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萬古江河》
在世界文明存在與變化的劇烈大潮之中,中國如何自處,如何看待自身的歷史與文化?中國從何處來,中國文化從何處來,又要向何處去? 這本《萬古江河》即心懷中國文化的著名史家許倬云先生交出的一份答卷,也是為今天中國人撰寫的歷史,為中國文化的成長發(fā)展作的一部傳記。隨著歷史的進展,中國文化的內容與中國文化占有的空間不斷發(fā)生變化:從考古發(fā)現所見的中國文化的發(fā)端,到“中原”的出現,中原變成了中國,“中原的中國”慢慢擴張變成“中國的中國”,然后超越中國之外,慢慢將四鄰吸收進來,通過文化上的交往以及勢力范圍的擴大,變成了“東亞的中國”,然后在亞洲范圍之內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是“亞洲的中國”,再經過百多年顛簸與蹣跚進入世界,成為“世界的中國”。
在對這個個超越王朝、政權的長時段文化圈的敘述中,中國文化和生長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才是真正的主角,所以許先生圍繞國家體制與時代特色,思想、宗教與文化變遷,農業(yè)、手工業(yè)與經濟網絡,民族、文化的融合與互動,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生活方式與生活資源,民間社會與信仰世界,文化、科學技術的進步轉變,對外關系及與他者文明的比較互動等一系列主題展開。在在講述著中國文化和中國人多彩鮮活的成長故事。
更可注意者,每一個階段,中國都要面對別的族群及其締造的文化,經過不斷的接觸與交流,或迎或拒,終于改變了“自己”,也改變了鄰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還與“別人”融合為一個新的“自己”。
02
《往里走,安頓自己》
“我生而殘疾,八歲以前不能走路,八歲以后我坐在竹凳上,但在很長時間內不能做任何事。我看一堆螞蟻從窩里出來,每只螞蟻從大葉子上采一塊扛在背上,排成一隊走單線回到窩里。如此情景我看了一個小時,像看一場很有趣的戲劇,也能由此發(fā)現螞蟻的智慧。這種方式叫“自我排遣”,自己尋找安頓的地方?!?/p>
“說實話,我這一生的日子不好過。天生殘缺,到老了已經病了幾十年,如果不往里走,我不可能活到今天……我們如果能夠打造好自己的內心,不再追求短暫的高興的“快”,不再追求短暫的虛榮的“樂”,我們的行為、情感就能通達天地和靈魂?!?/p>
90歲史學大家許倬云,用他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只有往里走,才能安頓自己。
如果你總感覺活著很累,那就翻開本書,從今天開始安頓自己的心。
◆ 總感覺自己活得很累,累就累在無法安頓自己的心。
◆ 如何過真正有力量的生活?找不到人生的意義該怎么辦?
我們該如何面對迷茫?如何重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 《萬古江河》作者、90歲史學大家許倬云寫給年輕人的人生哲學,告訴你如何才能“往里走,安頓自己”。
◆ 史學大家許倬云曾榮獲亞洲學會特別貢獻獎、第四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終身成就獎,其作品曾獲第三屆文津圖書獎,被清華校長送給每一位2019級新生。
◆ 特別收錄許知遠在《十三邀》對許倬云夫婦的專訪,講述許先生“往里走,安頓自己”的人生歷程。
03
《歷史大脈絡》
著名歷史學家許倬云以全球視野勾勒人類歷史與中國文化發(fā)展有關的大方向,在世界史的大框架內,以中國史為經線,將中外歷史采合為一體,小書一冊,盡顯歷史大脈絡。
為了今日,理解過去;立足中國,關心世界。
04
《經緯華夏》
“我要從世界看中國,再從中國看世界?!?/p>
圍繞著這一發(fā)端,著名歷史學家許倬云以九十高齡迎難而上,八易其稿,結撰出一部華夏文明從成長到成型的傳記。作者跳脫出中國文化內部演變的敘述,以“大歷史”的觀看視角與思維方式,對華夏內外的歷史互動進行了全新的歸納排列,再現了中國大地上人群、族群、文化互動融合的軌跡。
