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你,但無法坦然地講出祝?!薄昂盟谱约旱那啻憾几Y(jié)束了”——當(dāng)泰勒·斯威夫特(國內(nèi)粉絲稱“霉霉”)官宣訂婚后,這樣的留言迅速擠滿了國內(nèi)社交媒體。
歡呼有之,嘆息有之,甚至連提醒她簽婚前協(xié)議,別改夫姓的聲音也不在少數(shù)。很少有一個人的私事,會在同一時刻激起如此復(fù)雜的情緒。
很多人知道泰勒,是因為她在音樂和商業(yè)領(lǐng)域的非凡成就:十九歲就捧起格萊美年度專輯獎杯,用“Eras Tour”刷新全球演出紀(jì)錄,是歷史上最富有的女性音樂人。但對于粉絲來說,她早已不只是一位歌手。她在作品和公共表達中展現(xiàn)的成長,引領(lǐng)著無數(shù)年輕女孩勇敢地面對自我、對抗不公。
時代巡演上的泰勒
正因如此,她的訂婚不只是個人的喜事,也引發(fā)了一場關(guān)于自由、愛情與女性處境的公共討論。那些投射在她身上的期待——關(guān)于更自由的生活方式,關(guān)于女性能否走出既定的路徑——在這一刻都被重新喚起。
這并不意外。浪漫與現(xiàn)實的拉扯,一直存在于她的作品與人生之中。她可以在歌里唱出青春劇般的愛情憧憬,也能在公眾場合直面爭議與羞辱。愛情理想,還是如今的選擇,只是把這種并存再一次擺到臺前。
愛情故事
“Every time I look at you, I feel so high school.(每次看向你,我都像回到了高中時代)”
這首《So High School》,是她與未婚夫,美國國家橄欖球聯(lián)盟(NFL)球星特拉維斯(Travis Kelce)官宣視頻的配樂。視頻最后停在了那句意味深長的歌詞:“Are you gonna marry, kiss, or kill me?”——回應(yīng)了2016年特拉維斯在“Kiss, Marry, Kill”的游戲里選擇“kiss Taylor”的場景。八年后的今天,那句玩笑已被兌現(xiàn)。
泰勒和特拉維斯
選擇這首歌并非偶然。它唱的是讓她重新?lián)碛?6歲時那種戀愛的悸動——真誠、直接、毫不掩飾。對泰勒來說,這不是簡單的懷舊,而是她愛情理想的延續(xù)。
2009年,《You Belong With Me》讓她走上全球舞臺,歌里的鄰家女孩暗戀橄欖球少年;多年之后,她的身邊真的站著一位NFL巨星。不同的是,如今的她已是世界級超級明星,而特拉維斯并沒有被她的光芒嚇退。
《You Belong With Me》MV截圖
正如一位知情人在去年3月接受《Entertainment Tonight》采訪所說,她“前所未有地幸福,深陷愛河”。她尤其看重的一點,是特拉維斯始終以她為傲,毫不避諱在公眾面前表達愛意。
兩人的故事在2023年夏天開啟。當(dāng)時,特拉維斯在自己的播客里提到,他曾準(zhǔn)備了一條寫著自己電話號碼的友誼手鏈,想在泰勒的演唱會上遞給她,卻始終沒機會。后來,這個“未送出的手鏈”成了他們故事的序曲。
幾個月后,泰勒第一次出現(xiàn)在堪薩斯城酋長隊的主場,看臺上與特拉維斯母親并肩的畫面引發(fā)全場轟動。
特拉維斯母親Donna和泰勒
很快,這段關(guān)系走向公開。10月,他們在《周六夜現(xiàn)場》派對上牽手亮相,之后,泰勒頻繁現(xiàn)身球場為他加油,特拉維斯也多次出現(xiàn)在巡演現(xiàn)場,甚至走上舞臺與她互動。
今年8月,泰勒出現(xiàn)在播客《New Heights》錄制現(xiàn)場時,幾乎把戀愛細節(jié)都“全盤托出”。她回憶起特拉維斯的直球:“這是一種瘋狂的浪漫姿態(tài),就像直接在說‘我想和你約會!’” 她笑著打趣:“這個家伙沒有拿到后臺見面機會,就干脆讓所有人都知道?!?/p>
泰勒和特拉維斯在播客《New Heights》錄制現(xiàn)場
在她眼里,那種直球甚至像一幕80年代的青春電影:“他站在我房間外面,舉著音響,大聲喊‘我想和你約會!’” 她坦言:“我想,如果他不是瘋了——這是個很大的‘如果’——那這就是我從十幾歲起就一直寫歌幻想的場景。后來我們前幾次聊天時,我就知道他并沒有瘋,他是真的在以一種自然、純粹、正常的方式了解我?!?/p>
