn)代健康觀念和正能量導向。
而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投訴,官方的回應始終堅定且理性。
8月25日晚間,紹興魯迅紀念館通過微信公眾號發(fā)布聲明,明確表示景區(qū)始終堅持尊重魯迅、尊重歷史、尊重藝術(shù),不會輕易改變墻畫在游客心中的既有形象。
而且人家官方工作人員同步回應,稱收到了全國各地網(wǎng)友的反饋電話,大家普遍反對修改,官方不會因為一個人的投訴就盲目改動。
而我們反觀反觀孫女士,她一邊在反復投訴,一邊在某紅書上打造“控煙斗士”人設(shè)。
還發(fā)布了大量控訴二手煙危害的內(nèi)容,可她的言行舉止總讓人覺得有些違和。
但是表姐就納了悶了,若你真為公益,為啥偏偏盯著一幅歷史墻畫不放呢?
02
要知道,魯迅抽煙本就是客觀歷史事實,他在致許廣平的信里提過自己戒不掉煙的懊惱。
在《秋夜偶成》中也寫過“起然煙卷覺新涼”的句子。
就連許廣平回憶時都曾說,魯迅工作時煙不離手,每天能抽五十支左右。
這根煙,是他思考的伴侶,陪著他寫下《吶喊》《狂人日記》等喚醒國人的篇章。
怎么到了孫女士這里,就成了“誤導青少年”的洪水猛獸?
那按著神奇的腦回路,表姐覺得魯迅的作品可以矯正青少年,這一正一負不就相抵了。
言歸正傳!難道我們要因為現(xiàn)在提倡健康生活,就抹去歷史人物的真實生活細節(jié)嗎?
若是這樣,如果表姐不愛喝酒,我是不是能投訴李白的“會須一飲三百杯”得該改成“會須一飲三百杯茶”?
表姐不喜歡紋身,是不是能投訴岳飛背上的“精忠報國”紋身該被判定為“誤導青少年紋身”?
表姐覺得舞刀弄槍太粗魯了,那關(guān)公腰間的大刀是不是要被當成“管制刀具”沒收了?
這種和歷史事實抬杠的行為根本沒有意義呀,就好比我們也管不著別人的生活方式。
歷史從來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它需要我們正視那些真實的細節(jié),哪怕這些細節(jié)不符合當下的某些標準。
但因為正是這些細節(jié),才讓歷史人物有血有肉,讓他們的精神更易被感知。
但就在大家還在討論“歷史還原與公共健康如何平衡”時,網(wǎng)友的深扒讓事件迎來驚天反轉(zhuǎn)。
有細心的網(wǎng)友發(fā)現(xiàn),孫女士自稱“控煙志愿者”,卻總在言行間透著不對勁:
她一邊激烈反對傳統(tǒng)香煙,一邊卻在社交賬號里藏著別的心思。
表姐順著這個疑點,摸到了她的某紅書賬號“無味的空氣”。
眼前的內(nèi)容讓俺大吃一驚:賬號簡介赫然寫著“最遠大目標:煙草電子煙out,只可‘尼古丁袋’”???
這與她表面倡導的 “控煙” 理念完全相悖,再往下翻,更是發(fā)現(xiàn)了大量推廣“尼古丁袋”的帖子。
表姐還專門查了一下,尼古丁我聽過,尼古丁袋是啥?
