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8月26日,德國、法國、韓國、澳大利亞等25個國家同時宣布暫停向美國寄送包裹。
僅僅因為特朗普簽署的一紙行政令取消小額包裹免稅待遇,就引發(fā)了國際郵政系統(tǒng)的全面抵制,連傳統(tǒng)盟友都選擇了集體背叛。
距離新政生效只剩最后24小時,特朗普是選擇堅持廢除該法案,還是再食言一次呢?
作者-水
全球郵政系統(tǒng)的集體"造反"
這次真的是捅了馬蜂窩。
8月26日這一天,全球郵政系統(tǒng)仿佛商量好了一樣,25個國家幾乎在同一時間宣布暫停向美國寄送包裹。
說是"暫停",其實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抵制行動。
從歐洲的德國、法國、意大利,到亞洲的日本、韓國、印度,再到大洋洲的澳大利亞,這份名單讀起來就像聯(lián)合國大會的點名冊。
問題的根源,就是特朗普在7月30日簽署的那份行政令。
這份看似不起眼的文件,宣布從8月29日起取消對800美元以下進口包裹的免稅待遇。換句話說,以前買個幾十美元的小東西可以免稅進入美國,現(xiàn)在一律要繳全額關稅。
各國郵政系統(tǒng)懵了。
挪威郵政集團直接在聲明中表示,美國海關部門根本沒說清楚具體怎么操作,就讓大家按新規(guī)執(zhí)行。這就像是讓人在沒有說明書的情況下組裝一臺復雜機器。
德國郵政的困惑更加具體:到底是發(fā)件人預付關稅,還是收件人后付?數(shù)據格式要求是什么?出了問題誰負責?一連串的技術難題讓這些平時運轉良好的郵政系統(tǒng)完全抓瞎。
面對如此混亂的局面,各國郵政部門做出了一個出奇一致的決定:既然規(guī)則不明,那就先停一停。
這下輪到美國著急了。
紐約約翰·肯尼迪國際機場的貨運區(qū)現(xiàn)在就像一個巨大的包裹墳墓,超過100萬個包裹堆積如山,工作人員都不知道該怎么處理。這些包裹有的是普通消費品,有的是企業(yè)急需的配件,全都卡在了政策的半空中。
單邊政策的"系統(tǒng)性Bug"
說到底,這次的集體造反暴露了美國政策制定的一個老毛病。
特朗普這個人做事喜歡先發(fā)制人,政策一拍腦袋就出臺,具體怎么執(zhí)行再說。
但這次他踢到了鐵板上。
美國的這個"小額包裹免稅"政策,正式名稱叫"最低限度貿易協(xié)定",源自1930年的《關稅法》第321條。當時設定這個政策的初衷很簡單:降低貿易成本,促進國際商業(yè)往來。
2016年,美國國會還專門把免稅額度從200美元提高到800美元,就是為了讓跨境電商更好發(fā)展。
現(xiàn)在特朗普要把這個政策給一刀砍掉,理由是要打擊中國的跨境電商。
問題是,這刀砍下去,首先倒霉的不是中國,而是美國的傳統(tǒng)盟友。
就拿韓國來說,去年韓國電商海外銷售總額1.7萬億韓元,其中20%銷往美國。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數(shù)萬家韓國中小企業(yè)突然面臨成本飆升,利潤空間被大幅壓縮。
法國的情況也類似。
法國郵政每年向美國發(fā)送160萬個包裹,其中大部分價值低于800美元。現(xiàn)在這些包裹全都要額外繳稅,成本增加不說,操作復雜度直接翻倍。
更諷刺的是,特朗普原本想通過這個政策打擊中國商品,結果卻發(fā)現(xiàn)了一個系統(tǒng)性漏洞。
中國企業(yè)很快學會了"曲線救國"。
越南、馬來西亞這些第三國突然成了中轉樞紐,中國商品先運到這些國家,再轉運到美國。表面上看是越南制造,實際上還是中國供應鏈在運轉。
特朗普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后更加惱火,干脆決定把所有國家都納入征稅范圍。
這下好了,原本只是想"精確打擊",結果變成了地毯式轟炸,連盟友都不放過。
盟友關系的"信任破產"
如果說技術問題還能想辦法解決,那么信任問題就真的很致命了。
這次25國聯(lián)合停寄,表面上是抗議政策不明確,實際上是對美國單邊主義的集體不滿。
想想看,韓國總統(tǒng)剛剛訪問完白宮,雙方還在媒體面前握手言歡,轉眼間韓國商品就被美國新政策打擊。
這種感覺就像是剛剛和朋友吃完飯,結賬時突然被要求承擔全部費用。
更讓歐洲國家寒心的是,這不是第一次了。
2018年,特朗普以"國家安全"為理由對鋼鐵和鋁產品分別征收25%和10%的關稅。當時歐盟就很不理解:北約盟友怎么突然變成了"安全威脅"?
那一次,歐盟提起了WTO訴訟,還對哈雷摩托、波本威士忌、牛仔褲這些美國標志性商品加征報復性關稅。
現(xiàn)在又來一遍,歐洲國家的耐心徹底見底了。
俄羅斯的反應最直接,直接宣布暫停所有商品郵寄業(yè)務,只保留普通信件。這明擺著是在說:你美國要玩貿易戰(zhàn),那就玩?zhèn)€徹底。
保加利亞郵政更加決絕,干脆宣布暫停接收所有運往美國的貨物,理由還給出了兩條:關稅問題和數(shù)據預申報要求。
這種協(xié)調一致的行動背后,顯然有著更深層的溝通機制。
萬國郵政聯(lián)盟總局長目時正彥已經緊急致信美國國務卿,正式表達各成員國的擔憂。
因為,這個政策最終傷害的是美國自己的低收入群體,因為他們是跨境平價商品的主要購買者。
換句話說,特朗普這個政策,里外不是人。
全球治理的"權力轉移"
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這場包裹風波其實是全球治理模式的一次重大考驗。
特朗普的邏輯很簡單:美國是老大,其他國家都要聽我的。
但現(xiàn)實告訴他,這套邏輯在高度互聯(lián)的世界里行不通了。
全球供應鏈就像人體的血管系統(tǒng),你堵住任何一條血管,整個系統(tǒng)都會出問題。25國聯(lián)合停寄,實際上就是在告訴美國:別以為只有你會"卡脖子"。
更有意思的是,在這場風波中,中國反而成了最大受益者。
當美國忙著和盟友爭吵的時候,中國正在推動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為全球企業(yè)提供更多市場機遇。許多原本依賴美國市場的中小企業(yè),現(xiàn)在開始把目光轉向中國這個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
現(xiàn)在擺在特朗普面前的選擇其實很簡單:要么硬著頭皮推行政策,承擔美國物價上漲和盟友進一步疏遠的代價;要么選擇妥協(xié)退讓,但這會讓他的強硬形象受損。
距離8月29日還有不到24小時。
這24小時里,特朗普的每一個決定都可能重新定義美國在全球舞臺上的地位。如果選擇妥協(xié),說明美國的單邊主義正在遭遇現(xiàn)實的無情打擊。如果選擇強硬到底,那么美國可能面臨更廣泛的貿易報復,進一步損害自身利益。
結語
特朗普這次的"算盤"打得太響,卻沒算到全球化時代任何單邊行動都會引發(fā)系統(tǒng)性反彈。
這場包裹風波只是開始,未來的國際合作將更加去美國化,多極化治理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你認為特朗普會選擇強硬到底還是妥協(xié)退讓?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