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經亞洲》8月29日的報道,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思提出要和中方防長通電話,但到現在中方還沒有給出明確回應。這個情況其實一點也不意外。中美關系目前處于敏感期,美國希望借著溝通來避免摩擦升級,可問題在于溝通不是單方面喊話就能達成的,中方也需要看到實質性的誠意。美國自己嘴上說要對話,轉頭又在各種場合炒作“中國威脅論”,中方當然不會輕易點頭。
而且這次日媒提到說,美國想把通話時間定在9月3日中國紀念抗戰(zhàn)勝利80周年閱兵之后,這點安排很微妙。閱兵是中國的重要政治和軍事場合,美國可能想等這個大場面過去后再打電話,既避免正面沖突,又能顯示出一種外交上的“冷靜”。但是從中方的角度來看,美國這種小算盤沒什么意義。閱兵是中國的內政事務,美國不管怎么安排時間,都改變不了雙方之間存在的根本分歧。
再加上赫格塞思在今年5月底的香格里拉對話會上,公開抹黑中國,說什么中國的威脅“迫在眉睫”,還叫嚷要美國和盟友做好“打贏戰(zhàn)爭”的準備。這種話聽來就是赤裸裸的挑釁。外交部當時就直接懟了回去,說他兜售冷戰(zhàn)思維,挑撥對抗,完全不顧地區(qū)國家要和平發(fā)展的呼聲。這種背景下,中方當然會懷疑美防長的動機:你前腳罵我,后腳又打電話要溝通,這算什么?
說白了,如今美國的問題是,它總覺得自己能靠一通電話或是一次會面就把中美關系撈回來??芍蟹胶芮宄绹⒉皇浅鲇谏埔?,而是為了避免自己陷入更糟糕的境地。美國現在軍費高企、盟友內部矛盾不斷,又要忙著對付俄烏戰(zhàn)場的麻煩,它其實很怕再和中國搞出點摩擦。但中國沒有義務去配合美國的戰(zhàn)略節(jié)奏。已讀不回,反而是一種很明確的信號:合作要靠行動,不是靠嘴。
另一邊,美國國內的政治舞臺也掀起了新風波。副總統萬斯的一句話,直接把特朗普的健康問題送上了風口浪尖。萬斯說,如果特朗普真的出了事,他已經準備好接班。照理說,這句話沒毛病,美國憲法就是這么規(guī)定的,副總統是第一順位繼承人。但問題是,萬斯說得太直接了,還偏偏在特朗普健康狀況被懷疑的時候說。結果就像火上澆油,美國輿論立刻炸開了鍋。
事實上,最近幾個月,特朗普的身體本就是熱議話題,最明顯的就是他手背上的淤青。從今年2月份被媒體拍到,到現在都沒消下去,反而越來越嚴重。4月、6月、7月都能看到同樣的位置,甚至在和韓國總統李在明見面時,還被媒體拍了個特寫。李在明當時伸手想握住特朗普的手,結果看到淤青,硬是把手縮了回去,畫面一度很尷尬。這件事在美國社交媒體上瘋傳,大家都在猜特朗普是不是身體出了大毛病。
除了手上的淤青,特朗普的腳踝也經常腫脹。今年7月白宮說這是因為慢性靜脈功能不全,是老年病,沒什么大問題。但美國民眾并不買賬。特別是當白宮在發(fā)布官方照片時,還特地把特朗普腳踝的部分截掉,這反而更讓人懷疑是不是有問題。
在這種背景下,萬斯突然跳出來說“我已經準備好接過總統位子”,就顯得格外刺耳。他還補了一句,說特朗普的身體很好,每天精力充沛,早晚都在工作??蓡栴}是,前面那句話已經足夠引人遐想了。美國媒體更是添油加醋,標題直接寫成“特朗普的健康比我們想象的更糟”。
如今美國一邊是對外部中國的焦慮,一邊是對內部領導人的擔憂。外部需要展示強硬,內部卻陷入不確定。這種矛盾本身,就反映了美國當下的尷尬局面。更諷刺的是,特朗普當年罵拜登健康不行,如今自己卻也面臨同樣的質疑。政治舞臺上的報應,來得有時候就是這么快。
總之,中美之間的互動和美國國內的政治風波,雖然是兩條線,但背后都說明了一個問題:美國缺乏穩(wěn)定感。對外,它需要中國的合作,卻又習慣性搞對抗;對內,它的最高領導人身體情況成謎,副總統的表態(tài)反而制造更多猜疑。中方的謹慎,就是要告訴美國,合作要真心,不能靠空話。
未來一段時間,中美是否能恢復高層溝通,還要看美國是不是愿意拿出實際行動。至于特朗普的健康,可能會成為他這一任期最大的懸念之一。無論是外交上的電話,還是國內的繼任問題,美國都在被動中尋找平衡,這種不確定性,正是當下美國最真實的寫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