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深冬,澳門街頭寒風刺骨。一位形容枯槁的婦人,緊緊牽著同樣瘦骨嶙峋、眼窩深陷如骷髏的幼子,在凜冽中瑟瑟發(fā)抖。
她顫抖著舉起一塊用舊木板倉促制成的簡陋牌子,上面用暗紅色的字跡——那分明是咬破指尖蘸血寫就——赫然寫著:“我是抗日殉國將領(lǐng)王銘章遺孀葉亞華!”字字如泣,句句帶血。
圍觀路人或投以懷疑的嗤笑,斥其“騙子”;或沉默審視,目光復(fù)雜。
直到一位《華僑日報》的資深記者偶然經(jīng)過,目光觸及“王銘章”三字,如遭電擊——這絕非尋常乞婦!那衣衫襤褸、瀕臨絕境的母子,竟是十三年前在山東滕縣以血肉之軀筑起鋼鐵長城、最終壯烈殉國的川軍名將王銘章將軍的遺孀與幼子!歷史的真相在這一刻如驚雷炸響,震徹濠江。
一
滕縣孤城:血肉熔爐鑄忠魂
時間回溯到1938年3月,臺兒莊戰(zhàn)役的慘烈前奏在滕縣(今滕州)拉開帷幕。這座魯南小城,瞬間化為吞噬生命的血肉熔爐。時任國民革命軍第41軍122師師長的王銘章將軍,奉命率裝備簡陋、以“草鞋兵”著稱的川軍子弟兵死守孤城,為臺兒莊主戰(zhàn)場布防爭取至關(guān)重要的時間。
面對日軍磯谷廉介師團四萬精銳、七十余門重炮與五十余輛坦克的鋼鐵洪流,王銘章深知此役有死無生。
他斷然下令:“堵塞四門!城存與存,城亡與亡!”這道悲壯的軍令,斷絕了任何退路,也點燃了全師將士與城共存亡的決死之心。
戰(zhàn)斗慘烈超乎想象。時值春寒料峭,士兵們的槍栓被凍住,便掄起大刀片與敵肉搏;手榴彈耗盡后,身綁炸藥的勇士們高呼著“殺敵報國”,義無反顧地滾向日軍的鋼鐵巨獸。
鏖戰(zhàn)至第三日,滕縣城墻多處坍塌,守軍傷亡殆盡。王銘章將軍身先士卒,在西門督戰(zhàn)中身中七彈,壯烈殉國,滾燙的鮮血浸透了身下的青石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口述發(fā)出震古爍今的最后一電:“……決以死拼,以報國家,……職誓與滕縣共存亡!”
此役,122師幾乎全員玉碎,以三千余血肉之軀,硬生生阻滯了日軍精銳師團整整四天,為臺兒莊戰(zhàn)役的最終勝利贏得了最寶貴的“黃金時間”。他們的犧牲,驚天地,泣鬼神。
毛澤東親撰挽聯(lián):“奮戰(zhàn)守孤城,視死如歸,是革命軍人本色;決心殲強敵,以身殉國,為中華民族爭光。
”蔣介石亦追授王銘章陸軍上將軍銜。當將軍靈柩沿長江水路運返四川故里時,沿途纖夫自發(fā)吼起悲愴的川江號子,重慶碼頭百姓將象征哀思與敬意的雞蛋堆滿棺前,形成一道無聲的豐碑。彼時,年輕的遺孀葉亞華牽著年僅三歲的幼子王道綱,在哀樂中迎接亡夫。懵懂的孩子踮起腳尖,試圖觸摸父親棺木上冰冷的金邊,那咫尺之遙,卻是陰陽永隔。
二
遺孀擔當:毀家興學(xué)育孤雛
王銘章將軍生前遺言錚錚:“撫恤金除必要養(yǎng)家外,皆用于辦學(xué),培育人才,報效國家。
”葉亞華與原配夫人周裕華(王將軍前妻,二人共持家)深明大義,毅然捐出國民政府發(fā)放的12萬法幣巨額撫恤金及大部分家產(chǎn),在四川新都創(chuàng)辦“銘章中學(xué)”(即今四川省重點中學(xué)新都一中前身),并傾力收養(yǎng)因戰(zhàn)火流離失所的孤兒。
葉亞華視校如家,視生如子。為節(jié)省開支,她常在凌晨去菜市撿拾菜葉熬粥;日機空襲時,她毫不猶豫地用自己瘦弱的身軀撲在學(xué)生身上,彈片嵌入手臂也絕不松手。她以柔弱之肩,扛起了將軍“教育救國”的遺志,將深沉的家國情懷,融入瑯瑯書聲之中。
三
時代驟變:風刀霜劍嚴相逼
然而,歷史的洪流在1951年發(fā)生了劇烈的轉(zhuǎn)向。隨著“鎮(zhèn)反”運動的展開,厄運如黑云般驟然籠罩了這個忠烈之家。