泰勒從未明確表達過她拒絕婚姻。盡管官宣后,有人感到失望,覺得偶像還是走入了“傳統(tǒng)軌道”,但婚姻并不意味著“落入俗套”。對一個事業(yè)成功的35歲的女性來說,她有權(quán)憑自己的意愿去嘗試、去投入。
或許這段愛情故事會繼續(xù),也可能在某個時間停下。但這并不削弱它此刻的意義。
男歡女愛之外
對很多粉絲來說,霉霉一直是一位擁有獨立、勇敢、才華橫溢等眾多美好品質(zhì)的“姐姐”,代表著另一種可能的人生路徑。她不僅在作品里寫下勇敢與脆弱,也在現(xiàn)實中用行動回應(yīng)羞辱與謠言。
2013 年,她在丹佛的性騷擾案中選擇象征性索賠1美元,只為強調(diào)“說不就是不”;幾年前,她又在與 Kanye West 的拉鋸中,把屈辱與憤怒寫進《Reputation》,用蛇的意象回應(yīng)公眾羞辱,徹底拆解“完美偶像”的神話。
《Look What You Made Me Do》MV截圖
2018 年,她在田納西州選舉前夕首次公開表態(tài),支持女性、少數(shù)群體和種族平等,冒著商業(yè)風(fēng)險走上政治前臺。此后,她的音樂與公共表達更加交織:《Lover》里的《You Need to Calm Down》《The Man》直指平權(quán)議題;疫情時期的《Folklore》《Evermore》則回歸虛構(gòu)與內(nèi)省,映照全球孤獨;《Midnights》坦然唱出自我懷疑,把“不完美”擺到臺前。
2024 年,她在支持卡瑪拉·哈里斯時,用“childless cat lady(無孩愛貓女孩)”反轉(zhuǎn)了保守派的羞辱語匯;而在最新的《The Life of a Showgirl》封面中,她將視角拉回幕后,用羽毛、漁網(wǎng)襪和復(fù)古歌舞廳造型,讓大眾重新聚焦于曾帶有污名的“秀場女郎”(showgirl)。
正如她自己所說:“人是可以成長的,可以改變主意,也可以讓自己驚訝?!?/p>
泰勒新專輯《The Life of a Showgirl》封面之一
也因此,她慢慢被外界塑造成一種具有進步屬性的文化符號。有些粉絲渴望看到更多,是因為泰勒走得夠遠。但在這強烈的象征之外,泰勒本人要復(fù)雜得多。
比如,男女愛情始終是她作品的核心之一。她能在《Love Story》里寫下最傳統(tǒng)的浪漫幻想:公主等待騎士;也能在《Lover》里捕捉日常的溫柔細節(jié)——燈光、廚房、低聲耳語;甚至在《Dress》中,直白唱出欲望與身體渴望。
在不少分手作品中,宏大的浪漫舉動和激烈的情緒對抗,一直是一以貫之的主題。
泰勒擔(dān)任編劇和導(dǎo)演拍攝的短片《All Too Well》截圖
但與此同時,她又常常在作品里解構(gòu)這些浪漫。從早年的理想化敘事,到《Midnights》里自嘲“問題在我”,再到《Mastermind》里承認愛情和事業(yè)都可以像棋局一樣被籌劃。她一邊歌頌愛情的美好,一邊揭示依賴與掌控的拉扯。
正因如此,她的作品從來不只是單一的宣言,而是一種難以定性的動態(tài)平衡:既有對浪漫的真誠投入,也有對自我認同與傳統(tǒng)敘事的不斷追問。
她的訂婚,并不是“故事的結(jié)局”,而只是這種平衡延伸出的又一次選擇。而這也解釋了她為什么會在特拉維斯身上找到契合點。泰勒想要擁有一種無需遮掩的親密——一個能在公眾面前大大方方愛她、贊美她的人,而不是讓她小心翼翼維護男性自尊的伴侶。
時代巡演上的泰勒和特拉維斯
在美國敘事中,有媒體表示特拉維斯這種“熱情大狗男”恰好代表了一種“modern masculinity(現(xiàn)代男性氣質(zhì))”:高大健碩,性格開朗的運動員,不因伴侶的巨大成功而退縮。這種“既獨立又能被深愛”的可能性,被外界看作是當(dāng)代女性浪漫幻想的一種解答。
然而,這樣的解答并不是人人都能擁有的經(jīng)驗。即便只是表面上的“既要又要”,在現(xiàn)實中也極度稀缺。人們?nèi)鄙訇P(guān)于男女之間健康親密關(guān)系的范式與想象。也正因如此,泰勒的訂婚必然會激起更大的討論。
愛情的公共意義?
