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不買了,印尼不買了,泰國也不買了,這一系列操作下來,怎么讓人感覺又是在玩呢?
最近幾個月,關(guān)于中國殲-10C出口的新聞一波接一波,但本應爆單的局面卻迎來冷場,背后原因其實比你想象的復雜得多。
今年5月,南亞空域傳來一則讓軍迷們振奮的消息:巴基斯坦空軍用殲-10C擊落了印度空軍的陣風,這場實戰(zhàn)對抗直接點燃了全球軍事圈的討論。社交平臺上各種分析、照片、內(nèi)幕消息滿天飛,連CNN、路透社等主流媒體也都跟進報道。
按理說,中國第四代半主力戰(zhàn)機用一場漂亮的實戰(zhàn)狠狠刷了臉,接下來在國際軍售市場應該是風光無限。但事與愿違,原本有意的幾個目標客戶——埃及、印尼、泰國,非但沒有趁熱打鐵,反而先后明確拒絕了采購計劃。這種“臨門一腳”的集體踩剎車,耐人尋味。
世界軍售史上,從來不只是武器性能的比拼,更像一場大國博弈的棋局。眼下,埃及空軍主力依然是美制F-16,機隊占比超過七成。美國手里握著CAATSA法案這把鑰匙,隨時可以通過制裁切斷零件供應。
這個現(xiàn)實困住的不僅是埃及,早在2019年,埃及就因為美國施壓不得不放棄蘇-35訂單。即便這兩年開了中埃聯(lián)合軍演、埃及飛行員親自試飛殲-10C,最終還是選擇了韓國FA-50,理由很簡單:兼容美式體系,不用重建后勤和訓練鏈條。
埃及外交高官在首爾見面時的表態(tài)很直接,希望分散采購渠道,但本質(zhì)還是怕得罪華盛頓??梢哉f,埃及這次的選型看重的不是紙面數(shù)據(jù),而是背后政治賬本和維護成本。
再說印尼。2022年簽下42架陣風合同后,2025年又追加24架,陣風買得比誰都堅決。巴基斯坦用殲-10C擊落陣風后,印尼輿論場一度有“為何不換更便宜中國貨”的聲音。但國防部的實際操作卻完全是“兩面下注”:一邊對外表態(tài)看好殲-10C性能,一邊繼續(xù)采購法國和土耳其、韓國的戰(zhàn)機。
印尼這種“虛晃一槍”的策略其實是談判套路,用來壓低法國的后續(xù)維護和技術(shù)轉(zhuǎn)讓價格。根據(jù)《雅加達郵報》披露,印尼在合同談判時多次以“考慮中方機型”為由,要求達索讓利,最終爭取到了更多本地化生產(chǎn)權(quán)益和后勤支持。
印尼選型背后,是對未來戰(zhàn)略自主的追求,也是對外部干預風險的規(guī)避。畢竟,印尼處在中美地緣博弈的交匯點,采購中國主力戰(zhàn)機的地緣成本遠高于經(jīng)濟賬。
泰國的邏輯更值得玩味。近年來,泰國空軍主力是瑞典鷹獅JAS-39系列,早有更新?lián)Q代的訴求。外界原本以為泰國會考慮引進殲-10C,但今年8月直接簽下鷹獅E/F新機合同,并計劃繼續(xù)擴容。這一選擇背后,既有對原有體系兼容性的考量,也有對中美大勢的敏感。泰國空軍司令在斯德哥爾摩簽約時解釋,鷹獅新型號不僅能平滑對接基地現(xiàn)有設施,還能節(jié)省大量后勤和培訓投入。
泰國媒體分析認為,泰國采購鷹獅是“中立路線”的體現(xiàn):選擇瑞典,既不直接倒向美國,也不會過度依賴中國,避免被地緣沖突裹挾。泰國這種“左右逢源”的策略,其實是小國在夾縫中生存的高明表現(xiàn)。
放大視角,中國殲-10C的出口困局絕非個例。縱觀冷戰(zhàn)后30年,全球軍售的主旋律從來不是單純的“誰家炮管更粗”,而是看誰能把武器變成穩(wěn)固的利益紐帶。美俄法等國的軍火生意,賣的不只是裝備,更是后續(xù)的維護、零件、升級和訓練。
拿法國陣風來說,單機價格高,后勤與維護成本更是“天價”,但一旦綁定,買家想換系統(tǒng)就要付出極高的切換代價。正因如此,印度、印尼即便心有不滿,也很難徹底轉(zhuǎn)投中國體系。
再回頭看中國軍售,雖然單價低、性能強,但出口版往往對雷達、導彈等核心裝備做了降級處理。埃及、印尼這類客戶即便買了,能否獲得最優(yōu)配置、能否長久保障零件供應,都是未知數(shù)。更關(guān)鍵的是,采購中國裝備往往意味著和美國體系“割席”,一旦被制裁,整個機隊可能面臨停飛甚至被“雪藏”的風險。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