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注這個號的客官們 ? 都變得更美 更好了 *
,今年在西雙版納野象谷,我再次邂逅了野生獼猴群。
猝不及防間,記憶竟然像被撕開的舊膠片,又一次回放:猴群包圍、張牙舞爪、搶奪食物,那種被野生動物“襲擊”的復雜感,夾雜著恐懼、驚詫,甚至還有一點莫名的興奮。
可這一次不同。
在野象谷,園區(qū)修建了高空棧道,游客可以從空中俯瞰猴群,不必擔心正面沖突。但當我走到猴群聚集區(qū)時,心口卻再一次沉了下去——那里擺著整齊的投喂食物,公然售賣。
那一刻,心里“不是滋味”。
野猴的“乞討”日常
如果說在六道灣遇見的猴群,投喂還只是過路游客的臨時起意,那么在野象谷,這已經(jīng)成為一種被允許、甚至被包裝成“體驗”的行為。游客拿著買來的食物,笑著招手,猴子們成群結隊圍了過來,動作嫻熟,眼神里甚至帶著幾分“理所當然”。
我站在人群里,忽然覺得心酸。
野生動物,原本應該靠森林、靠山林果實與昆蟲為生。但在被一次次投喂之后,它們逐漸學會了依賴人類,甚至放棄了覓食的本能。久而久之,它們會變得懶惰,失去對野外生存的敏銳。更糟的是——它們可能因此改變社群結構,爭搶食物時更具攻擊性。
想起上一次在六道灣,那群猴子為了一袋零食險些撕咬彼此,我才明白,所謂的“投喂”,其實正是它們悲哀的開端。
投喂的背后:人類的好奇與野性的消失
很多人會說:“喂一喂,有什么關系?猴子不也吃得更飽嗎?”
但事實遠比我們想得復雜。
首先,投喂改變了它們的生存方式。猴群逐漸失去原有的食物來源依賴,導致野外種群結構紊亂。年輕猴子不再跟隨長輩學習覓食,而是只盯著游客手里的零食。
其次,投喂可能帶來健康風險。人類的零食往往高糖高鹽,并不適合猴群的消化系統(tǒng),長期食用會造成營養(yǎng)失衡甚至疾病。
最后,人與猴子的邊界被打破。一旦習慣從人類處獲取食物,猴群會主動接近甚至攻擊游客,沖突事件反而增加。而這些沖突最終只會讓野生猴子背上“有攻擊性”的標簽,可能被驅趕,甚至被捕殺。
人類的一點“善意”,很可能成為它們命運的枷鎖。
野生猴群的悲哀
我蹲在棧道邊,看著那幾只小猴子蜷縮在角落里,等待同伴分食。它們的眼睛里有依賴,也有焦躁。我忽然意識到,它們不再是真正的野猴了。
它們已經(jīng)學會“乞討”。
這種乞討并不是偶爾伸手要點食物,而是逐漸內化為一種生活方式——把人類當作森林的一部分,把投喂當作生存的依靠。
當野生動物與人類的邊界越來越模糊時,我們看到的“近距離互動”不再是自然的饋贈,而是人為的操控。野猴的靈性,正在一顆顆人類投喂的花生米里,慢慢被消解。
我們能做什么?
面對野生猴群,我們到底該不該投喂?
我的答案是:不該。
真正的愛,不是把手伸向它們的嘴邊,而是守住人與自然的距離。
? 在景區(qū)里,拒絕購買所謂的“投喂套餐”;
? 在野外遇見猴群,收好食物,不挑逗、不喂食;
? 把“看見它們”當作幸運,而不是“接觸它們”當作目標。
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讓更多人明白:人與野生動物的互動,不應建立在投喂和依賴之上,而應該建立在尊重和保護之上。
野生猴群的悲哀,不在于它們吃不飽,而在于它們逐漸忘記了如何自己尋找食物。
而這一切,恰恰是我們人類親手造成的。
如果有一天,森林里再沒有會覓食的野猴,只有會討食的“寵物猴”,那將是對整個熱帶雨林最大的諷刺。
守住距離,就是守住它們最后的野性。
守住距離,才是真正的守護
讓野性留在森林里,而不是我們的手心里
愿所有的等待
終將變成美好的遇見
2025,用記錄觸碰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