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點,天還沒亮透,窗外黑沉沉的,連路燈都透著股沒睡醒的暗。
小區(qū)里靜得能聽見風(fēng)吹過樹葉的沙沙聲,街上更是空無一人,只有清潔工掃地的聲音偶爾飄過來。
這時候我家對門的李姐已經(jīng)在廚房里忙活開了。
你沒看錯,就是那個去年辭了外企主管工作的李姐。
她現(xiàn)在每天雷打不動五點起床,先拿電子秤稱好大米和小米,精確到克,說這樣煮出來的粥營養(yǎng)最均衡;然后切水果,蘋果要去芯切成小塊,藍莓要一顆一顆挑掉壞的,擺進餐盒里還要講究顏色搭配;最后再打豆?jié){,黃豆提前泡好,連糖都只放固定的量。
整個流程下來,跟開了家兒童專屬米其林餐廳似的,我每次早起倒垃圾看見,都忍不住想:這也太精細了吧?
她兒子小宇今年高二,每天早上六點半準被叫醒,吃完這頓“定制早餐”,就被李姐開車送去補習(xí)班。
中午李姐會把飯送到補習(xí)班門口,晚上再接著陪上另一個興趣班,全程跟在后面,跟個保鏢似的,生怕孩子走一點彎路。
你說這聽起來是不是特偉大?
為了孩子放棄事業(yè),把所有精力都投進去。結(jié)果呢?
上個月小宇高考前,突然把書全撕了,碎片撒了一地,沖著李姐喊:
“你把我當傀儡養(yǎng)了18年!我受夠了!”
諷刺嗎?
其實一點都不,這幾乎是現(xiàn)在很多家庭的常態(tài)。多少父母把自己的人生按下暫停鍵,一頭扎進“陪讀”“陪練”的深淵里,天天幻想著自己的付出能換回孩子的輝煌未來。
可最后呢?
孩子被逼到崩潰,父母也落得心碎,全家都雞飛狗跳,好好的日子過成了一地雞毛。
就像之前看到心理學(xué)家說的:父母越無微不至,孩子越無力。
這話真沒說錯,你把所有事都替孩子安排好,他連自己做選擇的機會都沒有,時間長了,可不就成了沒力氣的人嗎?
問題來了,為什么很多父母拼了命對孩子好,最后反倒養(yǎng)出了怨恨和痛苦?
一、過度控制,溫柔的傷害
你發(fā)現(xiàn)沒?
身邊好多家長都這樣,口頭上天天說“孩子的未來要靠自己”,但身體卻很誠實,控制欲直接拉滿。
孩子穿什么衣服要幫著挑,說“這個顏色顯白,那個款式不好看”;孩子交什么朋友要幫著篩,見了人家孩子先問成績,成績不好就不讓一起玩;興趣班更不用說了,鋼琴、書法、奧數(shù),一股腦全安排上,根本不管孩子喜不喜歡;就連每天的休息時間,都要用秒表計時,說“玩半小時就得去寫作業(yè)”。
說白了,這些孩子的人生,就像是被托管在父母的Excel表格里,每一格都得按設(shè)定好的來,半點差池都不行。
之前看《小舍得》,里面的田雨嵐簡直就是現(xiàn)實里很多家長的投影。
她不光盯著兒子子悠的學(xué)習(xí),連孩子喜歡的足球雜志都要撕了,理由是“看這個分心,影響學(xué)習(xí)”。子悠偷偷藏個足球,都得跟做賊似的。
結(jié)果呢?
子悠在考場上直接掀了桌子,精神徹底崩盤,還說出“我覺得我媽媽愛的不是我,是考滿分的我”這種話。
你看,家長嘴里那句“我是為你好”,聽著溫柔,其實跟毒咒沒兩樣,天天在孩子耳邊念,念到最后,就把孩子徹底壓垮了。
心理學(xué)家溫尼科特之前提出過一個“足夠好的母親”的概念,意思是做媽媽做到60分就夠了,剩下的40分,得留給孩子自己去探索、去試錯。
可咱們很多父母偏不,非要追求100分,什么都要做到極致,最后把孩子捂得跟溫室里的花朵似的,一點風(fēng)吹雨打都經(jīng)不住,稍微遇到點挫折就垮了。
你想象一下,如果一個人從小到大都沒有自己做選擇的權(quán)利,吃什么、穿什么、學(xué)什么、玩什么都被人安排好,那他長大以后要么就乖得像個木頭娃,別人說什么就做什么,沒有一點自己的想法;要么就徹底叛逆,你越不讓他做什么,他偏要做什么,甚至做出極端的事。
之前看紀錄片《鏡子》,里面有個孩子說的話特別扎心:“你們把我關(guān)在保險箱里,卻抱怨我為什么不會發(fā)光?!?/p>
這話聽著讓人難受,但就是事實啊。
你把孩子保護得嚴嚴實實,不讓他經(jīng)歷任何困難,卻又指望他能出人頭地,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二、情感綁架,最毒的教育遺產(chǎn)
除了過度控制,還有比這更狠的東西,那就是情感綁架。
“我為了你辭掉工作,天天在家照顧你,你卻考成這樣?你對得起我嗎?”
“我平時省吃儉用,連件新衣服都舍不得買,卻花那么多錢給你報補習(xí)班,你就不能再努力點?”
“我昨天熬夜陪你寫作業(yè),熬到凌晨兩點,你今天還不好好寫,你良心過得去嗎?”
