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去首都機場接團,看見幾個日本老太太拖著超大的行李箱回來。打開箱子一看全是中藥材,茶葉罐,還有破瓷片。她們從北京飛回去的行李箱比來的時候重一倍,但全程沒去故宮長城。
她們第一天就直奔同仁堂。有個阿姨拿著紙條問當(dāng)歸有沒有硫磺熏過,還挑了三小時青花瓷碎片。店員說她們比本地人還認(rèn)真,連產(chǎn)地年份都問得清清楚楚。同仁堂的黃芪日本賣兩百,這兒才八十,難怪她們一次買五斤。
第二天她們沖進茶葉店掃貨。張一元的茉莉花茶真空包裝全被承包了,有個老太太買了三十斤。她說日本茶不夠香,還得放保鮮盒才敢上飛機。店員說這幾個月日本客人成倍漲,都是沖著便宜實惠來的。
最夸張的是潘家園。她們蹲在地攤前研究破瓷片能研究半天,一堆碎片打包帶走。老攤主說現(xiàn)在日本游客買明清瓷片比國內(nèi)買家多,而且專挑便宜的小件。有個姑娘買民國書簽說送人,看不出來是來旅游的。
晚上逛秀水街時,她們還買了高仿包。三個 Chanel 手袋總價才兩百四,比日本買真品省幾萬。有人直接說同事讓捎的,日常用夠了。她們反而笑話我們中國人排隊買奢侈品。
最后一天她們專門跑日本人學(xué)校,打聽超市位置和放學(xué)時間。有位阿姨說準(zhǔn)備送孫子來上學(xué),先把生活物資備好。她們行程單上全是藥店商店,根本沒提景點。
導(dǎo)游群里的人都這么說,現(xiàn)在日本團都這樣。同仁堂開始招會日語的導(dǎo)購,潘家園攤主自學(xué)簡單日語,連快遞公司都推出中藥冷鏈運輸。這些老人在北京瘋狂囤貨,仿佛這里是個24小時營業(yè)的巨型超市。
機場送別時聽見她們算賬,光藥材錢就省了大幾千。一個老太太說打算明年再來,語氣跟預(yù)約超市打折通知似的。我看著她們的行李箱突然明白,她們來北京不是看風(fēng)景,就是來填滿這些箱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