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大唐,很多人想到的就是“盛世”二字。
它恢宏大氣,流光溢彩,一派萬國來朝的繁華氣象。
但唐朝歷史上卻有著這樣悲壯的一幕:安史之亂后的大唐西域,有這樣一直軍隊。
他們被外敵吐蕃切斷了與長安的聯(lián)系,孤懸萬里之外,無一兵一卒馳援。
但他們仍堅持與來犯的外敵鏖戰(zhàn)近半個世紀,直至全軍戰(zhàn)死沙場,無一投降。
這支軍隊,就是大唐武威郡王郭昕統(tǒng)帥的安西軍。
有詩頌曰:
“滿城盡白發(fā),死不丟陌刀。
獨抗五十載,怎敢忘大唐?”
這位鐵血郡王以生命告訴后人,何謂大唐榮耀,何謂鐵血戰(zhàn)神。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聆聽這位鐵血戰(zhàn)神的傳奇一生吧。
01
出身名門,臨危授命
郭昕,中唐著名將領,出身華陰郭氏。
華陰地處關中平原東部,著名詩人劉禹錫曾作詩贊嘆華陰是“百二山河雄上國”,意思是說華陰是關中的雄邦重鎮(zhèn)。
另一位詩人王建則稱華陰為“通化門前第一州”,就是說除了京兆府長安城,華陰就是天下第一州。
有個詞叫人杰地靈,而有靈氣的華陰也孕育出郭家數(shù)代人杰。
華陰郭氏屬于關隴集團,關隴集團指的是北魏時期主要籍貫位于陜西關中和甘肅隴山周圍的顯赫家族,先后出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帝。
郭昕的祖父叫郭敬之,據(jù)史書記載,郭敬之“身長八尺二寸,聲如洪鐘,二目有神,落腮胡須,風度閑雅,望之有神仙之態(tài)”,一副天生武將的風范。
郭昕的叔父更為有名,是唐朝赫赫有名的中興之將郭子儀。
郭子儀繼承了父系的基因,也是個威武高大的美男子。
他通過參加武舉考試脫穎而出,當上了禁軍左衛(wèi)大將軍長史。
之后他穩(wěn)步升遷,擔任朔方節(jié)度使,負責北方突厥與回紇的撫慰和對戰(zhàn)工作。
史書對郭昕的早年生平?jīng)]有太多記載,但我們能知道的是,出身武將世家的他,也并非紈绔子弟,而是繼承祖業(yè),投身軍旅。
憑借家族的榮光,郭昕原本可以平步青云,一生顯貴,然而一場浩劫改變了他的命運,亦改變了唐朝的命運,那就是安史之亂。
當時的大唐盡管繁榮昌盛,但周邊強敵環(huán)伺,東有契丹,西有吐蕃,南有南詔,北和西北有突厥和回紇。
為了鞏固邊疆,唐朝設立了十大節(jié)度使,分別統(tǒng)轄安西、北庭、河西、隴右、朔方、河東、范陽、平盧、劍南及嶺南十個地方。
節(jié)度使的權力很大,集兵權、政權、財權于一身。
節(jié)度使獨攬大權雖然有利于對付外敵,但也逐漸成為大唐尾大不掉的隱患。
公元755年,范陽、平盧、河東三鎮(zhèn)節(jié)度使安祿山和史思明聯(lián)合契丹族舉兵15萬,發(fā)起叛亂,史稱安史之亂。
因為大唐常年對外作戰(zhàn),精兵都在各地節(jié)度使手里,內地空虛,一時之間叛軍煙塵千里,鼓聲震地。
安祿山很快攻入長安,唐玄宗入蜀避難。
太子在靈武即位,就是唐肅宗。
唐肅宗以郭子儀、李光弼為統(tǒng)帥,將各地都護府的精銳軍隊全部調往內地戰(zhàn)場。
這就造成了邊境的空虛,于是西部的吐蕃伺機而動,開始侵占隴西各州。
直到公元763年,安史叛亂被平息,朝廷才有精力應對邊疆之事。
此時河西走廊各軍鎮(zhèn)大多已被吐蕃攻陷。
公元766年,郭子儀奏請朝廷遣使巡撫河西、安西等地。
而臨危受命的,正是他的侄子郭昕。
自此,這位年輕將領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并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02
孤懸萬里,音書兩絕
郭昕抵達安西后不久,吐蕃就組織大軍相繼攻陷瓜州等地。
此時大唐已被安史之亂折騰得元氣大傷,自顧不暇,根本沒辦法派兵支援。
更糟糕的是,隨著吐蕃陸續(xù)攻陷河西、安西其它要塞重地,西域與唐朝的聯(lián)系通道逐漸被切斷,這就造成了后面十幾年,郭昕與朝廷基本失聯(lián)。
盡管敵眾我寡,沒有支援,甚至都聯(lián)系不上朝廷,但在這種不利的境況下,郭昕卻沒有喪失斗志。
他想辦法匯聚起周圍被打散的部隊,并與堅守北庭的唐軍互相依托,繼續(xù)抵抗吐蕃。
他憑借西域諸國對唐朝的忠心,巧妙利用吐蕃與回紇等族的矛盾,縱橫捭闔,擊敗了吐蕃軍隊一次又一次的進攻。
因為音書隔絕,朝廷對于這一切并不知曉。
直到公元772年唐代宗當政,有因戰(zhàn)亂流落到吐蕃的漢人士兵逃回長安,人們才知道安西、北庭的守軍還在頑強堅守。
唐代宗熱淚盈眶,下了一道詔書,感慨如果不是這兩支軍隊堅守,隍隴以西地區(qū)就不再是華夏的地盤了。
