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把子肉,不少人會想起街頭巷尾飄來的濃郁醬香 —— 這道自帶 “煙火氣” 的美味,正是山東濟南的經(jīng)典特色菜,更是魯菜里 “家常硬菜” 的代表。
這道菜不同于精致宴席上的魯菜大菜,把子肉誕生于濟南的市井小攤,因大塊五花肉用草繩捆扎燉煮得名,咬一口肥而不膩、瘦而不柴,湯汁拌米飯更是一絕,如今早已成為濟南人早餐、午餐桌上的 “心頭好”,甚至成了外地游客打卡的必吃美食。
要論把子肉的特色,核心在于 “粗中有細”:選肉講究 “三層肥兩層瘦” 的帶皮五花肉,塊頭要大(通常 5 厘米見方),既保證口感豐腴,又能經(jīng)得住長時間燉煮;
調(diào)味以醬香為主,不用復雜香料,靠醬油、冰糖和慢火熬出醇厚味道,吃的就是食材本身的香。這種做法看似簡單,卻藏著老濟南人的飲食智慧 —— 用最家常的做法,把普通五花肉做出 “下飯神器” 的魔力。
想在家復刻這道濟南特色,不用特意買專業(yè)廚具,跟著這個家常做法來,新手也能一次成功,一起來試試吧。
【家常把子肉】—— 醬香濃郁,肥而不膩
食材準備:帶皮五花肉 500 克(選 “五花三層” 的肋條肉,皮要完整,避免太瘦的部位,否則燉后易柴)、冰糖 20 克、生抽 3 湯匙、老抽 1 湯匙、八角 2 顆、桂皮 1 小段、香葉 1 片、蔥結(jié) 1 個(大蔥切段打結(jié))、生姜 5 片、料酒 2 湯匙、清水適量(或用啤酒替代,增香不膩)、鹽少許(可選)。
處理關鍵:
1.五花肉的預處理直接影響口感,第一步要 “去血沫、除腥味”:把五花肉切成 5 厘米見方的大塊(別切太小,燉后會縮水)。
2.冷水下鍋,加 1 湯匙料酒、2 片生姜,大火煮開后撇去表面浮起的血沫,繼續(xù)煮 1 分鐘后撈出,用溫水沖洗干凈(別用冷水,否則肉質(zhì)會變緊),瀝干水分備用。
烹飪步驟:
1.炒糖色是把子肉上色的關鍵,用不粘鍋或鐵鍋,放少許食用油(1 湯匙即可,五花肉本身會出油),小火加熱后放入冰糖,用鏟子慢慢翻炒,直到冰糖完全融化,變成淺琥珀色(注意火候,別炒到發(fā)黑,否則會發(fā)苦)。
2.立刻放入焯好水的五花肉塊,轉(zhuǎn)中火快速翻炒,讓每塊肉都均勻裹上糖色,此時五花肉會慢慢滲出油脂,炒到肉塊表面微微焦黃,逼出部分油脂(這一步能減少油膩感)。
3.加入蔥結(jié)、剩余的姜片、八角、桂皮、香葉,翻炒10秒出香味,再沿鍋邊淋 1 湯匙料酒或花雕酒祛腥,接著加生抽提鮮、老抽上色,繼續(xù)翻炒均勻,讓醬汁裹滿肉塊。
3.倒入足量的溫水(或啤酒),水量要完全沒過肉塊(別用冷水,否則肉質(zhì)會變硬),大火燒開后轉(zhuǎn)最小火,蓋上鍋蓋慢燉(鍋蓋別蓋太嚴,留一條小縫,讓多余水汽蒸發(fā),湯汁更濃郁)。
4.慢燉 1.5-2 小時,期間別頻繁開蓋(避免溫度下降,延長燉煮時間),燉到第 1 小時時,可輕輕翻動肉塊,讓上下都能入味。判斷是否熟透的方法:用筷子輕輕戳肉皮,能輕松戳透就說明快好了。
5.最后根據(jù)自己的口味調(diào)整咸淡(生抽和老抽已有咸味,若口味淡可不加鹽),如果喜歡濃稠的湯汁,可開蓋轉(zhuǎn)中火收 3-5 分鐘,關火后別著急盛出,讓肉塊在湯汁里燜 10 分鐘,充分吸收味道,這樣吃起來更入味。
做好的家常把子肉,肉皮 Q 彈軟糯,肥肉入口即化,瘦肉吸滿醬香,一點不柴。吃的時候搭配一碗白米飯,把湯汁澆在飯上,再夾一塊肉拌著吃,瞬間找回濟南街頭的煙火氣。
如果想要口味更豐富,還能在燉肉時加入豆腐塊、煮好的雞蛋(剝殼后放入)、海帶結(jié),讓它們吸滿肉汁,變成 “把子肉套餐”,營養(yǎng)更全面。
其實這道家常做法,既保留了濟南把子肉的精髓,又簡化了傳統(tǒng)做法里 “長時間守著鍋” 的麻煩 —— 用小火慢燉代替柴火灶燜煮,在家用普通鍋就能完成。
下次想給家人做道硬菜,不妨試試這個方法,不用去濟南,也能吃到地道的把子肉香。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