而所謂的“尼古丁袋”,是將尼古丁與添加劑包裹在小包裝里的“口含煙”。
尼古丁本身屬于A級有機劇毒物品,這種產(chǎn)品在我國根本沒有獲得銷售許可,屬于嚴格管控的違禁品。
更讓人揪心的是,國外早已出現(xiàn)青少年因使用“尼古丁袋”導致嘔吐、抽搐的案例,當?shù)卦缫研冀逛N售這款產(chǎn)品。
但她在內(nèi)容里宣稱,“尼古丁袋”不用點燃、沒有煙霧,能代替?zhèn)鹘y(tǒng)香煙和電子煙,還能避免二手煙危害。
甚至提出“戒煙不戒尼,就用尼古丁袋”的說法......字里行間都在包裝這款產(chǎn)品的“優(yōu)勢”。
表姐本來以為她就是太閑了去抬杠,結(jié)果現(xiàn)在有點細思極恐了。
03
面對這些鐵證,孫女士沒有任何正面回應。
她先是偷偷刪除了小紅書里推廣“尼古丁袋”的帖子,連帶著一些引發(fā)爭議的控煙內(nèi)容也一并刪掉,試圖銷毀證據(jù);
見刪內(nèi)容無法平息質(zhì)疑,又把賬號設(shè)置成私密狀態(tài),不讓外人查看,用沉默和逃避默認了自己的行為。
這種“做了虧心事就躲”的姿態(tài),與之前投訴時的“理直氣壯”形成鮮明對比,徹底撕下了她“控煙志愿者”的偽善!
網(wǎng)友們得知真相后憤怒之情溢于言表,她這純純是“嘴上都是主義,心里全是生意”。
其實表姐覺得,這場鬧劇最諷刺的地方在于,孫女士聲稱擔心墻畫誤導青少年,可她推廣的“尼古丁袋”,才是真正威脅青少年健康的“毒瘤”。
就像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里寫的:“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孫女士的所作所為,不也是在“仁義道德”的外衣下,藏著謀利的私心嗎?
回顧整個事件,從孫女士兩次投訴,到官方堅定回應,再到網(wǎng)友揭露真相,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場關(guān)于歷史尊重的討論,更看清了某些人利用公共議題謀私利的丑陋嘴臉。
歷史不該成為流量的墊腳石,公益也不能淪為利益的遮羞布。
魯迅墻畫最終得以保留,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那些試圖操縱輿論者的有力回擊。
希望這場鬧劇能給所有人提個醒:要保持理性思考,別被表面的“正義”迷惑。
網(wǎng)友評論:
Lcarus 牛爺爺:
這煙,魯迅夾了整整一百年。 百年前,它夾在指間,燒掉的是舊禮教; 百年后,它夾在畫上,卻燒痛了某些人的眼。 他們說:這煙會教壞孩子。 仿佛孩子一睜眼,便只認得那一星紅火, 忘了先生的文字,忘了他的匕首與投槍。 于是,他們要把這煙從先生的指縫里摳出來, 摳得干干凈凈, 好讓紀念館里只剩一尊不會冒煙的蠟像, 好讓孩子們以為, 先生只是課本上一張不會動的照片, 而不是一個曾經(jīng)嗆咳著, 也要把黑夜燙個洞的活人。
人民的好導師:
這種投訴行為,本質(zhì)上是對歷史的漠視和對文化巨匠的輕慢——放著魯迅以筆為刃剖開時代痼疾的精神遺產(chǎn)不去關(guān)注,卻盯著百年前歷史語境里的一個生活細節(jié)吹毛求疵;無視特定年代里人物形象的真實性,反倒用當下的狹隘標準去苛責歷史人物,這哪里是所謂的“合規(guī)”,分明是舍本逐末的無知,更是消解對歷史人物基本尊重的輕率。 它看似打著“合理建議”的幌子,實則是在斬斷與歷史對話的紐帶:我們紀念魯迅,是紀念他“橫眉冷對千夫指”的風骨,是銘記他喚醒國人的吶喊,而非要把他的形象修剪成符合當下某些無聊標準的“完美標本”。糾結(jié)于“夾煙”這種無關(guān)痛癢的細節(jié)來投訴,不僅暴露了對歷史語境的無知,更寒了那些真正珍視文化遺產(chǎn)、敬畏歷史精神的人的心——這種抓小放大的行為,根本不是在維護什么“規(guī)范”,而是在對沉甸甸的歷史與文化進行無意義的消解。
poplong:
怎么說呢,每個人都有建議權(quán),但是把有些建議放到網(wǎng)上,覺得就不太合適了。這種要靠輿論來裹挾或炒作,感覺這個事情就變了味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