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邊境》海報 圖源網(wǎng)絡(luò)
灰色叢林中的人性掙扎與政治困局
——波蘭電影《綠色邊境》觀后
文/云淡風輕
這是一部幾乎全黑白的影片,但并不是老電影。它發(fā)行于2023年,講述的是2021年發(fā)生在波蘭與白俄羅斯邊境的難民事件,由波蘭知名導演阿格涅絲卡·霍蘭(Agnieszka Holland)執(zhí)導。她用冷靜沉穩(wěn)逼真詳實的鏡頭語言,以近乎紀錄片的手法,再現(xiàn)了這個真實的故事。向全世界披露了這段鮮為人知的難民危機,而且告訴所有人:正是殘酷的戰(zhàn)爭和冰冷的政治博弈摧毀了這些普通人的人生,而他們的終極目標只不過是簡單地活著而已。
綠色邊境指的是波蘭與白俄羅斯之間由雙方各自用鐵絲網(wǎng)圍成的一條郁郁蔥蔥的森林地帶。對于許多來自中東(如敘利亞、阿富汗)和非洲的難民來說,他們以為只要步行通過這片邊界進入波蘭,就能抵達安全的歐洲。可是波蘭政府將難民視為洪水猛獸,派邊境警察暴力驅(qū)趕,不讓他們?nèi)刖?,而好不容易才離開的白俄羅斯則更加無法回頭。于是這些難民被困在森林里饑寒交迫,在兩國邊境間被像皮球一樣來回踢,陷入了煉獄般的循環(huán)。
《綠色邊境》劇照 圖源豆瓣
影片沒有局限于難民的單一線索,而是通過邊境警察、國際救援人士、鄰近居民以及難民本身等多重視角,立體地呈現(xiàn)了這場危機的復雜性。電影采用四章節(jié)結(jié)構(gòu),通過不同群體的視角逐步展開這場邊境悲劇。電影開場主視角呈現(xiàn)出難民們對歐盟的天真幻想。一家六口(父母、爺爺、兩名小孩加一個嬰兒)和一位戴著眼鏡能說一口流利英語的阿富汗女士,同車而行,他們越過白俄羅斯這邊的鐵絲網(wǎng),就此踏入了苦難的深淵。
為防止難民穿越邊界,作為歐盟東部門戶的波蘭,迅速在邊境地區(qū)部署上萬士兵,架起180公里長的鐵絲網(wǎng),并設(shè)立了戒嚴區(qū)。進退兩難的難民被困在邊境地區(qū)茂密的森林中,在冬季來臨后遭遇嚴峻生存危機。這些來自敘利亞和阿富汗的偷渡者,如同置身于一場漫長而沒有結(jié)果的球賽,成為被白俄羅斯和波蘭邊防來回踢的“人肉皮球”。 而波蘭政府與白俄羅斯政府也圍繞著難民問題,互相批評對方有違人道主義精神。
阿富汗女士向邊境警察大喊“這里是歐洲,這里有法律,你們不能這樣做!可是“這兒不是國境線,是篩子”!血珠子順著篩縫往下淌。電影《綠色邊境》冰冷地道出了難民在波蘭與白俄羅斯邊境地區(qū)的真實處境:他們像豆子一樣被按在磨盤里碾得稀碎。少年溺入沼澤之中,在無意識中死去,難民們同樣陷入一個無解的泥淖,在這里他們不被當成人,他們只能在其中緩慢地溺亡。
《綠色邊境》劇照 圖源豆瓣
在整體壓抑的敘事中,人性關(guān)愛成為穿透黑白畫面的一縷陽光。片中那位戴眼鏡的阿富汗女子對穆斯林孩子展現(xiàn)的友愛和關(guān)懷非常感人。她不僅是一位英語老師,更是困境中文化認同與精神支持的象征。當身處沼澤般的困境中,她仍然微笑著溫和地關(guān)愛孩子們,甚至不忘教他們說英語,這是人性最寶貴的堅韌與溫暖。還有波蘭平民的自發(fā)救援。普通居民如何在逆境中伸出援手,不管在哪個時代都是難能可貴的事。這些居民甚至要因此接受白眼、凌辱和政府的迫害。
電影第三章,一位名叫Julia的女性心理咨詢師用非凡的膽識與勇氣參與和領(lǐng)導了人道主義救援,挽救了一部分難民。她其實代表著那些不怕政治壓力堅守人性的普通人。而電影第二章說的是波蘭邊防衛(wèi)兵,導演同樣并沒有簡單地將邊境警察塑造為純粹的惡人,而是通過一系列人和事件,比如一名新婚的邊境警察良心的掙扎,展現(xiàn)出個體在體制中的無奈與矛盾。
還有這樣一個細節(jié):一名波蘭士兵蹲在邊境線上抽煙,旁邊是個偷渡失敗被抓住的孩子。士兵問:“你干嘛要過來?”孩子抽搭著說:“我媽媽說,波蘭有面包,有學校,還有……還有能給我編辮子的老師?!笔勘聊艘粫海蝗话炎约旱能娪盟畨剡f給小孩:“喝吧?!边@一刻,你看到的是制度與人性的沖突和個體身上閃爍的良知。
《綠色邊境》劇照 圖源豆瓣
