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jié),承載著中華民族對愛情最真摯的向往與禮贊,其核心便是家喻戶曉的牛郎織女傳說。
相傳,南陽城西牛家莊的牛郎,自幼孤苦,與老牛相依為命。在老牛的指引下,他結(jié)識了下凡洗澡的織女,二人結(jié)為連理,男耕女織,育有兒女,生活美滿。然而,天帝與王母娘娘不容這段仙凡之戀,強行將織女帶回天庭。牛郎披上老牛臨終前留下的牛皮,攜兒女奮力追趕,卻被王母娘娘用金簪劃出的天河阻隔。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搭成鵲橋,使二人得以每年七月七日相會。這一傳說,凝聚著古人對“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堅守,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愛情觀的生動縮影——愛情應(yīng)是真摯專一、患難與共,更與家庭、責(zé)任緊密相連。
這種珍視真情、堅守責(zé)任的愛情觀,在蘇僑明的《情之絮語》中得到了深刻詮釋。詩作以“情系人間”起筆,將愛情比作滋潤生命的水、寒冬里的火、靈魂的金鑰匙,強調(diào)其“唯一屬性”與“神圣不可欺”。詩中贊頌牛郎織女“用真情系著彼此真摯愛情”,呼吁人們“珍惜彼此,尊重愛情”,將愛情與家的歸宿、生命的歸屬感相聯(lián)結(jié),倡導(dǎo)“愛是給予,情是感恩”的付出精神,以及“身心合一”“共筑家園”的家庭擔當。
然而,當下社會部分人受西方個人享樂主義沖擊,對愛情的態(tài)度漸趨輕率:將其視為游戲籌碼,以謊言包裝欲望,缺失使命感與責(zé)任感,甚至淡漠婚姻、回避生育,動搖了“生兒育女、傳宗接代”的文化根基?!肚橹跽Z》直面這種現(xiàn)象,痛惜“真愛蒙上懷疑陰影”,呼吁人們重拾傳統(tǒng)愛情觀中“靈魂共鳴”“共患難”的內(nèi)核。
七夕佳節(jié),我們回望牛郎織女的傳說,品讀《情之絮語》的哲思,更應(yīng)明白: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愛情觀,是“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的忠貞,是“修身齊家”的責(zé)任,是“傳宗接代”的文化傳承。唯有堅守這份初心,方能抵御浮躁之風(fēng),讓愛情回歸本真,讓家庭成為溫暖的港灣,讓傳統(tǒng)倫理的根基愈發(fā)牢固。
附: 《情之絮語》
作者 蘇僑明
情系人間。人間有情。
情似水滋潤著生命彼此的溫馨。
愛是道光,愛的溫暖。
愛似寒冬里一把火彼此而溫暖。
愛情似火,燃燒激情。
愛情是靈魂深處的一把金鑰匙。
心扉蕩漾,心旋律動。
彼此牽掛相互吸引而彼此屬于。
牛郎織女,愛情象征。
那是用真情系著彼此真摯愛情。
愛情偉大。彼此屬于。
不再是擺設(shè)索取的愛與被愛間。
氣息共鳴,靈魂相擁。
那是人海茫茫,彼此相遇重逢。
面對愛情,情愛內(nèi)涵。
那是生命彼此屬于的唯一屬性。
摯愛唯一,身心合一。
那是靈魂交融生命與共的擁有。
愛與被愛,索取回避。
我愛你成了一句愛自己的專利。
愛是給予,情是感恩。
在付出與感恩之中見證愛屬性。
真的愛你,我愛你啊。
當愛情誓言成擺設(shè)只是自欲望。
真正愛情,彼此在乎。
容不得對方一絲不開心和郁悶。
愛在你我,生命已過。
彼此是對方的唯一屬性是愛情。
愛情見證。家的歸宿。
那是生命的彼岸共同營造家園。
若是說愛,付出真心。
讓情感與愛給予相互交融共生。
若是說情,情在何處?
彼此的一切都是對方共同擁有。
若不真愛,早點遠離,
真情是用血與淚交融靈魂心弦。
愛情專屬,不可替代,
不是戲弄感情唯一屬情替代品。
珍惜彼此,尊重愛情。
生命可依愛情價更高至高無上。
愛情的高貴是靈魂的共鳴,是彼此穿越時空的氣息。
心與心的互動,靈魂的交融。
愛情的彼岸是家的屬性,生活的彼岸是家庭,生命的彼岸是靈魂。
愿真正的愛情,賦予生命的歸屬感。
我沖上去,
每個人只有一顆心,
裝不下虛與委蛇,容不得半分欺瞞。
至高無上的愛情,
自古便是偉大的注腳。
牛郎織女隔河相望的堅守,
早已見證了它的純粹與神圣——
是靈魂相撞時的顫抖,
是前世未了的相欠,
是今世篤定的償還。
都說千年修得共床枕,
五百年才換得回頭一笑,
不是一家人,怎會走進同一扇門?
既然緣分如此深重,
又何必拿愛情當作謊言的幌子,
在真心上埋下背叛的伏筆。
可如今,太多人將愛情視作游戲籌碼,用虛偽的承諾包裝自私的欲望。他們把“我愛你”當作敷衍的口頭禪,用“真心”作誘餌,卻在感情里腳踩數(shù)條船,把他人的信任與付出肆意踐踏。當今年輕人對愛情多已喪失信任感,往往隨著感覺而走,并未將其視作神圣的存在,反倒秉持“合得來就過,合不來就散”的輕率態(tài)度。他們沒有把愛情的唯一屬性當作使命感與責(zé)任感,更談不上擔當——那種勤儉持家的默契、共患難的決心,連同大無畏的精神一同消磨,靈魂里的真善美也日漸黯淡。
這種社會現(xiàn)象,更讓真愛蒙上了懷疑的陰影。人們在半信半疑中徘徊,漸漸失去了愛情本應(yīng)有的真摯與純真。婚姻隨之變得淡漠,多少人不愿再為家庭傾注心力,甚至對生育望而卻步——不愿生孩子,淡忘了傳宗接代的意義,更在理性的缺失中,讓傳統(tǒng)文化里關(guān)乎家庭、倫理、道德的根基逐漸松動。當愛情成了謀利的工具、炫耀的資本,那份本該純粹的熾熱便被功利冷卻,留下的只有猜忌與傷痕。這般對情感的輕慢,不僅褻瀆了愛情的神圣,更在社會里滋生出冷漠與浮躁的病菌,讓真心相待的人愈發(fā)踟躕,讓本該溫暖的情感園地漸生荒蕪。
責(zé)任編輯:丁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