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萬物》可以說是暑期檔中,相當火爆的電視劇了。
遲蓬憑借這一作品翻紅,楊冪更是因為這部劇讓大家對她改觀。
可該說不說,同樣是農村年代劇,將《紅高粱》和《生萬物》放在一起,高下立見……
本文陳述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生萬物》高開低走
《生萬物》剛開播時,很多人都覺得它會成為年度黑馬。
播出前,楊冪在雪地里身穿紅衣落淚的片段就已經刷屏網絡。
再加上“劇組租兩百畝地種莊稼”的熱搜,確實拉滿了觀眾的期待值。
可誰能想到,等大結局一播,口碑直接翻了車,豆瓣評分從7.5驟然掉到7.2。
評論區(qū)里滿是說它高開低走、可惜了好制作的聲音。
明明制作這么用心,怎么最后就成了這樣?
看得出楊冪這次是真想轉型,她一改往日偶像劇中的精致形象,穿著粗布衣服、素面朝天,扮演地主家的女兒繡繡。
尤其是那場雪中哭戲,紅衣白雪,眼淚像冰碴似的往下掉,眼神倔強又脆弱,很多人都感嘆:她這次是真的會演戲了。
不光演員肯拼,劇組也舍得下本錢。
現(xiàn)在不少劇組拍劇都靠綠幕摳圖,拿假景假樹糊弄觀眾,但《生萬物》偏不這樣。
劇組特意跑到山東臨沂、日照,還去了吉林白山,就為了拍出最真實的農村模樣。
他們甚至真租了兩百畝地,從播種到收割的全過程都拍了下來。
鏡頭里翻土的動作、金黃的麥浪、農忙時滴下的汗水,全是實打實的真場景。
不少觀眾都被這份誠意打動,紛紛表示“就沖這個也得給五星”。
但這些好感并沒撐到大結局,而在劇中,爭議最大的是銀子這個角色。
身為佃戶的女兒,她嫁進地主家不但沒受氣,反而動不動甩臉色、翻白眼,還敢拿糧食接濟娘家。
彈幕里很多人夸她“颯”,可稍微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那個年代的佃戶根本不敢這樣對待地主。
原著中的銀子本是個悲劇角色,被家人半賣半嫁換地瓜干,在婆家受盡委屈,娘家還嫌她撈得不夠。
劇里卻把她改成了“逆襲爽文女主”,也難怪被批篡改歷史、誤導年輕人。
主角線的崩塌也很明顯,繡繡自己餓得面黃肌瘦,卻整天不是給張家送糧,就是幫李家勸和,簡直像個“菩薩”下鄉(xiāng)。
封大腳也一樣,自己都吃不飽,還拼命救濟別人。
觀眾忍不住吐槽:這哪是底層農民掙扎求生,分明是慈善現(xiàn)場直播。
更可惜的是,這部劇的核心主題“土地”完全成了背景板。
《生萬物》這名字,本來出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想講的是人和土地之間的深厚聯(lián)系。
開頭幾集還在拍農民耕種的辛苦、靠土地吃飯的日子,可越往后越偏,鏡頭里全是繡繡和封大腳之間膩膩歪歪的感情戲。
大結局里,繡繡那段走馬燈式的回憶,雖然煽情,卻內容空洞,完全是爛尾劇的標準套路。
就連原著作者趙德發(fā)都委婉地表示,劇版呈現(xiàn)的內容,和他原本寫的土地與家族相關的主題不太一樣。
為何《紅高粱》能打?