聽到這些話,你是不是覺得特別熟悉?這哪是在表達愛啊,分明就是在討債。父母一邊哭訴自己的犧牲,一邊又暗戳戳地把孩子推向愧疚的深淵里。
孩子聽多了這些話,慢慢就習(xí)慣了用“內(nèi)疚”來換取父母的認可。
他們不敢開心,因為怕父母說“我都這么苦了,你還笑得出來,真不懂事”;他們不敢失敗,因為怕父母說“我為你付出了這么多,你卻讓我失望,太辜負人了”。
到最后,這些孩子只剩下兩條路可走:要么一直壓抑自己,變成永遠都在取悅別人的“好孩子”,一輩子都活在別人的期待里;要么就干脆自毀,用最慘烈的方式來擺脫這種“債務(wù)關(guān)系”,比如逃課、輟學(xué),甚至做出更極端的事。
德國心理治療師海靈格說過:“一旦父母強調(diào)付出,愛就變成了討債。”
這話雖然殘酷,但你仔細想想,身邊多少孩子就是活在這種“債務(wù)教育”里?笑的時候都得小心翼翼,生怕自己笑得太開心,會讓父母覺得不舒服。
之前看一檔綜藝,有個小男孩只是寫錯了一個字,他媽媽就在旁邊哭天搶地,說“我天天陪你寫字,你怎么還能寫錯?
我這日子過得太沒意義了”。那個小男孩嚇得縮成一團,低著頭小聲說“我是壞孩子,我不該寫錯”。
當時看到那個場景,我比看恐怖片還覺得窒息。
這種教育最悲劇的地方在于,父母覺得自己特別偉大,為了孩子犧牲了一切;孩子卻覺得自己特別無用,連讓父母滿意都做不到。
兩邊都活得痛苦,最后還沒法和解,好好的親子關(guān)系就這么毀了。
三、退出,教育的高級智慧
講到這兒,你可能會覺得特別壓抑,覺得教育孩子怎么這么難。
但其實出路一直都在,就四個字:適度退出。
心理學(xué)家榮格說過,父母應(yīng)該是土壤,而不是雕刻家。
換句話說,你可以給孩子提供養(yǎng)分,在他遇到危險的時候保護他,不讓他被風(fēng)吹雨打,但你不能決定這棵樹最后長成松柏還是野花。
每種植物都有自己的生長規(guī)律,孩子也一樣,你不能把他硬掰成你想要的樣子。
我身邊就有一些特別智慧的父母。
他們允許孩子摔跤,孩子在公園里跑著玩,不小心摔在地上,他們不會第一時間沖上去把孩子拎起來,而是站在旁邊笑著說:“疼吧?下次跑慢點,記住這個感覺就行?!?/p>
孩子自己慢慢爬起來,下次果然會注意。
他們也允許自己“偷懶”,不會追求每天的飯菜都營養(yǎng)均衡,偶爾帶著孩子下館子吃頓漢堡薯條,孩子開心,他們也輕松。遇到孩子寫作業(yè)磨蹭,他們不會一直盯著催,而是告訴孩子“作業(yè)是你自己的事,你得自己安排時間,要是沒寫完,明天老師批評你,你得自己承擔(dān)后果”。
剛開始孩子可能會挨批評,但慢慢就學(xué)會了自己規(guī)劃時間。
好處在于,這些父母不會把孩子塞進千篇一律的模子里,而是愿意讓孩子在混亂里慢慢摸索,長出自己的樣子。
比如孩子喜歡畫畫,就算畫得不好,他們也會鼓勵孩子繼續(xù)畫;孩子想嘗試做手工,就算最后做得亂七八糟,他們也會說“你比上次做得好,進步了”。
很多人其實不明白,“不負責(zé)”的留白,才是教育里最寶貴的部分。
你不在孩子身邊的時候,他才會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你退一步的時候,他才有機會往前邁一步。
如果一直把孩子護在身后,他永遠都學(xué)不會獨立。
教育學(xué)家斯坦納說過:“教育的本質(zhì),是讓一個人發(fā)現(xiàn)我是誰?!?/p>
這句話真該貼在每個家長的床頭,天天看看。因為你要做的,是守護孩子,而不是操控他;是陪伴孩子,而不是設(shè)計他的人生。
孩子的人生不是工程項目,不需要按圖紙一步步來;父母也不是程序員,沒必要給孩子寫好“人生代碼”。
誰要是硬要這么做,那結(jié)果十有八九就是“系統(tǒng)崩潰”,孩子出問題,家長也崩潰。
有時候我會琢磨,父母那么拼命地控制孩子,究竟是真的愛孩子,還是害怕自己失去控制感?
很多時候,那些所謂的“付出”,未必真的是為了孩子,可能只是為了滿足自己“沒白養(yǎng)孩子”的幻覺,或者是為了跟別人攀比,說“你看我孩子多優(yōu)秀,都是我教得好”。
其實教育的真相特別簡單,不是把孩子推到所謂的“成功軌道”上,讓他按你設(shè)定的路線走,而是給孩子留一條縫隙,讓他能自由呼吸,能按自己的想法活。
你退一步,孩子才能看見更廣闊的天空;你放手,孩子才能真正長大,成為他自己想成為的人。
所以,別再拿“我是為你好”當擋箭牌了。最好的愛,從來不是犧牲自己去控制孩子,而是尊重孩子的選擇,陪著他一起成長。
畢竟,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不是你的續(xù)集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