當(dāng)無數(shù)的粉絲沖向社交平臺,寫下自己的心情時,那一瞬間的反應(yīng),不該被單純定性為對他人的生活抱有過高的掌控欲,因為這一選擇本身就承載著太多意味。
在不少高贊的帖子里,有人寫道:“朋友圈里鋪天蓋地的祝福,但我不祝福。我只是相信你,相信你已經(jīng)足夠強大,可以面對人生贈予的一切?!绷硪晃痪W(wǎng)友則坦言,那一刻像是“被掐住喉嚨的哽住感”,婚姻制度的討論、泰勒作品里的愛情敘事,還有19年來的陪伴經(jīng)歷,全都一齊涌上心頭。
時代巡演上的泰勒
這些文字并不總是溫柔的。它們復(fù)雜、哽咽。有些粉絲不是不想給出最直接的祝福,而是對婚姻背后潛藏的風(fēng)險感到猶疑。
與普通女性,特別是少數(shù)族裔女性不同,泰勒擁有更強的社會資本,這代表著她不會輕易滑向過低的下限,這也是為什么不少粉絲雖然擔(dān)心偶像的事業(yè)會受影響,也明白她已經(jīng)強大到能為自己作出決定。
人們爭論的,本質(zhì)上是關(guān)于女性需要坐擁什么樣的條件,才能坦然面對當(dāng)代婚姻制度背后的風(fēng)險性。這也是為什么在外網(wǎng)上,不同族裔的女性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
巡演中的泰勒
這提醒我們,真正值得討論的不是“她應(yīng)不應(yīng)該”,而是“我們?yōu)槭裁催@樣談?wù)撍薄?/p>
一方面,泰勒作為公眾人物,她的私人選擇注定會引發(fā)關(guān)于更廣泛女性處境的思考。特別是她的粉絲群體有眾多的年輕女性。
但另一方面,當(dāng)一個女性的私人選擇被放大、被賦予過多公共意義時,這種意義的分配,本身就是一種權(quán)力關(guān)系。女性在公共空間中從來都不只是“自己”,她們的選擇總被投射成某種答案。
泰勒和特拉維斯
泰勒的特別之處在于,她并沒有被這些投射壓垮,而是不斷將它們轉(zhuǎn)化為新的表達,把質(zhì)疑、羞辱,甚至期待,寫進作品與形象之中。
正因如此,她的選擇才會如此牽動人心——它不僅關(guān)乎她個人,也折射出我們對女性的集體想象。我們希望她永遠自由,但自由若被理解為某種“唯一正確的姿態(tài)”,那就已經(jīng)不再是自由。
無論網(wǎng)上的爭論多么紛繁復(fù)雜,幾乎所有評論最后都會浮出一句最簡單的話——“希望她幸?!?。這不是對矛盾的消解,而是一種新的相處方式:在討論更大的議題時,也能帶著善意去看待每一個私人選擇。
對于泰勒來說,那便是允許她的生活既有公共意義,也有她自己的節(jié)奏。
真正的變化或許就在這里。它不是一場辯論能定下的答案,而是體現(xiàn)在無數(shù)個瞬間——當(dāng)人們學(xué)會把復(fù)雜留給復(fù)雜,把選擇還給當(dāng)事人。
當(dāng)矛盾與善意并存的時候,即便終極問題仍沒有答案,人們?nèi)栽谧呦蛞粋€更寬闊的未來。
文中配圖部分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作者 |賀一
編輯 |阿樹
值班主編 | 張來
排版 | 菲菲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