葉亞華被強行扣上“反動軍閥小老婆”、“大地主女兒”、“臭知識分子”等數(shù)頂沉重的政治帽子。批斗會上,無情的石子砸向她胸前懸掛的“罪名牌”,街道干部威逼利誘要求她“認罪”。面對屈辱與不公,這位歷經(jīng)磨難的將軍遺孀挺直了脊梁,咬緊牙關(guān),字字鏗鏘:“我丈夫是打日本鬼子死的!我對得起國家,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家產(chǎn)被悉數(shù)沒收后,葉亞華與幼子王道綱被趕出家門,只能蜷縮在漏風漏雨的破敗柴房里。
寒冬臘月,母子倆靠撿拾煤渣勉強維生。為了活命,更為了保護年幼的兒子,葉亞華不得不鋌而走險,攜子以“探親”為名,歷經(jīng)千辛萬苦,輾轉(zhuǎn)逃往當時尚屬葡萄牙殖民地的澳門。
四
濠江泣血:血字木牌驚世人
抵達澳門時,母子二人早已身無分文,窮困潦倒。為了修補破爛的鞋子,葉亞華甚至將舊蚊帳拆解成麻線使用。當饑餓如毒蛇般噬咬,幼子王道綱餓得連哭泣的力氣都已耗盡,瀕臨生死邊緣時,這位被逼入絕境的母親,做出了驚世駭俗之舉——
她咬破自己的手指,以指為筆,以血為墨,在一塊破木板上寫下那行錐心刺骨的求救血字!
這血染的木牌,不僅是對個人悲慘命運的控訴,更是對一個時代巨大悲劇的無聲吶喊。港澳媒體聞訊轟動報道,消息輾轉(zhuǎn)傳至臺灣。
蔣介石聞知這位為國捐軀的陸軍上將遺孀竟淪落至此,震驚之余急派特使赴澳,將葉亞華母子接往臺灣安置。
五
寶島余生:傲骨錚錚拒嗟食
在臺灣的歲月里,葉亞華始終保持著將軍遺孀的尊嚴與風骨。她婉拒了當局提供的特殊生活補助,選擇在空軍子弟學(xué)校擔任英語教師,依靠自己的學(xué)識和雙手維持生計。
她常對身邊人說:“讀書是為了長本事,做人要堂堂正正,不靠別人施舍活著!”這份源自血脈的堅韌與獨立,令人肅然起敬。
然而,戰(zhàn)亂與漂泊的童年陰影,深深影響了養(yǎng)子王道綱。他最終看破紅塵,選擇了遁入空門,青燈古佛了卻余生。
而被留在大陸的王家其他子女,命運則更為坎坷凄苦:長子、次子均被下放勞改,承受著非人的磨難;
幼女則因“反動家庭出身”的烙印,在成長過程中飽受歧視與欺凌。一個忠烈之家,就這樣被時代的巨輪碾得四分五裂。
六
暮年歸鄉(xiāng):淚灑銅像罵聲咽
歷史的傷痕終有被正視的一天。2003年,已屆90歲高齡、雙目幾近失明的葉亞華,在旁人的攙扶下,顫抖著雙手,終于觸摸到了成都雙流機場廊橋上的中文標識。
指尖傳來的熟悉方塊字的輪廓,瞬間擊潰了這位漂泊半個多世紀的老人的心防,她淚如雨下,泣不成聲——這是故鄉(xiāng)的氣息,這是回家的路。
兩年后,葉亞華坐著輪椅,在家人的陪伴下,來到了新都一中校園內(nèi)王銘章將軍的銅像前。她獻上鮮花,長久地凝視著丈夫那堅毅的容顏。
突然,這位飽經(jīng)滄桑的老人,積壓了六十多年的委屈、孤苦、堅韌與思念,如同決堤的洪水般爆發(fā)。她指著銅像,用盡全身力氣哭喊出聲,那聲音撕心裂肺,令在場所有人無不動容:
李長官(指李宗仁)讓你守三天!三天時間到了,你為啥子不撤?!你倒是死了,死得轟轟烈烈!你曉不曉得,我們孤兒寡母這些年……過的是啥子日子?!有多慘??!你知道嗎?!……”
這穿越時空的責問與哭訴,哪里是真正的怨恨?
分明是一個妻子在漫長歲月里無處傾訴的錐心之痛,是一個母親在絕境中苦苦掙扎的血淚見證,更是一個家庭在歷史狂瀾中被無情撕裂的悲愴回響!
它罵的是將軍的“不撤”,哭的卻是時代加諸于忠烈遺屬身上的無盡苦難。罵聲在肅穆的校園里回蕩,最終化為一片令人心碎的嗚咽。
圍觀者無不潸然淚下,這淚水,為將軍的忠烈而流,為遺孀的堅韌而流,更為那一段被血與火、光榮與悲愴共同浸透的民族記憶!
致敬王銘廂將軍,致敬英雄!
2025.8.31日拉風出品必是精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