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們聊聊天津。
因為上合組織峰會正在天津舉行,我不少朋友都在那邊開會,有的甚至還是組織者,忙前忙后。
圖為天津城市
之所以想說說天津,是因為這座城市如今在全國的存在感并不強,經(jīng)濟、文化都排不上號??僧斈?,作為三大直轄市之一,天津何等風光——從清末到民國,真可謂“南有上海灘,北有天津衛(wèi)”。那時的天津,三教九流、賣藝打靶,各國租界洋場林立,是北方最開放、最獨特的所在。
今天你若去海河邊,仍能看到外國人當年修建的教堂。前陣子我聽單田芳先生的評書《曾國藩》,講到這位“一世之英明”的重臣被調(diào)任直隸總督,處理“天津教案”,結(jié)果被罵成“漢奸”“賣國賊”,灰頭土臉。
因為當時的謠言說教堂“賣死孩子”“害孩子”,民眾一怒之下圍攻教堂,釀成大量死傷。曾國藩奉命善后,主張“殺人償命”,在當時的民族主義強硬派看來,這就是向洋人低頭。可當年誰辦洋務(wù)不是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老百姓不高興,老佛爺也未必高興。
圖為天津高鐵站“2025年上海合作組織峰會”標識
看看那時的天津,再看看今天——上合峰會在此召開,各國領(lǐng)導人云集,東道主的身份已不可同日而語。當年天津固然開放,但很多事中國人說了并不算。
比如戊戌變法那會兒,梁啟超等人為何跑到天津就抓不到了?因為天津有租界,一進租界就是外國人的地盤,清政府無可奈何——“我就在里面看著你,有本事來抓我呀?”
圖為上海
上海同樣有租界。租界里洋人不夠用,又不信任中國人,就從印度調(diào)來不少人。
那些纏著紅頭巾、拿著警棍的印度人在街頭耀武揚威,中國人看不慣,用上海話叫他們“阿三”,又因頭巾是紅的,就成了“紅頭阿三”。如今大家戲稱印度為“三哥”,就源于那段歷史,倒沒有特別的貶義。
當年“南有上海灘,北有天津衛(wèi)”,天津,曾經(jīng)何等風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