我們常說的“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這句話放在《生萬物》和《紅高粱》之間,再貼切不過。
時隔十一年,《紅高粱》依然被許多觀眾視為年代劇的標桿,它之所以有這樣的分量,并不是沒有道理的。
先從劇情邏輯看,《紅高粱》的故事根基扎實,九兒和余占鰲的感情不是飄在半空,而是深扎進那個動蕩的年代。
那時候土匪橫行、日軍入侵,百姓流離失所、受盡欺壓。
他們之間的情感,起初只是男女之愛,但隨著家國危局逼近,逐漸融進了大時代的洪流。
不再局限于小情小愛,更多了一份共同擔當?shù)暮裰亍?/p>
反觀《生萬物》,主角們仿佛活在一個透明的罩子里,始終與真實歷史隔了一層。
即便偶爾出現(xiàn)災荒或戰(zhàn)爭的臺詞,也像是臨時貼上去的標簽,從未真正融入主線。
感情戲也顯得輕飄,明明背景艱苦,卻總缺了那種從土地里生長出來的沉實感,讓人隔靴搔癢。
再說人物塑造,《紅高粱》的角色之所以真實,恰恰是因為他們并不完美。
九兒機智果決,卻也有脾氣、有狠勁。
余占鰲粗莽沖動,經常因為意氣用事而吃虧,但在大義面前,他卻從不含糊,重情也重義。
這種帶著煙火氣的細膩描寫,讓他們像從歷史中走出來的人,而不只是編劇手中的紙片。
而《生萬物》中的一些角色,卻更像是刻意打磨出來的完美模板。
比如那位佃戶的女兒,身份本是底層,行為卻突兀得像現(xiàn)代穿越,一味強調逆襲套路。
地主家的小姐也越來越圣人化,一味委屈忍讓,偏離了歷史現(xiàn)實。
這些角色的行為邏輯與時代背景脫節(jié),更像為了制造沖突而設計,反而顯得單薄虛假。
最關鍵的還是主題的把握。
《紅高粱》里的高粱酒不止是一件道具,它是老百姓活命的依托,是九兒和余占鰲情感的見證,更隱喻著中國人不肯低頭的血性。
結局那場大火,燒的是酒,也是一個時代中國人不屈的魂。
全劇始終緊扣這一核心,劇情和人物都未曾偏離。
而《生萬物》開局以“土地”為引,本想講人與地的依存、農耕的艱辛。
可越到后來,土地漸漸退成模糊背景,主線被零碎情節(jié)打散,最終主題沒能說透,實在有些可惜。
年代劇不只是舊衣
說到底,我們想看到的年代劇,光靠“真種地”是遠遠不夠的。
好的年代劇,既要有“面子”,更不能缺了“里子”。
像《生萬物》這樣真正租下兩百畝地、實拍播種收割,誠意確實難得。
但若只有場景的真實,卻缺少歷史的厚度和主題的貫穿,再好的外殼也撐不起一整部戲的靈魂。
它得真正扎進那個時代,不是隨便找個老村子做背景、讓現(xiàn)代人穿上粗布衣服談個戀愛就叫年代劇。
真正的年代感,得讓角色活出當時的艱難。
就像《紅高粱》中的九兒,深陷家族紛爭;余占鰲周旋于土匪和日軍之間。
每個人都身不由己,被推著走在命運的浪尖上。
有無奈、有抗爭,這樣的故事才真實,才讓人共鳴。
更重要的是,它得對得起真實的人性。
在那個吃飽飯都艱難的年代,普通百姓不太可能終日為別人的麻煩奔波,更不會動不動就愛心泛濫。
在等級森嚴的舊社會,佃戶的女兒也根本不可能把地主隨意拿捏。
為了戲劇效果就美化歷史,把苦調改成甜味、將苦難輕描淡寫,那不是溫暖,是失真。
觀眾覺得假,正是因為劇情背離了人最根本的生存邏輯。
十一年過去了,很多人仍記得《紅高粱》里九兒走向火海時那片血紅的高粱地,記得故事中粗糲而堅韌的生命力。
而《生萬物》播完之后,除了“劇組種了兩百畝地”的熱搜和結局時爛尾的爭議,還有什么真正留在觀眾心里?
觀眾并不是苛刻,只是仍然期待看到更多尊重歷史、扎根時代的作品。
而不是披著一層年代外衣,內里卻仍是懸浮理想的現(xiàn)代童話。
畢竟,真正的年代劇,從來不只是把風景和衣服變舊那么簡單。
結語
我們對年代劇的苛刻,本質是對“尊重時代”的期待,不是讓演員穿粗布演童話,而是讓故事承載起一個時代的重量與溫度。唯有守住對歷史的敬畏、對人性的坦誠,才能拍出真正留得下、傳得開的好作品,這才是年代劇該有的創(chuàng)作初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