郭昕得到朝廷仍存在的消息后,多次遣使去往長安,但因為吐蕃封鎖,屢屢失敗。
直到公元781年,他委派的使臣萬里迢迢繞道蒙古高原,經(jīng)回紇地區(qū),才去到長安。
此時唐代宗已經(jīng)去世,唐德宗剛剛繼位,人們這才知道失去音訊九年的西域將士仍堅守在西域大漠。
驚喜萬分的唐德宗對安西將士又進行了一番嘉獎,加授郭昕為安西大都護,賜爵武威郡王,他手下的將士們也按等級破格提拔七級。
但朝廷能給的也只有這些榮譽,此時的大唐王朝已日薄西山,自保都難,更別說為安西軍提供糧草、軍費和援軍了。
公元790年,北庭都護府不幸陷落。
之后位于安西的于闐城不幸失守,安西與回紇的連接通道被切斷,安西軍與朝廷的聯(lián)系也再度斷絕。
然而,在沒有后備兵力支援、沒有后勤保障,且友軍將領也紛紛叛變投敵的情形下,郭昕率領著安西軍依然堅守了近二十年。
由于孤立無援,這支軍隊只能自力更生,沒有糧就自己種,沒有錢就自己鑄。
1992年,考古專家在新疆庫車,唐朝叫龜茲,安西都護府駐地,挖掘出多枚大歷元寶、建中元寶,正是安西軍當年所鑄的錢幣。
考古專家發(fā)現(xiàn),和官方鑄幣相比,這些錢幣重量輕、尺寸小,而且鑄工簡陋粗糙。
但這批銅錢不僅保障了軍隊的正常運轉,向西域各國昭示了大唐對西域的主權,也成為這段悲壯歷史的有力見證。
03
白發(fā)鐵軍,以身殉國
從公元790年開始,安西軍就徹底與中原失去了聯(lián)系,留在史書上的只有寥寥幾筆。
后世只知道公元803年,吐蕃再次發(fā)動大規(guī)模進攻,西域軍事城鎮(zhèn)西州被攻陷。
這使得安西都護府駐地龜茲淪落為一座孤城,徹底暴露在敵人面前,處境非常危險。
就在這一年,吐蕃開始圍攻龜茲。
此時郭昕已是七十多歲的老將,手下數(shù)千兵馬也都是白發(fā)蒼蒼的老兵,而他們要面對的是正值壯年,糧草充足的十幾萬大軍。
但即便如此,郭昕仍與回紇合謀,大敗吐蕃軍隊。
雖然我們看不到關于這場戰(zhàn)爭的具體記載,但可以想象,整個戰(zhàn)斗過程是多么血腥殘酷。
之后,郭昕又苦苦支撐了五年,可是始終沒能等來援軍。
公元808年,此時中原的年號是元和三年,但因為音信隔絕,龜茲依舊記作貞元二十四年,這座城池迎來了最后的時刻。
所有的安西老兵佇立在殘破的城墻之上,老舊斑駁的大唐戰(zhàn)旗隨著凜冽寒風獵獵作響。
這是安西軍團殘存的所有將士,他們都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傷痕累累的老兵。
他們臉上、身上滿是血漬,白發(fā)飄揚,銀須拂動。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在一片蒼涼之中,郭昕將軍舉起殘破的大唐軍旗,率軍發(fā)起生命中最后一次沖鋒。
殘缺的刀鋒卷起連綿的血霧,灑在了這片他守衛(wèi)了一輩子的土地上。
大漠黃沙,殘陽如血,這群老兵用血肉之軀告訴敵人,什么是安西鐵軍,什么是大唐的軍魂。
當夕陽落下時,戰(zhàn)場上的廝殺聲慢慢平息。
安西老兵全部戰(zhàn)死,無一投降。
自此安西軍徹底退出歷史的舞臺,而大唐則徹底地失去了西域。
白發(fā)蒼蒼的郭昕安詳?shù)亻]上雙眼,自己失敗了,但已經(jīng)拼盡全力了,自己無愧華陰郭氏的英名,也無愧大唐軍人的榮耀。
或許在死前一刻,郭昕會想到半個世紀前那個滿懷激情出關的自己。
當時自己會不會想過,這輩子再沒機會返回故土了呢?
但正如一首詩所說:
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
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馬革裹尸為人生快事,何必一定要活著回去呢?
郭昕戰(zhàn)死后,西域的廣大領土就此落入異族之手。
千年后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西域又回到了中國版圖內。
乾隆將收復的這片疆域命名為新疆,意為新開拓的疆域。
他大概忘了千年之前這里本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叫安西和北庭,忘了這里流傳著“鐵血郡王”郭昕的故事。
“萬里一孤城,盡是白發(fā)兵!”
滿頭銀發(fā)的郭昕舉起手中的陌刀,旁邊一眾白發(fā)老兵愴然肅立,而在他們身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這就是大唐鐵血戰(zhàn)神留給后人的背影,昭示著華夏民族的血性和不屈的精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