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寫出《長安的荔枝》、被好多人叫作“文字鬼才”的作家,居然也被自己兒子的語文成績給愁壞了。
這就像專業(yè)大廚做不出自己孩子愛吃的菜,一名醫(yī)生治不好自家人的頭疼腦熱,雖然離譜,但卻真實的發(fā)生了。
馬伯庸是南京大學文學院的教授,天天給學生們講文學、講寫作,結果回到家,一看兒子的作文——沒戲!
“原來作家也搞不懂應試教育!”馬伯庸坦言育兒難,已送“作文班”
馬伯庸表示,他家孩子根本不愛看書,語文成績更是一般,尤其作文寫得不行。他也沒招兒,用他自己的話說,這叫“血脈壓制”,最后只能“忍辱負重”把孩子送進作文輔導班。
馬伯庸此舉,成功逗樂了廣大網(wǎng)友,好多人說“心里瞬間平衡了”,原來大作家也跟我們一樣嘛!
培訓班更是獲利頗豐,以后就可以直接拿來打廣告:“教學質量放心,馬伯庸兒子都在這兒學呢!”
現(xiàn)實里,其實好多人都遇到過類似的事,比如當語文老師的爸媽反而不教自己孩子語文,說是“怕氣死”,這可不是玩笑,是真沒法子。
外人覺得不能理解,但仔細想想,這事兒一點也不奇怪。寫作和教寫作,本來就是兩碼事。應試教育就算是作家,也不能輕易搞定。
馬伯庸能寫出《長安十二時辰》或者《古董局中局》那種錯綜復雜又引人入勝的故事,是因為他有天賦、有積累,還有那種對文字的敏感和創(chuàng)造力,但這種能力很難直接傳給孩子。
就像有的歌手能唱出天籟之音,卻教不會別人怎么發(fā)聲。有的運動員身手矯健,但當教練就得另有一套方法。
教育孩子,尤其是教作文,需要的是另一套技能,得有耐心,得懂怎么啟發(fā)興趣,還得對付孩子的那種“我就不愛寫”的抵觸情緒。這不是光靠文學功底就能解決的。
為什么專業(yè)的事,要交給專業(yè)的人?
很多家長不明白,孩子為什么不愛看書、不愛寫作文?原因有很多,手機、平板、游戲、短視頻,哪個不比書本更抓眼球?
讀書得靜下心來,寫作文更得費腦子,對孩子來說,這簡直就是苦差事。就算家里有個作家爸爸,孩子也不一定買賬。
說不定正因為他爸是作家,孩子反而更有壓力,寫不好會丟人,干脆就不寫了。這種心理很常見,好多父母是老師的家庭里,孩子反而學不好那門課,就是因為壓力太大,或者逆反心理作祟:“你越讓我學,我越不學?!?/p>
馬伯庸選擇送孩子去作文班,不是說他不行,而是專業(yè)的人干專業(yè)的事。作文班的老師雖然沒他那么大的名氣,但他們天天研究怎么教小孩寫作文,怎么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講解技巧,怎么鼓勵他們輸出自己的想法。
培訓班里有氛圍,有同伴,孩子可能更愿意參與。而且對馬伯庸來說,這也是一種解脫,畢竟自己教容易著急上火,親子關系搞得緊張,不如交給外人,自己省心,孩子也輕松。
普通人總覺得那些名人、專家什么都行,孩子肯定教育得特優(yōu)秀,但其實他們的煩惱跟我們一模一樣,大家都在同樣的泥坑里掙扎著。
筆者寄語:
馬伯庸能幽默地面對這件事,說明他挺通透的。沒有哪個父母是完美的,孩子有自己的人生軌跡。父母能做的是支持和陪伴,而不是強求他必須繼承自己的長處。
(圖片均來源于網(wǎng)絡,如若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