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之畔,巍峨的蘭州城。 照片是在黃河船上拍攝。
狄化淳(Father Leon Van Dyke, 1878—1951), 比利時籍天主教神父,1896年入圣母圣心會,1902年晉鐸后來華傳教。1904年,開始擔(dān)任任蘭州本堂神父。1922年12月調(diào)寧夏城,1927年接替康神父。1927 年至 1942 年,足跡遍及寧夏代牧區(qū)、綏遠(yuǎn)代牧區(qū)、歸化城本堂。二戰(zhàn)期間狄化淳神父遭日軍拘押,戰(zhàn)后在北京幾所醫(yī)院做駐院神父,1951 年逝于比利時圣母圣心會總部司各特。
在甘、寧兩地工作期間,狄化淳神父拍攝了大量的街景、建筑、黃河沿岸、老城墻、百年鐵橋場景以及地方戲曲表演等近百幅照片。
該影集名為《狄化淳神父的攝影集》(Father Leo Van Dyke collection),現(xiàn)藏于哈佛大學(xué)圖書館。
今天分享蘭州城與黃河相關(guān)的部分影像。
蘭州城西十五公里處。
蘭州河谷。
蘭州城外黃河邊的渡船。
黃河渡船,人、貨和牲畜都通過擺渡。
隔著黃河遠(yuǎn)眺蘭州城。
黃河岸邊,近處有一個羊皮筏子,遠(yuǎn)處有一架水車,背景是蘭州城。
沿河向蘭州城方向走。與上圖同一背景。
黃河中的水車,背景是雄偉的蘭州城墻。
黃河岸邊,水車,木筏。背景是蘭州城。
黃河岸邊。
黃河岸邊,一名男孩牽著頭牛。遠(yuǎn)處是黃河鐵橋。
在黃河岸邊,一輛拉水的馬車停在淺水區(qū)。車上裝著一個巨大的木桶,兩名男子正在往木桶里汲水。裝滿水后,他們會將水拉到街上售賣。
黃河邊的水車。
水車,這是蘭州黃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
黃河北岸。
黃河邊玩耍的孩童。
蘭州城門外,很多當(dāng)?shù)厝颂糁?,下到河堤去挑水?/p>
蘭州西門外。
蘭州城中街道。
人們從黃河中取水。遠(yuǎn)處是蘭州黃河鐵橋。這座橋于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5月9日正式開工。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8月19日竣工通行,由美國橋梁公司設(shè)計、德國泰來洋行承建、中國工匠施工的合作模式建造。 民國十七年(1928年),為紀(jì)念孫中山先生始稱“中山橋”。
從蘭州黃河鐵橋附近取水。
糧食運到蘭州城外。
黃河邊,一群孩子在岸邊戲水。
黃河中的大型木筏。
蘭州城墻與黃河。
蘭州城墻與黃河。
蘭州甕城外、黃河邊上的一個小碼頭。巨大的木筏上,有船工搭建的帳篷。一些城里百姓挑著水桶,到河邊取水。碼頭上一派繁忙的景象。
蘭州城墻始建于北宋,歷朝歷代不斷擴建。1890年前后,城墻最終定型。內(nèi)城周長六里二百步,城樓四座:承恩門(東)、崇武門(南)、永寧門(西)、廣源門(北)。
黃河?xùn)|望。
黃河北岸,一艘載人的渡船正在過河。
蘭州城外一處小碼頭,一個羊皮筏子正靠岸。
黃河岸邊的渡船。
黃河中的水車。
黃河岸邊的木筏,船工在木筏上搭起簡易帳篷。
黃河堤岸,遠(yuǎn)處有一架水車。
黃河邊的一處市場,地上擺著西瓜。黃河中有一只羊皮筏子靠岸,最右側(cè)也是一只 羊皮筏子豎起來。
羊皮筏子,是黃河上古代沿襲至今的擺渡工具之一,已有300多年歷史了?!?九曲黃河十八彎,筏子起身闖河關(guān)”是最生動的寫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