在超越五千年的長程敘述中,作者借由對中國地方性文化如何交纏為一,以及中國如何應對來自世界之沖擊的細致分析,最終揭示了華夏文明能夠延續(xù)至今,并將綿延永在的核心與奧秘,以赤子之心瞻見了一個有根底、有方向的中國。
◎編輯推薦
★歷史學家許倬云超越昨日之我的托付之作
-九十三歲高齡迎難而上,一部超越昨日之我的總結性作品
-七十余年的研究生涯,用二十萬字圓滿收官
-八易其稿,融匯學術界前沿成果,呈現畢生所思所得
-從生命中流淌出來的平實語言,回歸學問的本真境界
★傳承《國史大綱》《鄉(xiāng) 土中國》的文明通論
-一部真正面向新讀者、寫給新世代的文明通論
-大時代、大歷史,在宏觀格局中讀懂中國文化的精微之處
-超越王朝更迭,以歷史趨勢敘述華夏文明的成長和成型
-將個人命運融入家國歷史,以自身經歷敘述對華夏大地的深情
★ 探尋華夏文明延綿永在的根本動力
-一部超越教科書的華夏新史,細述文化群體的多種起源與豐富樣貌
-解釋華夏文明歷經劫難,仍能延續(xù)至今、延綿永在的奧秘
-透過歷史迷霧,講述中華文化的真諦,真正理解中國與世界的關系
-充滿溫情與期盼的對話,審視現代人的結構性焦慮、困境,在文化中獲取應對的方式
◎學者推薦
如果說《萬古江河》猶如一幅構圖細密、筆觸重厚的西洋油畫,那么本書更像濃淡相宜、舒卷自如的中國山水?,F代人類屬于同一物種。中西文化完全可以在各方自我檢審、相濟互惠的交流中臻于大同。
——姚大力,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許先生一直是一位前瞻者,他從前現代走來,身處現代文明的漩渦,窺見了許多后現代的問題。這位世紀老人的警世恒言,處處散發(fā)著思想的輝光和對人類文明的終極關懷。
——許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許倬云先生深受《鄉(xiāng)土中國》啟蒙,與費孝通先生心思同調,眼界則更趨宏闊。《經緯華夏》作證,在時代精神的需要下,二人薪火相傳,無需師承而特達自興。從《鄉(xiāng)土中國》到《經緯華夏》,兩代學人,兩盞學燈。
——張冠生,學者、費孝通先生晚年助手
05
《臺灣四百年》
◆◇許倬云重磅力作,一本書講透臺灣!
許倬云擁有大陸、臺灣、海外多種生活經歷,并親身參與過臺灣地區(qū)的重要改革,是臺灣改革開放的幕后推手,既從大陸人的身份觀察臺灣,也從本省人的身份理解臺灣。本書是了解臺灣來龍去脈的絕佳讀本!
◆◇臺海問題熱點不斷,兩岸人民熱切關注
這是一本寫給海峽兩岸中華同胞的臺灣簡史,講述臺灣同胞自己的故事。理解過去的臺灣,才能看清現在的臺灣。臺海問題不斷升溫,臺海關系備受關注。從本書入手,或許可以更客觀地看待臺海問題,并能取得良好的解決方案。
◆◇一部臺灣人的精神與困境之書!
本書不同于許倬云其他硬核歷史作品,而是一部熱忱之作。許倬云:本書不是一部資料書,而是一部關于臺灣人今天的精神與困境的書。如果讀者讀完這書,對臺灣發(fā)展到今天的歷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能夠做到這一點,我就滿足了。
◆◇收錄珍貴歷史照片
本書收錄數十幅珍貴歷史照片,生動還原臺灣進入世界歷史的四百年間重要歷史節(jié)點。
內容簡介
史學大家許倬云
寫給兩岸同胞的臺灣簡史
看清過去的臺灣
理解現在的臺灣
許倬云以恢宏的史家視野與飽含情感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四百年來臺灣歷史的起落興衰:從16世紀的大航海時代開始,臺灣經歷了荷蘭殖民、鄭氏集團、清政府、日本殖民和國民黨政權的統(tǒng)治,始終未曾擺脫本土、大陸和世界三層因素的糾纏。本書簡明扼要地梳理了臺灣的歷史變遷,總結了20世紀70 年代以來臺灣政治經濟發(fā)展的得失,表達了一代學人對海峽兩岸未來的憂思與期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