《綠色邊境》不僅僅是一部電影,更像是一份人道主義呼吁和一份深刻的歷史記錄。它迫使觀眾去凝視那些我們通常選擇回避的苦難,去思考在政治博弈和地緣沖突中,個體的生命與尊嚴究竟處于何種位置。它提醒我們,在“綠色邊境”之外,還有一個更廣闊的關(guān)于道德、責任和共同人性的“邊界”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審視和守護。
導演霍蘭曾說過:“成為一個普通人是最容易的,因為好像生來就是;成為一個普通人也是最不容易的,因為需要具備很多的運氣。這也是為什么要做一個反戰(zhàn)主義者的原因——讓更多的人有權(quán)力成為普通人。” 這段話深刻揭示了影片的人文內(nèi)核。
影片在波蘭國內(nèi)引發(fā)了巨大爭議,并遭到了波蘭政府及警政高層的強烈批評。當局指責影片 “罔顧難民人權(quán)” 并進行了 “反波蘭宣傳”。 盡管面臨壓力,電影仍在藝術(shù)和公眾層面獲得成功,成為2023年波蘭首部觀影人次破70萬的本土賣座電影,顯示了其引發(fā)的廣泛社會關(guān)注和思考。它將東歐邊境的難民困境以極其震撼的方式推向了國際輿論的中心,引發(fā)了歐洲乃至全球關(guān)于歐盟難民政策、邊境暴力、人道主義危機以及政治責任的深刻討論和反思。這部影片被視為對當前歐洲面臨的嚴峻移民問題的一次強有力的藝術(shù)回應(yīng)。2023年獲得威尼斯電影節(jié)評審團特別獎。
圖源豆瓣
電影結(jié)尾處,導演將目光轉(zhuǎn)向俄烏戰(zhàn)爭剛爆發(fā)時烏波邊境的狀況:大家都能快速穿越邊境、找到公車去往波蘭不同城市避難,連各種寵物都能帶上。這與影片主體部分中波蘭政府對中東難民的嚴厲態(tài)度形成鮮明對比。這種處理也引發(fā)了質(zhì)疑:波蘭當時對烏克蘭難民的接納,真是從歷史中接受了教訓改正了自己嗎?還是因為烏克蘭難民是與自己類似的白人?這種質(zhì)疑指向了歐洲難民政策中潛在的種族與宗教偏見。影片這里處理看上去是簡單的,未能深入探討這種差異背后的復雜因素,包括地緣政治、文化親近感和安全考量等。
這種差異處理或許并非導演的妥協(xié),而是刻意的諷刺甚至擔憂,暗示了種族、宗教因素如何影響了難民政策的執(zhí)行。雖說難民不是一個標簽,而是一個個真真實實、有血有肉而且獨一無二的人,但是難民問題確實是一個很矛盾的話題,支持者往往從人道主義的角度出發(fā),主張人權(quán)平等;而反對者則從社會層面提出質(zhì)疑,強調(diào)優(yōu)先考慮本國人的安全與福利。這牽涉到很嚴肅的社會問題國家問題,時至今日也依然在發(fā)生,依然觸目驚心而且看不到明朗清晰的未來。
《綠色邊境》劇照 圖源豆瓣
事實正是如此:俄烏戰(zhàn)爭初期,波蘭迅速開放邊境接納來自烏克蘭的難民,據(jù)2025年2月的數(shù)據(jù),波蘭接收了超過300萬烏克蘭難民,而且主要是婦女、兒童和老人,是接收烏克蘭難民最多的國家,可是隨著戰(zhàn)爭持續(xù),難民問題對當?shù)厣鐣徒?jīng)濟的壓力日漸顯現(xiàn)。2025年8月,波蘭總統(tǒng)否決了一項將針對烏克蘭難民的各項福利和保護措施延長至2026年3月的法案,認為需調(diào)整對烏克蘭難民的“特權(quán)”待遇。除了難民政策的收緊,邊境管控也在加強,甚至加強了對德國和立陶宛的邊境管控。也就是說時至今日,難民在波蘭確實已經(jīng)被視為了洪水猛獸。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和政治博弈中,個體的人何其無辜!
電影《綠色邊境》中,原本生機盎然綠意蔥蘢的森林是一種不清不楚不黑不白黏糊糊臟兮兮的灰色,那兩道帶刺的鐵絲網(wǎng)則清晰而猙獰,是那種彩色高清的清晰。這種視覺選擇或許正是象征了難民問題的復雜和無解:沒有簡單的黑白只有混沌微妙又尖銳的灰。
這是冰冷堅硬的現(xiàn)實的顏色,卻同時也仿佛是象征人類文明倒退的顏色。
作者:云淡風輕,六零后理工女,現(xiàn)居深圳。退休后閑適散淡。喜愛美食美景兼顧讀書與瑜伽。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