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幸福娃
張愛玲曾說過:“家庭是一個人的宿命,如果你認識過去的我,你就會原諒現(xiàn)在的我。”
家庭之于人,猶如土壤之于樹苗,初時的滋養(yǎng),決定了日后生長的方向。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帶著家的印記,無論走多遠,那印記始終跟隨著,成為我們的一部分。
家庭給人的,不獨是相貌性情,更有那看待世間的眼光。
從小耳濡目染的言語行為,父母親長的處事方式,家中往來的賓客朋友,無一不在我們心上留下痕跡。
這些痕跡初時不顯,日久便成了我們自己的模樣。
有人終身掙脫家的影響,有人卻越發(fā)活成了父母的影子,這其中因果,非外人所能道也。
人說“三歲看老”,不是看三歲的孩童年少聰慧與否,是看那孩子所處的環(huán)境,所承受的教養(yǎng)。
家中的氣氛,兄長的言傳身教,早在不知不覺間為我們定下了基調(diào)。
后來無論如何變更,那最初的底色總是難以完全掩蓋。這倒不是說人定要受制于過去,只是過去的種種,確乎成了今日之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若是明白這一點,對人對己,便多了一份體諒。知道每個人背后都有一段不為人知的家庭故事,那些故事塑造了他們的歡喜與恐懼。
我們看見的只是他人此刻的表現(xiàn),卻不知那表現(xiàn)背后有多少家庭的印記在作祟。
對自己的體諒,或許更為重要。人往往苛責自己:為何我不能更勇敢一些?為何我總在這個問題上栽跟頭?為何我難以擺脫某種情緒的困擾?
若肯回頭看看來路,或許就能明白,這些不全是當下的過錯,而有其深遠根源。
認識過去的自己,不是要為今日的不足尋找開脫的理由,而是為了理解自己,接納自己,從而更好地走向前去。
家的影響固然深遠,但人并非完全被動的承受者。
隨著年歲增長,見識開闊,我們也開始有能力審視自己身上的家庭印記,辨別哪些是值得保留的,哪些是需要調(diào)整的。這個過程,便是成長。
成長意味著既認識到家庭對我們的塑造,又不被這種塑造所束縛。
我們能夠尊重過去,卻不活在過去;能夠理解父母的影響,卻不必重復(fù)他們的道路。
這種超越,不是對家庭的背叛,而是對生命更好的負責。
明白自己的來處,才能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去向。家庭給了我們最初的底色,但畫卷如何展開,還需要我們自己一筆一筆地添加。
過去的經(jīng)歷可以解釋現(xiàn)在,但不應(yīng)該限制未來。我們有能力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做出新的選擇,繪制屬于自己的風景。
說到底,對過去的認識,不僅是為了原諒現(xiàn)在的自己,更是為了解放未來的自己。
當我們理解了那些隱藏在行為背后的家庭因素,我們就能夠有意識地去調(diào)整、去改變,而不是被無形地牽引。
家的絲線,織就了今日的我。明白這編織的過程,我們既能對己溫柔,也能對人寬容。
每個人都在與自己的過去對話,每個人的現(xiàn)在都背負著一段歷史。
看清這一點,人世間的許多事,便多了幾分可理解之處。
生命是一條長河,家庭是源頭。源頭的水質(zhì)影響了河流初段的清澈與否,但河流奔流入海的旅程中,還會匯入無數(shù)支流,經(jīng)歷無數(shù)轉(zhuǎn)折。
最終成為怎樣的江河,不全由源頭決定,卻始終帶著源頭的記憶。
如果我們都能記住這一點,或許世間會多幾分體諒,少幾分苛責;多幾分包容,少幾分爭執(zhí)。對自己如此,對他人亦然。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