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大學生一天在學校里花40塊錢正不正常?大家可能覺得,按現(xiàn)在的物價來看,北京、上海一頓飯可能都不止這個價格。
大學生在校園里花這點錢,應該不算啥,家長們都做好使勁掏生活費的準備了。但是對象一換,立馬就不一樣了,有人竟然吐槽起來。
覺得家長在家里如果一天花40塊錢,那簡直是太過敗家,難道第二天就不打算生活下去了?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大學生的認知偏差,還是家長真的太過分了?
“真敗家,我爸一天要花40元”,上海獨生女發(fā)文,揭開人性的真相
很多人都羨慕上海的獨生子女,認為出生在這個地方,拿著上海的戶口本,以后在上海讀個大學,直接留在當?shù)毓ぷ?,這簡直是很多人都難以企及的生活。
上海當?shù)亟?jīng)濟條件和教育資源又那么好,這一生應該很幸福。結(jié)果,有一點我們忽略了,那就是家庭教育和家庭環(huán)境。
最近,有一個上海獨生女相當崩潰地發(fā)了一篇文章,意思是指責自己的父親。父親一整天在家里,滿打滿算竟然要花40塊錢,這簡直太敗家了。
聽到這里,大家都覺得這個女孩太不孝了。生在上海,父親一天花40塊錢算什么嚴重的事情呢?想想她在大學期間,一天要花多少錢。
點個奶茶,吃一日三餐,50塊錢絕對不夠。但這時女生卻揭開了人性背后的真相。原來她這樣的吐槽完全是無奈而發(fā)。
只因她父親整天摳摳搜搜,計較女兒的花費。從小到大,女孩子常在父母這種羞愧教育中長大。于是,當父親剛說自己買肉花了40塊錢并表示心疼時。
女兒便用反諷的語氣說:“你知不知道節(jié)省一點?!?/strong>甚至說了更嚴重的話:“一天吃倆饅頭就夠了,2塊錢就能過一天,何必要花40塊錢呢?”
為啥要這么說?因為可以理解,上海的大學生家庭條件通常相當不錯,而父親完全是沒苦硬吃的典型,比如非要喝羊湯,22塊錢卻舍不得花,說要分三頓吃。
直到女大學生忍無可忍地說:“你自己樂意節(jié)省就節(jié)省吧,別拉著別人下水,可以嗎?”意思是讓父親以后別干涉自己的生活。
苦難教育如果在富裕的家庭里面反復上演,那就是沒苦硬吃,沒事找事
這種教育就是我們所說的苦難式教育。但是,人生真的有那么多苦難嗎?如果生活在城市里的學生每天的生活水準還不如農(nóng)村的考生。
在其他城市同學的眼里,這會是什么樣子呢?家長似乎沒有考慮過這些。家長的面子很重要,滿足他們的控制欲也很重要。但換個角度看。
學生的面子難道就不重要嗎?如果學生成長在一個明明可以過得更好的家庭,卻硬是吃了這些并無實際意義的苦,那么他們的自卑心理會愈發(fā)強烈。
就像這位女大學生,長大后要用瘋狂購物的行為來彌補童年的缺失。她不明白,為何家庭條件差不多,其他同學卻能散發(fā)自由自在的氣質(zhì)。
她笨拙地模仿別人的自信,可最終還是十分迷茫。因此,這樣的教育最終可能會引發(fā)一種無端的爆發(fā)。
而這一切都源于家長一開始非要讓孩子承受這種教育之苦。倒不如換一種方式,讓大家都開心。
實在不行,家長可以堅持自己的理念,但也應讓學生有權(quán)決定自己一部分的生活方式。也希望那些同學上了大學之后能夠重新生活。
擺脫過往人生的陰影,再次對自己進行一次科學的教育。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