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
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
那些對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
給予寶貴援助和支持的
各國人民和國際組織
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
他們的感人事跡和崇高品格
永遠銘記在中國人民心中!
“我愛中國,愛中國人民,中國就是我的家,是這種愛把我的工作和生活同中國的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北本┌藢毶礁锩?,一塊書頁狀的石碑上,有這樣一行文字。
說過這句話的是伊斯雷爾·愛潑斯坦,一個長著波蘭面孔的中國人。
愛潑斯坦(資料照片)。新華社發(fā)
1915年4月,愛潑斯坦生于華沙一個猶太家庭。兩歲時,他隨父母來到中國,先居住在哈爾濱,后在天津定居。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fā)后,愛潑斯坦開始了他在中國的戰(zhàn)地記者生涯。天津、南京、武漢、廣州、香港——在中國人民抵抗侵略的前線,他成長為一名國際主義戰(zhàn)士。他始終堅定地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向世界揭露日本法西斯在中國犯下的戰(zhàn)爭暴行,謳歌中國軍民浴血奮戰(zhàn)、救亡圖存的壯舉。
1944年,愛潑斯坦作為美國合眾社記者參加了記者團前往延安。他采訪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人,所寫的20余篇通訊在《紐約時報》發(fā)表,并收入《中國未完成的革命》一書。該書于1947年在美國出版,被譯成多種文字,向全世界介紹了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在國際上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
在延安,他積極主動幫助那里的中國同行們。新華社的第一條英文電訊,就是經(jīng)他改寫后播發(fā)的。從此,世界開始聽到中國共產(chǎn)黨的聲音。
新中國成立后不久,應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宋慶齡邀請,愛潑斯坦回到中國,參加新中國對外宣傳雜志《中國建設》(后更名為《今日中國》)的創(chuàng)辦工作。
愛潑斯坦1957年加入中國國籍,1964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與他共事幾十年的《今日中國》雜志社原第一副總編輯張彥曾這樣總結(jié)說,愛潑斯坦為中國對外宣傳所作的貢獻遠不止改好一篇文章或者辦好一本刊物,而是從戰(zhàn)略和戰(zhàn)術(shù)層面為新中國外宣事業(yè)建言獻策。
“在歷史為我設定的時空里,我覺得沒有任何事情比我親歷并躋身于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yè)更好和更有意義?!睈蹪娝固乖谧詡骼镞@樣寫道。
2005年5月,愛潑斯坦在北京病逝。妻子黃浣碧至今仍保存著愛潑斯坦當年加入中國國籍的申請書和入黨申請書。泛黃的紙頁上,一個個英文單詞背后,是一顆火熱的中國心。
“他一心向著中國,對中國有著特殊的感情,無論何時何地都不允許任何人損害中國的名譽?!秉S浣碧說,愛潑斯坦一輩子寫的就是中國,他似乎就是為中國而生的,對中國愛得深沉、愛得清澈,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
“中國人一般從愛國主義走向國際主義,而我是從國際主義走向愛國主義。”愛潑斯坦曾用這樣一句話,概括自己的一生。
左圖是愛潑斯坦;右圖是愛潑斯坦的部分作品。
愛潑斯坦始終堅定地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向世界揭露日本法西斯在中國犯下的戰(zhàn)爭暴行。
愛潑斯坦一生筆耕不輟,著有《人民之戰(zhàn)》《中國未完成的革命》等優(yōu)秀作品,為推動中國對外傳播事業(yè)做出了杰出貢獻。
- THE END -
(以上內(nèi)容來自《歐洲時報》中東歐版,部分內(nèi)容參考自新華社,轉(zhuǎn)載請注明《維城》EuroNews)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